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用“诚信”种“良食”
2018-12-27
本刊记者
石嫣给参观者展示菜叶上的青虫。志同道禾摄
在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石嫣创建的“分享收获”农场家喻户晓。深秋的暖阳下,农场笼罩着一层金色的光芒,40座现代化大棚里的蔬菜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农场主石嫣有很多身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但她最乐意大家叫她“石掌柜”。占地350亩的生态有机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植入“诚信”
CSA即“社群支持农业”,旨在重建人与土地的连接。在这个模式下,消费者会在种植季节之初预付给农民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农民则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保证食品的安全、环境的健康。因为没有中间商环节,农民和消费者建立了直接联系,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有机的农产品。
2007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的石嫣获悉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同意接收一名愿意去当地CSA农场蹲点半年的中国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2008年4月,石嫣成功申请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南部的农场里当了半年农民,她亲身体验了美国农场的经营模式。2009年3月,回国后的石嫣把从美国学来的经营模式移植到了北京,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凤凰岭山脚下一块20亩的土地上开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2012年5月,“分享收获”农场正式成立,这是石嫣创办的第二个CSA农场。
“分享收获”农场的工作团队由60多人组成,以年龄划分了“两派”:一派是以石嫣为主的技术型人才约25人,她们普遍只有20多岁;另一派就是60岁上下的农村老人。从农产品的生产、物流、客服到农产活动,团队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团队里,石嫣被大伙儿称为“掌柜的”,很多农活她都参与其中。其实,除了种地,宣传CSA理念是石嫣这几年不厌其烦向别人讲得最多的一件事。
“在中国做农场,经常会被质疑是不是真的有机?”石嫣表示,农场透明开放给市民和农民,市民可以通过参与生产的过程来监督,农场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剂,让农作物和养殖的动物按照自然规律和周期生长,菜不催熟、蛋不催产、猪不催长。“曾经有个农户怕茄子长得不好,也为了减少虫害,在茄子秧上喷了敌敌畏。最后,我们还是忍着心疼把半亩地可收获几千斤的茄子连根全部拔掉,重新种植。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标准,这样才能对得起消费者。”石嫣说。
如今,石嫣和她的团队依旧用心地照顾着每一块土地,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从改良开始。土壤的有机质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土壤的有机质已经从五年前的1.5%达到4%以上,几乎接近东北的土壤质量。此外,地里随处可见蚯蚓、小刺猬和蛇等小动物。“新农人不只是去做更好的产品销售,还要保育土壤。土壤是公共品,是农场里最重要的财富。”石嫣说,“有机农业就是要尽可能恢复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较之传统农业,有机农业更需要动脑子。”几年来,石嫣及其团队通过努力,减少化肥用量15万斤。除此之外,还带动了上海、江苏、河南等多个省1000多个农场推广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直接影响了成千上万返乡青年、创业者、农民,净化保护土地十万亩以上。
石嫣(中)带领游客参观农场。
服务贴心
“‘分享收获’最老的会员到今年已经跟我吃了10年的菜,有的家庭从大宝到二宝都是吃我的菜长大,这也是让我最骄傲的事情之一。很多时候家长带孩子来农场,的确能感觉到我和他们那种密切的关系。”石嫣自豪地说,“分享收获”的会员也靠口碑在逐年慢慢增长。到2018年,“分享收获”模式已执行了6个年头,服务2000多户家庭。
这些都得益于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为了与农户连接得更紧密,农场引入了两个模式:一个是“宅配”模式,即把种植好的蔬菜按时送到消费者家里。会员可以预付3000元或8000元。每周会员可以根据农场公布的菜品选择自己的配送菜单,农场则负责保质保量按时把菜品送到消费者家中。另一个是“劳动份额”,给一块地让消费者来种,农场免费提供种子、菜苗、农具、肥、技术指导。
然而,任何构想落地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刚开始种蔬菜时,蔬菜按照计划长出来后给会员们进行配送。但是,几乎连续一个月都是绿叶菜。有一次石嫣和伙伴们给一个会员送菜时,箱子被扔了出来,对方发牢骚说:“天天都是绿叶菜,我的脸都快吃绿了!”为此,在不断适应消费者要求的前提下,石嫣和她的团队也不断调整着蔬菜的品种与种类,还开展了农场养殖。现在,农场蔬菜的品种全年可有80—90个,每周配送的蔬菜品种有30余个,会员还可以把农场养的鸡、猪及鸡蛋、农场种植的水果放入自己的配送菜单。石嫣说,他们现在还开设了微店,喜欢有机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在微店购买到农场的产品及一些经过他们认可的有机产品,包括柚子、苹果及护肤品,借此提升了消费者的黏性。此外,如果农户种植的有机产品卖不出去,他们也会帮忙销售,但会写明产地和生产者信息,让消费者能够明白消费。
农场的运营模式真正落地后,来农场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刚开始,大家来了就坐在地上吃饭。随着人越来越多,大家搬到了大棚和仓库里吃饭。2016年,农场依照大家的要求建造了小餐厅、食堂。会员除了可以在食堂吃到有机蔬菜,还可以把食堂制作的豆腐、馒头、面条放入自己的配送菜单。此外,农场还做了7间小民宿,让消费者可以住在农场,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
农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展新农人培训。
更大梦想
在石嫣看来,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它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
每个月,农场都会举办一场新农人培训。这个培训特别接地气,要求每名参与者在农场生活一周。“上半天时间在农田里耕作,剩下半天时间我们会具体讲讲CSA农场如何运营。”石嫣表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参与者更深切感受到农村的生产生活是怎么样的,更深切地体会到作为职业农民的“甜”和“苦”。除此之外,石嫣还和全国的新农人一样,在很多学校、单位做了大量公益活动,特别是关注农耕、饮食教育的“大地之子”项目,每年与很多学校合作,去学校里讲课、建设校园菜地,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认识食物、尊重农人的意识,也因此入选了旨在“资助青年人去突破成长上的瓶颈,成为推动某一公益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的“银杏伙伴”。
在石嫣的影响带动下,这些年,“分享收获”吸引了上百位农业爱好者的参与加入,很多年轻人在跟着石嫣学习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另立门户”,有的返乡创业做起了家庭农场,有的继续在农业领域探索新技术与新产品。而这也是石嫣所希望看到的,她始终认为国家提倡的“城市反哺乡村”应该由更多的中国青年去尝试和实践。
“乡村振兴的背后是人能不能回流,如果我们只是把资金、土地不断从农村抽出去,那么乡村是不会振兴的。只有人回来了,而且在这个地区做产业,有更多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配套上政府的公共服务,这样的一个地区才会真正的振兴起来。”石嫣说,这些年他们培养了差不多100多个返乡青年,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一些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2017年年初,石嫣又推动成立了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在北京市顺义区正式注册社团组织。作为农人、消费者交流的平台,每年CSA协会组织一个年会,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今年12月,联盟将在四川成都举办第十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据介绍,每次会议都有七八百人的参会规模。石嫣表示,通过这个会议作为平台,可以更多向各地传播城乡互动的理念和技术。
“去年我们邀请了全国100位各界的领袖,共同发起了一个‘有种、有种’的倡议,让参会者可以在大会上进行种子交换活动。如果参会者在各地有一些老的品种或者自己保存下来的优质品种,可以在大会上进行品种的交换。”石嫣说,CSA大会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拉近新农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聚力来推动生态农业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