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学派的操守修养

2018-12-27

唯实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派阳明王阳明

王 波

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坛上出现了由王守仁创立的阳明学。其核心内容是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他认为,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天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这一学派,是当时社会上最为先进的道德典范。学派中的不少人身居高位,但为官勇于任事,清廉一方,传播学问,知行合一,用自己的修养操守光大自己的学术门派,引导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他们的事迹主要集中记载在《明史·儒林传二》等史籍中,现据此并参考其他史籍探讨其整体学派的道德操守,这对加强当今干部队伍勤政、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阳明学派成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

综观中晚明史,凡是阳明学派的弟子无不以儒家经典自觉要求自己,修养道德,操守自重。王阳明总结历史相关内容将“立德、立功、立言”赋予新的学术内涵。在王阳明看来,立德就是在政治上敢于直谏,匡正时弊;生活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立功就是在宦途上敢于任事,造福一方。立言就是在教学上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自成一派。遵循王阳明的教诲,阳明学派“诛心中之贼”,在个性修养和道德操守方面按照“三立”要求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他们讲圣人之学,行圣人之事,成为一群真正的活圣人。在中晚明时期,阳明学派的所有重要成员均独树一帜,集体高素质,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一抺亮丽的廉政风景线。

1.刻苦读书

刻苦读书是王阳明学派弟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南海方献夫与王阳明是同僚,《明史·儒林传二》:“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进员外郎。与主事王阳明论学,悦之,遂请为弟子。寻谢病归,读书西樵山中者十年。”王阳明的重要弟子邹守益儿子邹善、孙子邹德涵均以刻苦读书著称。邹善任刑部员外郎,《明史·儒林传二》记载其“服习父训,践履无怠,称其家学”。孙子邹德涵,嘉靖年间任刑部员外郎,他积极发展王学,史称:“发愤湛思,自觉有得,由是专以悟为宗,于祖父所传,始一变矣。”王阳明学生钱德洪为嘉靖十一年进士,官刑部郎中,被诬入狱。他在狱中不忘读书,与同在狱中的御史杨爵、都督赵卿“讲易不辍”。再传弟子陈时芳“博览多闻,而归于实践”。吉水人罗洪先是嘉靖八年状元,是王阳明没有见过面的弟子,后因上书谏事被贬回老家,有记载:“(他)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2.严于律己

阳明学重要成员邹守益“居家以孝友称”。王阳明再传弟子东阳人杜维熙“以克己为要,曾曰:‘学者一息不昧,则万古皆通;一刻少宽,则终朝欠缺’”。王阳明再传弟子永康人吕一龙“言动不苟,学者咸宗之”。王阳明再传弟子泰州人林春律己很严,“日以朱墨笔识臧否自考,动有绳检,尺寸不逾”。他因病去世,“发其箧,仅白金四两,僚友棺敛归其丧”。在京官中,“志行敦实推(林)春及罗洪先”。王阳明再传弟子永康人应典“居家养母,不希荣利”。弟子泰和人欧阳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罗洪先虽然没有见过王阳明,但是他一生坚持王学,严于律己,“甘淡泊,炼寒暑”。王阳明弟子金谿人吴悌,“为王阳明学,然清修果介,反躬自得为多”。吴悌与吴岳、胡松、毛恺并称“南都四君子”。王阳明未见面的弟子洛阳尤时熙,嘉靖元年举人,官户部主事,“念母老,乞终养归,遂不出,日以修己淑人为事,足未尝涉公所”。

3.忠孝为本

所谓忠孝就是在朝忠君敢言,在家孝亲奉养。王阳明的弟子在明朝政治中以勇于直言,敢于谏诤闻名。安福人邹守益,为王阳明得意门生,在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时,敢于向皇帝谏诤。如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事件,是嘉靖帝与臣子为了其父之谥而发生的一场重大争议。对于这样的争议,时为翰林院编修的邹守益反复上疏抗争,终被谪为广德州判官。任南京祭酒时,因九庙受到灾害,上言皇帝“陈上下交修之道”,被撤职。吉水人罗洪先在家孝顺,“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寻遭父丧,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王阳明再传弟子茌平人赵维新亦以孝著名,“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丧偶,五十年不再娶”。王阳明的弟子武陵人冀元享,“笃信守仁学”,被王阳明派遣去教朱宸濠良知学,“宸濠语挑之,佯不喻,独与之论学,宸濠目为痴。他日讲《西铭》,反复君臣义甚悉。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享反其赠于官”。

