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优势是江苏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2018-12-27孙洪武

唯实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江苏科技农业

孙洪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传统的生产型农业逐步向多功能型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清晰。江苏是农业和科技大省,全面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的核心牵引和关键支撑作用。

一、江苏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

粮食安全绷得很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深刻揭示了做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江苏人均耕地仅0.86亩,但因科技支撑力度大、机械化程度高,不仅实现了口粮自给有余,还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粮食主销区。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江苏有3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任务,其中稻麦面积高居全国第三。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如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高产粮效益,探索粮食生产功能区乡村振兴路径已经成为摆在农业科技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自2012年起,苏中、苏北地区常住人口连续五年增长,人口外流明显下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到2016年,江苏乡村常住人口258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2.3%,即使未来通过推进城镇化等措施继续减少农民数量,使这一比例降至20%,仍然会有1600万农业人口留在农村,大量农民仍将长期生活在广大乡村的省情不会改变。农民工资性收入减少,大宗作物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调,对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影响巨大。如何依靠科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产出高效面临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受农产品长期短缺和增收的影响,无论小农户还是新型经营主体,仍然将数量摆在第一位,质量农业和效益农业需要对现有农产品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终端产品以及农业功能和链条进行全面升级。目前全省有3万多家经认证的家庭农场,耕地流转比例超过2/3。与此同时,经营10亩以下耕地的农户数量仍占大多数,耕地细碎化、人口老龄化、生产兼业化等不仅严重影响产出高效理念的落实,更制约了新技术在生产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发挥。

消费需求挖掘不够。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颜值、高品质、高营养、大小适中、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江苏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居民对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科普、康养等功能需求强烈,但受产业政策配套、公共科技储备供给、市场主体创新创意能力等因素影响,农业的多功能性和附加值挖掘明显滞后,通过科技支撑引领特色农产品产业、乡村手工业、农村旅游业发展还大有空间。

二、制约江苏乡村振兴的主要科技短板

总体来看,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前列。近年来,通过培育一批适合江苏农业生产需求的优良品种,突破一批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研发一批节本增值新技术和种养增效新模式,为数量型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与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需求类型、结构和方式相比,特别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不够强。江苏农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公共科技供给水平还不能适应农业转型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特别是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分子设计育种、转基因技术等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农业智能制造与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主要装备没有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

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技术研发滞后于生产需要。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带,温光水热条件优越,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富,阳山水蜜桃、靖江芋头、狼山鸡、高邮鸭等地方品种特色鲜明、远近闻名。但是不少具有地方浓郁风味、乡愁记忆的地方特色动植物种质资源没有得到系统保存、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比如徐海鸡、娄门鸭;有些种质资源只停留在保存阶段。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品种、高效轻简生产、增值加工、储运销售等技术严重缺乏。

绿色化生产技术创新和应用不足。长期以来,江苏农业生产以大肥、大药、大水等高投入、高消耗方式实现了粮食高产,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污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多抗节药、肥料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缺乏,绿色化、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缺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与大范围应用,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生产废弃物污染阻控技术,产地环境污染监测、控制与修复技术,盐碱地改良等领域成果匮乏。

农业功能融合与产业链延伸技术储备不足。江苏农业功能拓展、三产融合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初现端倪,科技创新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领域起步慢。农业景观研究与创意设计、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休闲农业结构理论与规划、休闲农业资源挖掘利用和珍奇稀特名贵、观食一体、食药同源、观食药兼具植物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基础较弱,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创新不够深入,难以满足功能型、文化型、生态型、科技型或服务型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动植物生长的数字化模拟与设计、全自动智能化动植物工厂技术、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技术等多数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研究大多处于实验阶段。

技术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乡村振兴对技术需求不同于产业发展。在技术目标上由唯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在技术需求环节上,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在技术需求内容上,由单点、单环节转向全链条和多功能。高效增收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生产技术缺乏有效政策配套去落实落地。

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仍然薄弱。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内各要素变化、要素间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观察、观测和记录,并阐明系统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的科学活动,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等特点。通过对相关数据连续采集、积累、整理、分析和研究,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农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有利于促进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和服务政府决策。就江苏而言,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明显滞后,面向全省的系统性、长期性监测、积累、分析、评估和利用的大数据体系尚未建立,还不能为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产前指导和市场预警。

三、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江苏乡村振兴

针对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变化,结合江苏农业科技发展实际,急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江苏乡村振兴。

优化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组省级大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科技需求的综合性,横向整合农林牧渔创新资源,纵向整合省、设区市、县(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融合不同创新主体,赋予省内农业科技创新统筹职能,构建跨学科、跨领域技术创新到成果转移转化,再到示范推广应用的“一盘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变碎片化的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方式,满足乡村振兴“板块式”技术需求。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针对农业结构多元化、经营主体多样化和乡村发展综合化的技术需求,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量布局,充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技术推广力量。二是支持探索构建“科研单位—新型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与乡村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乡村+团队”创新联合体,围绕乡村资源禀赋,选择特色产业,精准配置科技力量,推进从品种、产品到品牌的系列创新。三是发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科技致富。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合作、契约、订单等方式,连接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是鼓励引导众创空间、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民间投资机构等与乡村共同组建孵化投资基金,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在全省选择一批乡村,集聚农业新科技要素,努力打造江苏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示范典型。

调整农业科技进步方向。围绕增强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调整农业科技进步方向。将过去追求科技成果“大一统、唯产量”的创新导向转变为满足“分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和营养、食味、保健”的农产品产业目标需要。将科技供给由“增产型”向“节本型、轻简型、高效型”转变。将技术使用由“粗放式、大投入、高消耗”向“精准滴灌”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对接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重点任务和农业科技前沿,在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一是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在江苏省内粮食生产功能区设立粮食安全保障科技专项。二是围绕江苏特色农产品发展和前沿技术储备,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智能装备制造、功能食品开发等领域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与科技前沿专项。三是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养分水资源综合管理、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用地养地、种养循环等领域实施绿色生产创新应用工程专项。四是围绕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在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综合治理、重点水域保护等方面开展实施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创新工程专项。五是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能农业、农业机器人、大数据、农业文化遗产等领域实施农业新业态技术攻关专项。六是围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科技工作,对农业科技相关数据实施系统性、长期性监测、积累、分析、评估和利用专项。七是围绕乡村振兴的综合技术需求,选取经济薄弱和脱贫任务较重的乡村,设立重点乡村科技专项,集聚科技要素,集成政策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和人员组团式入村,形成乡村振兴的综合科技解决方案,推动乡村走跨越式、非常规的振兴新路子。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改进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一是建立中央和省财政投入互补机制。创建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深度分析和动态掌握农业科技人员占有财政资源,对国家投入力度较大的产业和领域,江苏可减少投入或不投。在获得国家投入资源较少和事关江苏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如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地方果蔬和畜禽品种保护与开发技术等领域,省级财政加大投入。确保每个产业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均能得到投入,防止科技人员占有财政资源极端化(太多或很少),引导科技人员精力主要用于创新,而不是要项目、争经费。二是建立稳定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对科教单位研究投入主要采取稳定投入方式,探索非项目支持方式,确保公益性、长期性、探索性科技工作有稳定的队伍,确保市场失灵的领域有科技力量。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政府引导,主要采用竞争性和后补助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引导。三是建立重大项目集中投入机制。对本该由市场配置、企业投入的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由于企业缺失或力量不足,由政府主导投入,组建科企创新联合体或共同体,在协同创新中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市场主体发育壮大。

猜你喜欢

江苏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