“思政”视域下高校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可行性
2018-12-27唐薇
唐薇
摘要:音乐德育模式是德育教育的新视角和新理念,音乐德育具有其他德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视域下,分析了高校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思政 德育 钢琴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116-0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如何提升思政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探寻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而“思政”视域下的德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结合,构建高校钢琴教学德育模式,为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一、高校实施钢琴教学德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高校学生是支撑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高校的音乐专业更是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综合型人才的任务,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教学的严谨,也要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为人格健全、品行端正、充滿正能量的新时代的接班人,当中最关键的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道德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修养,在不断提高的音乐行业的人才标准下,社会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单单要教会学生音乐专业技能,更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尽快融入社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德育途径是其他方式不能媲美的,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平台增进交流;让学生接触到职业道德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音乐氛围中不断汲取音乐的精神内涵、获得思想认知,并作用于未来就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对培养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高素质、全能型音乐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钢琴弹奏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会影响演奏的表达,如果对钢琴作品的创作故事背景没有感知和感受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弹奏的音乐也很难打动别人、产生共鸣。在钢琴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对作品背景的分析和感知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品的情绪,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激发强烈的表演欲望,演奏时就会顺着作者的情绪发展和感情脉络去表现作品,而成功的演奏又会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在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如:在学习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时,老师介绍道这首练习曲是肖邦作品中极具技术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代表作。该作品前8小节是引子部分,音乐在非常激烈的氛围中开始,右手伴随着的一个有爆发力的不协和和弦号角式的出现,紧接着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狂风般地快速级进下行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右手的高音区八度的附点节奏的上行弹奏出具有革命性的、号角似的语句,仿佛是内心激烈地呐喊和呼唤。旋律两次连续下行之后,双手激情、有力地同时从高音区连贯地第三次下行到低音区,情绪越发激烈紧张。这时学生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肖邦创作这首作品时会有如此激烈、悲愤、不安、疯狂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到: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华沙革命,肖邦知道这个消息后想立马投身祖国革命的队伍中,而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肖邦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噩耗后震惊、悲愤、绝望、痛苦到极致,在这种悲愤交加地情绪下写下了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肖邦是一位极富民族情怀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用音乐作品作为武器反抗沙俄的侵略,争取祖国的解放。
通过对肖邦钢琴作品背景的了解,学生被作品中的革命爱国情怀所感染,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表达作品,在德育渗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品格和习惯
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毅力、耐力、自信力、自制力、专注力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首先,钢琴专业的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长期、大量、枯燥的练习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钢琴学习必须具备扎扎实实地学习态度,每天保证钢琴练习时间;必须具备极强的自觉性,牺牲自己课余娱乐的时间进行艰苦的练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成效。在长年累月的学习中无形就培养了学生的耐力、毅力和自制力。
其次,演奏专业的学生具备极强的感受力,才能敏感地感知音乐中的微小差别。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有对弹奏法、乐句、指法、踏板、音乐术语、力度的运用,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认真细致、严谨专注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能够具备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精神。
再次,钢琴演奏需要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效的学习项目。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钢琴学习者在舞台上完美的表现需要长期的刻苦练习和无数次的临场演练。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临场紧张、怯场、忘谱等情况,在无数次的舞台演练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飞跃式的提升。
在钢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今后走入社会均有较大的帮助,充分发挥钢琴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强大功能,是高校培养学生品质、毅力和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钢琴教学德育的可行性
(一)高校学生的素质发展符合德育的主体条件
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都接受过正规的音乐专业训练。近年来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文化分数线的门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整体有所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也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敏感的感知、丰富的想像和表现力、强大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质等全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而德育教育是体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借助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具备实施钢琴教学德育渗透的外部环境
国家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高校音乐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高校均设有音乐学院。高校积极关注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专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琴房、电钢琴教师、音乐厅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也为钢琴教学德育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条件。同时高校音乐专业的软实力不断提升,音乐学科建设不断规范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有效调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高学历、资深的音乐专业人才加入音乐学科建设,邀请知名的音乐教授和專家进行授课和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活跃艺术氛围、给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展示的机会。钢琴专业教学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共鸣和感知;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拓展音乐德育渗透的新途径。从高校的硬件条件、软实力、艺术氛围等方面来看,高校具备实施钢琴教学德育渗透的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全面发展。
(三)钢琴教学德育模式能够提升钢琴教育的深度
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德育模式挖掘、凝练音乐中的音乐内涵,并将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让学生掌握钢琴技术的同时道德、精神、情操获得提升。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构建,将德育内容融入到钢琴教学中使得钢琴教学的效果更深刻有力、更富哲理性和思想性,也避免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过分追求专业化,拓展了普通高校钢琴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进一步拓展了钢琴教学的深度。
(四)钢琴教学德育模式能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最切实有效的德育方式不应该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能够切身地感受、认知、接受并乐于践行德育的内容,当某种教育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认可、感同身受等内心体验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肯于接受、乐在其中达到最好的德育效果。钢琴课深受学生的喜爱,是极具生动性和感染性的美的享受。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构建就是通过德育内容在钢琴教学作品中的渗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在对音乐作品的表达中产生对人生观、道德观等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冬萍.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经济师,2004,(08).
[2]郝光.钢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辽宁教育研究,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