4.当官有为

史称:“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但是,这些弟子并没有因势贪污渎职,而是清贫自守,为官时既廉洁自律又敢于任事,造福一方。如方献夫,对于宦官很反感,在思恩、田州的叛乱中,他“请专任王阳明,而罢镇守中官郑润、总兵官朱骐,帝乃召润、骐还”。邹守益,担任福建佥事,“擒杀武平贼渠黄友胜”。在讲学赣州时,又“与守仁军事”,帮助王阳明战胜朱宸濠。在担任广德州判官期间,大做好事,离任时,“州人立生祠以祀”。王阳明再传弟子合肥人蔡悉,官常德推官、南京吏部主事。他在位“筑郭外产隄以免水患”,“又极论矿税之害,有学行,恬宦情。仕五十年,家食强半。清操亮节,淮西人宗之”。山阴人朱节,巡按山东,“大盗起颜神镇,蔓州县十数。驱驰戎马间,以劳卒”。因公殉职。王阳明弟子金谿人吴悌,官两淮盐政时,“海溢,没通泰民庐,悌先发漕振之而后奏闻”。王阳明弟子雩都人何廷仁任新会知县,“政尚简易,士民爱之。迁南京工部主事,分司仪真,榷芜湖税,不私一钱”。弟子德清人许孚远,任福建巡抚,“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又募民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因请推行于南日、澎湖及浙中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报皆可”。对中国海洋建设做出贡献。

5.热心传道

光大师门,是王阳明弟子的又一大特点。如王畿一生“益务讲学,足迹遍东南,吴楚闽越皆有讲舍,年八十余不肯已。善谈说,能动人,所至听者云集”,人称“龙谿先生”。“缙绅士讲学京师者数十人,聪明解悟善谈说者,推王畿”。钱德洪,“自少至老守其师说,周游四方,所至学者迎事而受业焉”。钱德洪因事被罢官后“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时士大夫率务讲学为名高,而德洪、畿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应良,因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王阳明出狱而归,先生即北面称弟子,及门莫有先之者。其后与阳明同官南中,朝夕不离。学者在疑信之间,先生为之骑邮以通彼我,于是门人益亲”。王阳明称之为“吾之颜渊也”。王阳明弟子廖暹,高安人,嘉靖戊子举人出身,曾任福建诏安令。他师从邹守益,回乡后“构西郊书院,为筠士发明良知之旨,郡邑之名士若况叔祺辈皆出暹门。子性之,字道夫,亦中嘉靖辛酉乡试,弱冠随父从东郭(廓)先生学闻明觉之旨,笃信谨守。初授阳信教谕,转浙松阳县令,清操惠政,松人颂慕”。李珙,永康人,王阳明“授以致良知之诀,珙独居精思,尽得其旨”。“骋主豫章书院教事,及升溆浦,日与同志发明师训,听从者众”。

正是因为阳明学派中的不少成员光明磊落,以天下为己任,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心地坦然,因此而享大寿。据不完全统计,活到90岁以上的王阳明弟子有欧阳瑜、赵维新等人;活到80岁以上的有应典、杜维希、陈时芳、王时槐、陈嘉谟、章潢等人;活到75岁以上的有蒋信、钱德洪、季本、董沄等人。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封建社会尤其在一个学派中是少见的现象,说明读书好学、清正廉洁、认真做事对于人的健康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二、阳明学派成员坚持操守的原因

阳明学派成员从整体上呈现出很高的素养和操守。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王阳明本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传统的儒家经典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环境

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上出现危机的时代。经过近百年的经营,这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商经济十分繁荣。如苏州地区的棉纺织业领先全国,衣被天下。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并行发展的混合经济,甚至手工业经济的分量还超过农业经济,出现了本大于末的局面。觉醒的小市民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启蒙,这时不问出身,有教无类的阳明学给这些新兴阶层带来了思想自由的曙光,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如出身于手工业灶丁家庭的王艮也能在王阳明那里有一席之地,并与许多官僚抗礼,还能成为一些官僚的老师,这在过去讲究封建等级的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王阳明的阳明学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应了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新阶层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江西、浙江、淮南成为阳明学滥觞之地的主要原因。在政治上,明中叶也酝酿出不少危机。如土木堡之战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其后发生的夺门之变与震惊朝野的朱宸濠之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在官僚体系中也出现了王振、严嵩等乱政的柄权者,导致社会阶层矛盾进一步加剧。朝纲的淆乱,亟待一批有所作为的官僚来做社会道德的表率,以匡正人心和引导社会思潮。阳明学的昌盛和应运而生其实也与这一社会现象有紧密的联系,为沉闷的明朝中下叶官场和思想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2.王阳明本人的操守修养和对儒学的创新

