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视域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12-27李扬
李扬
摘 要体验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空间观念,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实践教学为基础,通过教学实例,谈谈体验性学习视域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核心素养;意识;空间观念;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131-02
《數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亲身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体验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空间观念,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体验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看、想、做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需要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具体化,学生要在不断的体验中去感悟,只有大量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相互的交流中才能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这一课时,我在本节课最后安排了一道拓展练习:一个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前面看是,从左面看是,你们能搭出几种这样的立体图形,试试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一想,建立表象,再动手摆一摆。这一题目的安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后一学段的学习我进行了大胆尝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完成的非常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但是我要求学生将拼搭成的实物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出三维图形时,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将和以或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也觉得不正确,但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调整。这时,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物,并通过小组合作及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累直观表象和活动经验,再次观察,深化从二维图形转换成三位图形的要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看得多、听得多,思考的少,有时学生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通过大脑的思维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这时就需要通过体验性学习来纠正错误,经过思维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处理,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在体验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应该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位置》一课时,课的开始安排了一个换座位的小游戏:出示本班座次表:
要求先是小丽和小红换座位;然后小军坐到小明处,小明坐到小芳处;接着小华坐到小红处,小红坐到小军处,小军坐到小华处……随着换座位的人数增多,学生会发现所用的时间也会延长,场面比较混乱,这时我们就要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亲身体验中体会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本节课的最后虽然我也为学生介绍了教材中围棋和地球的例子等等,但这些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如果是人人都能接触到,亲身经历过的效果会更加突出。于是,我又回到本节课开始的游戏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为他们都安排了一个新座位,编好数对,让学生根据数对来找自己的新座位,结果只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学生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且安静、有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优越性,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学生的学习任务,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在体验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在体验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活动经验的增加,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都需要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每次教学这一课时,我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只知道公式“是什么?”但都不知道“为什么是?”所以我在这个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尝试。通过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割补、拼组的方法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但由于圆是曲线图形,拼成什么图形、怎样拼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往往很难自主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于是我在本节课中设置了几个亲身体验的环节:
第一环节,我和学生进行了一个互动游戏:
师:将手里的圆对折,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生1:半圆。
生2:1/2圆。
师:摸一摸这个图形的周长,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条边直的,一条边是弯曲的……
师:再对折,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生1:扇形。
生2:1/4圆。
师:摸一摸这个图形的周长,有什么感觉?
生:有两条边直的,一条边是弯曲的……
师:再对折,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几个问题,再动手操作,看看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还是扇形,两条边直的,一条边是弯曲的。
生2:1/8圆。
生3:有点像三角形。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确实有点像三角形,是吗?
生:不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直的,而这个图形有一条边是弯的。
师:再对折呢?
学生踊跃发言。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越来越像三角形。
生2:越来越像等腰三角形。
生3:那条弯弯的曲线越来越直了。
学生在这个体验性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如果继续折下去那条曲线会越来越直,图形会越来越像一个等腰三角形,切实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环节,通过刚才的互动游戏,我将4等分的圆进行割补、拼组,展示给学生,再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圆等分成8份、16份进行拼摆。
教师展示:4等份
学生展示:8等份
学生展示:16等份
最后利用信息手段,展示32等份、64等份……,在这个的体验性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教师的讲解不管有多精彩,课件制作的多精美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学生的体验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在充分的体验性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直面学习现实,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真谛,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