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细语》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
2018-12-27邹力征
邹力征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的弹奏体验及乐谱分析研究,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于钢琴艺术创作的影响,阐明了《森林细语》乐谱的典型特征、钢琴技法创新特色及其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体现。
关键词:《森林细语》 钢琴艺术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创作响应 李斯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01-04
艺术来源于生活、抽象于实际,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经文化充实和抽象表达的精湛作品,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特征和风貌体现。感触社会之变革、发时代之先声的艺术作品,堪称时代佳作。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在西方发生了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思和批判了宗教愚昧和专制主义,倡导民主、自由,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资产阶级主导民主革命进行的同时,无产阶级也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社会经济的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浪漫主义情怀[1]。追求浪漫性创作及艺术表达革新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广泛兴起,钢琴的生产技术和弹奏的艺术表现力及技巧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时代,钢琴的炫技性和艺术表现力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诞生了具有高超技巧和时代艺术特征的“音乐会练习曲”,而肖邦和李斯特就是把练习曲由技术性训练转变成具有艺术性表演作品的直接推动者[2]。因此,研究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响应及其体现形式,通过乐谱分析和弹奏体验,解析其作品艺术特征及创新表达方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西方现代艺术是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爆发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是西方艺术发展历史所积淀的思想脉络,它创新应用抽象、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突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强调自由、自然,创造了艺术表现的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在19世纪掀起了一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不断地涌现出了很多艺术流派并引发出了创新的艺术思潮,在当今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西方艺术史上,受一定社會发展时期主流哲学思想影响,曾经出现了多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艺术创作倾向[3],这些都集中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特有的艺术思想观念,从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达形式上都有巨大的变革。在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中,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诸多艺术流派和创作主张得到了成长和发展[4],使得艺术家们开始注意到了传统艺术观念和方法的不足,以表现出重视理性、强调个性发挥及其感情表达的趋势。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带来了整个艺术形式的重大变革。从19世纪之后的很多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现代艺术追求的风格和理念更加纯粹化,在音乐艺术中,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加强调个性特点,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更是大胆打破传统范式和思维模式,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多样性及其关系变得更为丰富,这种艺术思潮在李斯特所创作的《森林细语》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体现。
二、《森林细语》体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创作特征分析
弗朗兹·李斯特是19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代表人物[5],尤其是在钢琴领域具有登峰造极的技艺,引领了钢琴演奏的发展,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6]。李斯特积极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强调钢琴的音响效果,使钢琴演奏具有交响性的气势,认为“音乐家在开始从事于真正的现代艺术之前,必须先提高其文化修养”[7],首创了“交响诗”体裁,创作出大量的标题音乐作品。他所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成为钢琴音乐的典范,其中的超级练习曲,包括《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和《两首音乐会练习曲》都以高难度的技术和鲜明的音乐形象著称,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教学内容及演奏技巧。可以说,李斯特就是将“练习曲”这种体裁发挥到了最大的极致[8],包括演奏技巧、音乐旋律等方面都发挥到了顶峰,把乐曲色彩效果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而为之后的印象派钢琴演奏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森林细语》即为其中代表作之一[9]。
音乐艺术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完善,极大地丰富了西方音乐艺术的内涵及表演形式,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段和体裁形式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作曲家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反思和变革过去的古典主义模式,强调艺术的实践性,关注个性化细节情感、想象、效果,诞生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是历史的必然[10]。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赋予实践性和体验性,可以更为直观地显露出作曲家传达的丰富情感,李斯特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于1861-1863年间创作了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巧妙地将更多的音乐技巧和特点运用到之前专门用来训练演奏技术的练习曲当中,使得这种练习曲不仅具有很高的技巧难度,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效果和艺术价值。
(一)《森林细语》织体的和谐与动感活力
在音乐艺术中,织体是音乐的整体表现形式,是除旋律以外的其他所有表现手段的综合,织体伴随着旋律、从属于旋律,两者相互依存。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乐曲旋律性的特征,而且还丰富了乐曲的歌唱性及抒情表达,使乐曲浪漫自由、生动形象。
