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施策坚决打赢江苏脱贫攻坚战

2018-12-27桑学军

唯实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救助江苏攻坚

桑学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重要时点和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江苏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这一庄严承诺,再次向世界传递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取得决胜。党中央高度重视、要求明确,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必须积极响应,全力攻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江苏是经济较发达省份,虽然已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但是仍然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各地脱贫不充分和动态致贫返贫等问题。江苏的脱贫工作已经进入缓解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和全国扶贫开发有所不同,江苏的扶贫标准更高。江苏省在“十三五”开启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为标准的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主要帮扶对象是全省乡村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苏北六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涉及农村低收入人口300万左右。可以说江苏省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最艰难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二、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中央有号召。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更寄予厚望,2014年底,他在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亲临江苏视察工作,重点关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为江苏为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江苏在行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江苏省委、省政府展开了全面部署。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2018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就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专门安排一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强化抓基层、抓基础、抓落实的鲜明导向,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在工作讲坛上强调,突出县一级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线和主阵地,夯实江苏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基础。在2018年7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中,明确将“打好三大攻坚战”置于下半年七项重点任务之首。9月30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讨论《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干群守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疑为各地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凝聚江苏人民智慧,落实脱贫攻坚行动

提高政治站位,凝聚精准扶贫“向心力”。江苏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具体举措,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要求。对江苏而言,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实施《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配套文件,明确工作量、时间表和责任人,提升扶贫政策含金量,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精准脱贫“路线图”。把握客观规律,在脱贫思路上与时俱进,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带动脱贫攻坚。抓住突破口,在推进举措上与时俱进,特别要抓好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工作,推进农民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在挂钩帮扶上与时俱进,根据南北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如帮助苏北地区做好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帮助解决“人往哪里去”、高标准支持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出示范性项目。立足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禀赋,分析本地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发展状况、群众基础等实际情况,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而宜,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发展切合本村实际的个性化增收项目,防止产业选择盲目跟风。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精准脱贫“大格局”。“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发扬江苏人扶危济困,崇文教、重礼仪、讲奉献的优良传统,发挥不同职能部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精准施策的扶贫项目,发现脱贫攻坚的本土人才,选好农村基层脱贫“领头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等,形成互为补充的扶贫大格局。

实施“志智双扶”,提振精准脱贫“精气神”。“扶志”提振信心决心,“扶智”提高能力素质。扶贫先扶志,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坚持志智双扶、扶脱互促、激发内因、自立自强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思想脱贫、文化引领、技能提升、民生推动等扶志扶智活动,不断开创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由“输血型”脱贫到“造血型”脱贫的双赢局面,真正调动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把胃口吊得太高”。同时加强教育扶贫,教育是摆脱精神贫困的根本途径。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不仅仅要看到眼前的贫困,更要着眼长远,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多种形式提供教育补助,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孩子上学而致贫返贫,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结合实际情况与职业学校、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等有培训实力的单位进行合作,进村培训、入户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本领。

保障政策托底,守住精准脱贫“生命线”。要着力抓好低保兜底脱贫,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实现“兜得准”“兜得住”“兜得好”。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特殊群体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群众给予及时有效救助,拓宽医疗救助范围,增加医疗救助病种,提高医疗救助标准,进一步将罹患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竭力降低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医疗负担。着力抓好残疾贫困人口扶助,会同残联等相关单位认真核发重度残疾人护理费用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确保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

猜你喜欢

救助江苏攻坚
数读江苏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数独江苏
水下救助抢险
数读江苏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江苏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