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企业组织与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2018-12-27王晓灵雷妮李雪

江汉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王晓灵 雷妮 李雪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企业在生态方面的社会责任备受关注。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公民”,也是社会的细胞组织,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资源、机遇等条件的同时,必须以“企业公民”的道德义务回报社会,持续承诺符合伦理的行为,并且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改善工人和他们家庭的生活,以及促进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之一,要发挥一定的监管作用,以便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履行。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倡导和鼓励,培养组织公民意识,引导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政府监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4CGL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低碳经济下一类纺织供应链运营协调及政府支持政策研究”(71471041);2015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CEO领导风格对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2015BGL00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0-0033-06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在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日趋严重的影响,气候开始异常、资源趋于枯竭、物种快速消退等日益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各组织开始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呼吁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战略思想也为各国人民所接受。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原料的消耗以及产品的输出,因此其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实现自身持续盈利增长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业已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①。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公民”,也是社会的细胞组织,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资源、机遇等条件的同时,必须以“企业公民”的道德义务回报社会,持续承诺符合伦理的行为,并且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改善工人和他们家庭的生活,以及促进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对组织的发展目标、经营宗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现有关于组织绩效的评价大都从财务角度着手②,也有学者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提出业绩金字塔、平衡计分卡体系、绩效三棱镜等绩效评价体系③。更有一些国内学者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建立由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构成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④;并从企业绩效评价的起点和归因、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内化、绩效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安排和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探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⑤。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组织绩效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没有将组织文化纳入考核体系。随着“文化强国”的兴起,文化必将成为衡量企业乃至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2)非財务指标难以量化。许多学者认为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然而只局限于框架和思路,并未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指标;(3)缺乏实践,可操作性较弱。目前,真正将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到企业评价的实例很少,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加之有些评价体系过于复杂或缺少针对性,因此难以付诸实施。

鉴于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促使其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优异组织公民,需要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以便对组织绩效状况进行科学全面评价,进而防止恶性竞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产生。本文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组织绩效评价,突破传统组织经营绩效评价中着重关注财务指标的局限,在“三重绩效”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多重维度构建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这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系统评价其经营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也有利于国家及社会全面掌控企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协同发展计划及政策。

二、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

1. 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的内涵界定

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是衡量组织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整体绩效,要明晰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明确界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在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约束下,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平衡协调,保持并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利益关系的一种发展模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支持系统,可持续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能够全面持续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的发展;在实现企业持续盈利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同时,兼顾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持续不断的提高或改进⑥。基于上述定义,本研究认为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是组织在硬性机制及软性机制的约束下,在保证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与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平衡协调,保持并提高组织自身与经济、社会、生态之间时空平等、和谐利益关系的发展模式下的组织整体经营绩效。

2. 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1)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学者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一词,到20世纪7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逐渐为西方企业界和经济学界所接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经营绩效息息相关,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⑦。因此,在评价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时,应该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客观评价。本文提及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或组织,具体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员工、债权债务人、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

(2)组织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公民行为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⑧。组织公民身份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实体,而且是社会公民,因此,企业要成功履行其社会责任,不仅需要关注其经济效益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其对所在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的贡献⑨。这也正是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需要关注多维度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三重底线”理论。199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权威学者Elkington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⑩。他指出企业的绩效评估需要关注三方面的表现:企业的经济表现、环境责任承担的表现以及社会责任承担的表现。要综合全面地评估企业绩效,需要企业同时对外公布财务报告、环境报告及社会报告。“三重底线”理论为本文构建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体系提供了框架参考。

三、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维度、指标与指标权重设计

1. 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综合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以及“三重底线”理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构建出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的发展既需要关注技术、资金等硬实力的积累,也需要关注企业文化凝聚力等软实力的发展,因此本文将文化纳入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范围。同时,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本文将社会纳入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相应地,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分子也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本文将生态纳入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11};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企业需要在经营中密切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助于驱动企业持续发展{12},因此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纳入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综上分析,本文拟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四个维度分别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绩效评价,进而形成四维度双视角的矩阵式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在指标建立和选取上既结合了已有相关文献{13},又采用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以便能够深入、真实准确地对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我们选择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滨州环宇、山东齐成等4家企业的20位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所有被访谈对象都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十分熟悉,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职业领域。其中,中层管理者占70%,高层管理者占30%;生产部门占40%,营销部门占20%,人力资源部门占20%,技术部门占20%。为了准确深入凝炼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的指标体系,此次访谈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何体现企业实现了可持续经营?企业的文化绩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企业的社会绩效如何衡量?等等。访谈结束后将资料整理为文字记录,形成访谈文本,经过对访谈内容进行多次核实沟通,修订形成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

2. 评价指标阐释

(1)经济绩效评价指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首先,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發展情况最基本的指标,也是最传统、最值得关注的评价方法。本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经营增长能力四个方面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财务指标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评估需要,因此,经济维度的指标还需增加技术状况、产品质量状况、人员利用状况、市场控制状况等,同时为体现组织经济实力的未来发展潜力,还引入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两项指标;此外,由于上下游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发展也不能忽视。同时,企业依法纳税状况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利益相关者角度的经济绩效指标界定为上下游企业经营状况和企业依法纳税情况。