在《森林细语》织体结构中(谱例1),李斯特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公式,在创作手法上,大量运用了八度音阶、快速轮奏、琶音伴奏等高难度技术,实现了音阶与琶音伴奏的和谐统一。
在《森林细语》这首作品中,明显体现的特征是,一开始聆听到的就是右手的六连音伴奏(谱例1中所示),给人以混沌朦胧之感觉,到乐曲的第二小节,以左手为主的主旋律逐步呈现而加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要知道在此之前,音乐创作的大多数都是以右手为主导旋律的基本结构模式。同时,右手琶音伴奏一直持续,增强了整体音乐流动感,意境深邃,表达深刻。这种编排形成了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律动音型,这就是李斯特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大胆创新之处。
(二)《森林细语》的旋律特征分析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是经过艺术创造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在古典主义时期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作用与地位尤为突出,歌唱性、诗意性、连贯性、抒情性便成为了这一时期乐曲旋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李斯特《森林细语》歌唱性特征从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来,音乐主题从低声部开始,舒展而又流畅,旋律映衬着调式调性,相互映衬协调、浑然一体。《森林细语》在乐曲的再现部分,通过右手八度(谱例2)的织体勾勒出连贯流畅的主旋律,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完整体呈现出来。
这种旋律的创作特点,不再总是在同一音域或相邻的几个八度音之内行进,而是游走于键盘的多个音区,主旋律在曲中开始处一直在小字组和小字1组范围。但这段旋律在第二段重复出现时,则是在小字1组到小字3组间变为了八度旋律,显现音色厚重,甚至与伴奏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突出了旋律的变化效果[11]。这些创作思想正是来至于当时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直接影响,使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的自由性和歌唱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森林细语》调式调性分析
《森林细语》是一首b D大调作品,但在整个作品中,出现了较多转调和离调的乐曲特色,这是李斯特的大胆创新之处,他一改之前传统的调性布局,在乐曲的第9小节就出现了#f小调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连续,而在第11小节又转到了#c小调,在第13小节又一次转入到了E大调,并且结束于半终止上(谱例3)。这样的乐谱格局不再是循规蹈矩,全曲极其地具有不稳定因素的感觉,显现出作曲者自身带有的鲜明个性,使乐曲的旋律更能够带动起观众或欣赏者的情绪,达成了欣赏者和作曲者之间的融合。这些特征是在西方现代思潮背景下浪漫乐派具有的独特表现,也是钢琴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的鲜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四)《森林细语》的速度与力度
在乐曲中,作曲家大量运用了三连音、八度连奏和远距离触键的演奏技巧,从右手伴奏声部的音乐情绪烘托中,迎来左手弹奏的音乐旋律。在行进到第15小节、第37小节、第87小节处,却给予了主题的速度变化(a tempo)(谱例4),这是为了使音乐显得更加紧凑、含蓄,为音乐情绪高涨做准备。再现段时,强调稍快,使再现段高涨情绪得以持续,这种音乐速度的自由处理,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12]。
李斯特也给《森林细语》乐曲标识了从ppp—fff的力度弹奏变化,表达出了他自己情感和对音乐意境的完美把握,最后以极弱的旋律格调结尾,在柔和、恬美的意境中结束,把音乐的极弱发展到飓风般气势的极强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大家风范。在演奏时需要深度体验和想象作曲家的构思意境,加上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演奏,才能去感受整个乐曲表达的意图,彰显出主题鲜明、节奏独特、变换丰富、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通过对《森林细语》乐谱织体结构、旋律特征、调式调性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斯特积极响应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他所创作的钢琴乐曲及其演奏过程中,大胆加进了所处时代特征的新元素,大量采用在此之前的音乐家都没有尝试过的作曲方式。在乐曲创作实践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演奏乐义,音乐思想的表达直白易见,将钢琴的音响效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具有鮮明个性、诗情境意和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品。引领了一个时代钢琴音乐的发展,能够给欣赏者和演奏者直观地带来音乐的艺术表达效果,成为浪漫主义的时代佳作,这也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时代印迹。一位好的艺术工作者,必须是投身于生活实践中去,深入悟解艺术创作的内涵,静心钻研艺术教学的科学问题,引导人们往好的方向前行,当音乐成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时,我们就在“文化大道”上了[12]。
参考文献:
[1]常楚朦.论李斯特钢琴练习曲《森林的呼啸》创作背景与演奏技巧分析[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年.
[2]胡益梅.技巧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肖邦钢琴练习曲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2):37-39.
[3]彭吉象.艺术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Liszt,Franz.Liszt-Zwei Konzertetüden.Edited by Mária Eckhardt and Wiltrud Haug-Freienstein, G. Henle Verlag. Lee, Thomas Hoi-Ning. Evocations of Nature in the Piano Music of Franz Liszt and the Seeds of Impressionism,2016.
[5]Anderson,Keith.“Franz Liszt(1811–1886)”. Naxos.com.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2.
[6][8][美]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张洪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7]曹乙馨.李斯特《钢琴的呼啸》的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7年.
[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0]段卓.探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练习曲的创作风格特征——以肖邦练习曲和李斯特练习曲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13年.
[11]毕菲.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雨》与《朱儒舞》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16年.
[12]谢承峯.文化积淀从根做起——“贵州首届钢琴师资研修班”综述[J].钢琴艺术,2017,(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