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江宁实践
2018-12-27李小静翟果丰孙久恩王春光
李小静 翟果丰 孙久恩 王春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交好“兴文化”的答卷,必须做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南京市江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江苏省和南京市“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决策部署,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依托丰富文化资源禀赋,突出把做强文化产业地标作为彰显城市新形象、满足群众新需要、塑造文化新品牌的扬长之举,以四个“135”为工作抓手,奋力打造具有较强实力和独特文韵的全国知名文化强区,为江苏和南京文脉振兴、文艺繁荣、文化进步探索路径。
一、顶层设计篇:1个目标定位+3个品牌创建+5项重点工程
作为古都南京文化的重要承载板块,江宁区自觉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到省市乃至全国的坐标方位中谋划,注重提高标杆、因势利导、错位发展,确立了“双学双赶双超争第一、先行先试先干创唯一”的对标找差追求,突出“城市精神学龙岗学南山、文化产业赶江阴赶昆山、新闻宣传超余杭超萧山”的奋斗目标。
咬定“一个目标定位”,着力释放文化发展新活力。紧扣“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目标定位,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率先落地落实,加大产业内涵式发展强度和深度,奋力在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上做出江宁探索。强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加快转型,全方位挖掘江宁的生态文化、互联网文化、传统文化、创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文化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三五”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年均增幅超过40%,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近80亿元,总量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1%,有效推动了工业强区向文化强区迈进。
狠抓“三大品牌创建”,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一是努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集成全区优质文创资源,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大领域改革创新,切实打造一流文创生态。二是大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牛首山宗教文化、汤山温泉文化、田园乡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高水平通过中期验收。三是加快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每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城市文化客厅、社区邻里书房、乡村文化大堂、城镇最美街角”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加快提升文化产业标识度。扎实开展“文化企业倍增发展、文化园区提质增效、文化高端人才引育、文化金融体系优化、文化特色品牌塑造”等工程,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强化文化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签约落户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华新文创基地等旗舰项目,区内金箔集团被授予故宫官式建筑材料基地品牌,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字号产业示范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多家企业和园区获得省市级认证,金智教育等一批优秀企业陆续上市。加快老旧工业厂房向文创街区转型发展,打造了NR99文创园、秣陵九车间、J6软件创意园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当前正启动实施网络文化产业园建设。持续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聚焦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每年设立不少于300万专项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成了省级首批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探索组织一批高质量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区内文化企业参加南京、深圳等文化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新媒体IP大会、江苏省第三届艺术品博览会等重大文创活动。
二、产业导向篇:1个核心产业+3个特色产业+5个新兴业态
按照江苏省和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导向,江宁区依托禀赋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做足“文化+生态、旅游、科技、工业、农业、消费”等产业集成文章,形成接续发展的产业梯队。
主攻“一个核心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千亿集群。立足江宁“3+3+3+1”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把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作为拳头产业、骨干产业、主导产业,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重点,制定出台《促进江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努力打造千亿级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强化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每年设立2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不断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组建区级文化产业联合会,为重点文创项目提供发展规划、融资引资等市场化、全链条的专业化精准服务。全区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218家,规模以下企业达4688家,力争到2022年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千亿级支柱性产业。
培育“三个特色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品牌优势。在江宁区相对突出的科教资源、工业资源、商贸资源上深度挖潜,加快构建“工业设计、软件文化、文体娱乐”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依托东南大学等26所驻区高校23万在校师生资源,建立高校院所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大力发展文化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设计等重点领域。以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成立“IP江宁”研究院,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形成以“江宁”为核心的IP体系,实现“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统一。进一步拓展服务设计、集成设计、流程设计等新领域,以时尚设计提升城市“生活品位”,以工业设计提升实体产业“创意附加值”,力争到2022年集聚10家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干设计企业,创意设计总营收超过200亿元,打造“江宁设计”品牌。