王氏家族有重视操守道德的传统。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华性孝,母岑年踰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王阳明继承家风,在道德操守上加强修养。他在任兵部主事时,对于刘瑾逮捕无辜官僚十分反感,上书营救因而被流放贵州龙场驿。在龙场驿,王阳明进行了脱胎换骨的磨炼。首先,完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明史》本传载:“泛滥三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译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叹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移。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就是如孔子一样,王阳明是在劳其体肤,困其精神中完成自己的事业并对儒学进行了根本性的创新。二是王阳明在政治军事上的胜利增加了阳明学的传播。特别是平定叛藩朱宸濠的胜利,使王阳明从一介地方官成为闻名全国的官僚学者,也树立了一个忠君爱国、勤政廉政的光辉形象。正如时人所言:“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王阳明)皆克振之,但除讲学一节,即全人矣。阳明笑曰:‘某愿从事讲学一节,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也。’”王阳明的这些经历对后来的弟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王阳明成为弟子心中的偶像,也推动王学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王学在中晚明的政治中如鹤立鸡群,映日荷花,光彩夺目。三是王阳明本人的人格魅力也对其学说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海盐人董沄,“以能诗闻江湖间。嘉靖甲申年六十八,游会稽,闻阳明讲学山中,往听之。阳明与之语连日夜,先生喟然叹曰:‘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以为此岂真所为圣贤之学乎?今闻夫子良知之说,若大梦之得醒,吾非至于夫子之门,则虚此生也’”。因此要拜王阳明为师,“阳明不可,谓:‘岂有弟子之年过于师者乎?’先生再三而委质焉”。“先生晚而始学,卒能闻道”。

三、现实借鉴意义

王阳明弟子砥砺廉隅、人怀自励的作风一直遗留至清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清初学者方苞说:“自明之季,以至于今,燕南河北关西之学者,能自竖立,而以志节事功,振于一世时,大抵闻阳明氏之风,而兴起者也。”又有人说:“然自阳明之出,事功道德,卓绝海内。”针对“论者又谓明之亡,不亡于朋党,不亡于盗寇,而亡于讲学。意欲以此归罪阳明”的谬论,清代学者彭定求反驳:“嗟夫!诚使明季臣工,以致良知之说互相提携警戒,则必不敢招权纳贿,必不敢妨贤虐忠,必不敢纵盗殃民”。说明王阳明学说是对历史的巨大贡献,其弟子整体高道德水平和高素质修养对于社会具有示范作用,这对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促进干部队伍加强学习

王阳明本人是官二代,其父是状元并做过尚书,他的不少弟子也通过科举担任尚书、巡抚、府县官等主官。作为学习儒家学说的成功者,一般人在科举成功后即将儒学作为敲门砖废弃。而包括王阳明在内的这些主官,不但没有放弃儒家学说,反而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不断的自我反思,打破了已经被朱熹等宋儒固态化的儒家学说,创立了“知行合一”“格致良知”的新儒学心学,在内行修养,外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因此,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将学习作为一个提升自己理论修养、进而提升自己道德操守的心路历程,成为一个我要学,而且要学深学透带领群众一起学的主动追求,将学习贯彻于终身,不但学习革命理论还要学习历史上一切正能量的政治文化遗产,这也是王阳明“立言”的本意。

2.促进干部队伍廉洁自律

王阳明学派的绝大部分成员都能廉洁自律,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僚生涯中难能可贵。尤其在明朝中下叶,这些开明官僚通过践行“知行合一”的心学,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了一个个反腐倡廉的道德楷模,使腐败的明朝社会出现了一个不爱财而爱做事的管理阶层,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应认真学习阳明学派的廉洁自律精神。

3.促进干部队伍勇于担任

王阳明学派的成员除了善于主动学习、清正廉洁外,他们在担任主官的时候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对于危害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敢于谏诤,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有益之事敢于作为,对于自己主管的事务敢于担当。在封建社会担任主官,不少人无所作为,怯于任事,不敢得罪权贵和地方豪强,对于任内的工作拖延不决,敷衍了事。而王阳明学派成员以天下为己任,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主动谋事、任事,有的甚至为此献出生命。我们的干部在为官一方时也应像他们那样,既要认真学习,清正廉洁,也要勇于担当,敢于任事,对于涉及国家和群众利益的大事要敢抓敢管。认真学习、廉洁自律只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修养,其目的是要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党和国家信任、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公仆,也即所谓“立功”。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以阳明学派为鉴,并不是以个体的领导干部操守修养为目的,而是要推动干部队伍通过学习阳明学派形成终身学习、终身修养、终身为人民服务的氛围和习惯,整体提升道德水准和领导能力。同时,像阳明学派的不少成员一样,将自觉学习、廉洁自律和奋发有为作为自己的家风传承后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派阳明王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