(2)文化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日益关注,文化这一软实力在组织发展中举足轻重。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不仅暗藏着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员工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如果组织文化与员工个人价值观不相匹配甚至产生冲突,将会制约组织的未来发展。本文将文化绩效界定为组织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中,企业自身层面的文化绩效衡量指标包括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率和组织责权明确程度。利益相关者层面的文化绩效衡量指标包括诚信经营和利益相关者的文化认可度。

(3)社会绩效评价指标。社会绩效的评价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和履行结果的总体情况,较具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它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劳工管理实务与合理的工作、人权、社会以及产品责任{14}。其中前两项可以归结为企业自身角度,后两项可归结为利益相关者角度。本研究在参考此项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企业自身层面的社会绩效分为工作环境、员工职业规划以及员工满意度,将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社会绩效分为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和发展,考核指标对应为顾客满意度、社区满意度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4)生态绩效评价指标。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企业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积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更是体现企业形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评价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生态绩效的考量显得尤为关键。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的访谈和理论分析,企业自身层面的生态绩效评价指标分别从资源、设备和产出方面加以评价,对应指标为:资源能源利用状况;净化设备占比、废物再利用状况以及环境达标状况,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生态绩效评价指标则分别从绿色产品销售比重、生态制度、全员环保意识和利益相关者环境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3. 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它既是决策者的主观评价,又是指标本质的物理属性的客观反映,是主客观综合度量的结果。鉴于本文中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指标体系的四维度和双视角特性,我们运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步骤为:(1)分别选取5位高校学者,10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2)由15位专家匿名分别对企业自身角度以及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指标权重打分;(3)计算15位专家对各指标权重打分的算术平均值。依据算术平均值,并结合进行四舍五入的微调处理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结果,详见表2和表3。由于15位专家均对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的相关概念、评价内容等非常熟悉,且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具有比较客观准确的判断,因此该权重结果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四、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

为了检验本文所构建的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操作效果,本文运用淄博宇联作为个案进行了评价体系的实践检验。我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企业相关经营资料(包含经营战略、经营规模、财务报表等)深度剖析法等对淄博宇联的相关经营数据和文本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生产制造行业平均标准数据统计结果,本文将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立了相应的等级标准。其中,定性指标直接通过五级评分问卷得出,由优到劣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依据此种赋分方法,在对淄博宇联的各样本数据进行简单平均的基础上得出该企业的具体得分情况,详见表4。

运用下述公式对表4中的各指标分值进行加权求和:

式(1)中A表示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Bi表示第i项分指标的数值;ai表示第i项分指标所占权重。最终求得淄博宇联的可持续经营绩效得分为4.47分。因此,总体而言,淄博宇联的可持续经营绩效状况较好。进一步观察表4的各分项指标得分可以发现,该企业的经济绩效总体得分较低,表明其经济绩效状况较差,然而该企业的文化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的总体水平较高。因此,要提升该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绩效,应首先关注其经济绩效的增长,尤其要强化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组织的文化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也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组织经营绩效评价,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只关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在“三重绩效”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从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层面对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展开评价,构建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四维度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双重视角的矩阵式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淄博宇联这一实际个案对构建的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性分析,以增强该体系的实践应用价值。

基于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的评价体系可知,要实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之一,要发挥一定的监管作用,以便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履行。政府需要加強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倡导和鼓励,培养组织公民意识,引导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此外,政府需要完善法律约束机制,构建政府、员工、公众、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全方位监督体系{15}。当然,政府监管也要适度,既要避免监管不力,也要避免过度干预,因此要综合考虑各利益要素,遵循效益—成本分析原则{16}。如何在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的引导下,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四维绩效的整体提升,这是后续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也应进行动态调整,同时需要更加严谨规范的实证研究加以佐证。由于条件限制,本文提出的组织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还未大范围运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绩效评价当中,未来将增加更多的验证性分析。

注释:

① 匡海波:《企业社会责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73页。

② 王爱华、綦好东:《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经济》2000年第1期。

③ 温素彬、黄浩岚:《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绩效三棱镜的应用案例》,《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④ 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⑤ 梅雨、熊剑:《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财会通讯》2013年第4期。

⑥ 王晓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识别与评价》,青岛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 L. Schons, M. Steinmeier, Walk the Talk? How Symbolic and Substantive CSR Actions Affect Firm Performance Depending on Stakeholder Proxim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23(6), pp.358-372.

⑧ T. Chin, Harmony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5, 26(8), pp.1110-1129.

⑨ H. Zhao, Z. L. Peng, Y. Han, G. Sheard, A. Hudso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Linking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Compulsory Citizenship Behavior,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3, 147(2), pp.177-195.

⑩ 肖红军、许英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经济管理》2014年第9期。

{11} E. Escrig-Olmedo, M. J. Munoz-Torres, M. A. Fernandez-Izquierdo, J. M. Rivera-Lirio, 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5, 26(2), pp.142-162.

{12} N. Yahanpath, S. Islam, An Attempt to Re-Balance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wards a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Asia-Pacif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Journal, 2017, 2, pp.193-221.

{13} 杨艳、兰东:《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特有风险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软科学》2015年第6期。

{14} 钟朝宏、干胜道:《“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5} 红梅:《论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政府监管》,《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6} 昝淑珍:《试析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晓灵,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上海,200234;雷妮,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讲师,上海,200062;李雪,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7。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公共服务外包该“放”什么,“管”什么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广州市小产权房的现状与出路研究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环保投入、政府监管与大气污染防治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