布局“五个新兴业态”,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积极顺应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加快培育发展“会议会展、教育培训、新型传媒、精品消费品、信息咨询”等业态,并注重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依托综合枢纽优势,加强综合性展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未来科技城、高铁站前、环百家湖、临空及生态田园商务会议会展等板块,积极承办全球未来网络峰会等重大标志性会展活动,着力打造长三角一流会议会展目的地。通过开放引进和本土原创培育,以信息化和智能制造为支撑,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个性化订制和品牌体验,打造江苏精品消费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业态,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媒体生产、运营和管理体系,探索新媒体商业盈利模式。
三、空间布局篇:1条廊道+3个圈层+5个增长极
遵循城市空间整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园区、街区比较优势,在江宁区休闲旅游文化经济带建设的规划布局下,编制实施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廊贯穿、三圈环构、五极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打通“一条廊道”,传承秦淮文化风雅。突出以水为魂,建设沿秦淮河江宁特色文化大走廊,重点依托丰富生态湿地资源、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文化资源,建成滨河街区综合体,打造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相融合的“沿秦淮”文化繁华新空间。主动融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秦淮河江宁段为轴线,加快沿河美化亮化绿化,组织开展秦淮河国际灯光秀、水上龙舟赛等文化活动,形成一批以“小龙湾桥”为代表的网红文化景点,网红桥最高单日自发参观客流量超过5000人,古老的秦淮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内涵。
构筑“三个圈层”,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大学院所优势,构筑环牛首山经典文化产业圈、环方山创意文化产业圈和环汤山温泉文化产业圈,打造具有集群优势的文化产业圈层。以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为核心,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江宁特色传统文化产业资源,推进以弘扬经典文化为内涵的金陵小镇建设,打造长三角精品消费品产业园。以方山为中心,依托南广学院等优质科教资源,推动建设校地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创客空间,打造大学城向创新城、创意城转型的样板。以汤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推进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开发集文化会展、演艺娱乐、文化休闲旅游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国家全域旅游样板和文化旅游融合典范。
凝聚“五个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格局。一是建设百家湖时尚文化产业增长极,以太阳城、景枫、“1912街区”为重点,突出“文化+商务+生活+金融”等特征,打造“第二个新街口”时尚文化圈。二是建设东吉谷软件文化产业增长极,推动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高端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和数字文化基地。三是建设麒麟科技文化融合增长极,以南京—中科院共建麒麟科技城为核心,着力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打造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示范区。四是培育临空国际文化产业增长极,围绕禄口空港新城和空港经开区建设,重点在国际会展、文化策划、文化保税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上集聚资源力量,打造国际级商贸会展总部中心,成为开放型发展的文化窗口。五是壮大田园乡土文化产业增长极,利用江宁区西部良好山水和人文生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全域发展,培育集农业观光、体验、科教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土文化新业态。
四、工作路径篇:一年补短板、三年求赶超、五年上台阶
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以“三步走”的时序推进方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突出“一年补短板”,全面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当下把各项举措往深处推、向实处落,以沿秦淮河廊道、牛首山、汤山、田园乡村板块为主体,推动总投资达50亿元的十多个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集群态势,形成以大投入驱动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以江宁区文化产业联合会为基础,重点培育10个特色文化产业联盟组织,力争覆盖到全区90%以上的文化企业。力争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建立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提高到4.7%,力争达到5%,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突出“三年求赶超”,开创文化产业发展崭新局面。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优化重大项目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示范性、平台性项目,加快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上秦淮湿地、金陵小镇、苏豪康养、华新文创基地等文化休闲旅游旗舰项目建设,着力形成“老中青少幼全年龄段、春夏秋冬全季节、早中晚夜全天候、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四个全覆盖的文化产品体系。到2020年,将建成与南京主城南部中心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功能体系,培育一批文创类特色园区、企业、产品和节展赛事品牌,创建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力争达到标杆地区发展水平。
突出“五年上台阶”,加快形成文化地标示范引领。坚持扶优扶强原则,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向品牌文化集团转型,推动小微企业向新特优专精发展,支持并推动金陵金箔、周岗红木、玉石雕刻等传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力争到2022年,形成文化产业实力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优化、创新能力强劲的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文化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其中规模以上超过350家,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创成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