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探讨
2018-12-26万丽
万丽
摘要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配套的食品检测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强,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食品安全检测能力现状,探讨了重庆市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食品检测 创新发展 策略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心,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关键是对其进行有效、准确的检测,所以食品安全检测作为控制食品危害最有效手段也逐渐得到大家关注。重庆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流通领域监管的加强,重庆市食品检测行业份额也逐年增长,这也对食品检测行业提出了更广更高的需求。
一、重庆市食品检测能力现状
目前在重庆市范围内,涉及食品检测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机构或团体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食品检测检验服务,并出具相应检验检测报告:
1.带有政府强制性质的国家法定检测检验机构如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厅、局级机构,接收法定检测或委托检测业务,以法定任务为主。
2.本地大专院校,如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具有检测检验能力,但不一定能够出具法定检测检验报告的国家级或科研实验室,以本校科研任务为主。
3.本土相关企事业单位具有法定检测检验资质,或经过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或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授权的相关单位如天友集团、光大集团、农科院、医工院、食品所等单位的实验室,接收法定检测或委托检测业务,以自身业务和委托任务为主。
4.国际检测检验集团在渝机构,食品检测方面主要为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CS),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运行,具有“第三方”检测角色的机构,以进口商制定检测和委托任务为主。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食品工业规模总产值已突破千亿级大关,到2020年,重庆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目前,重庆市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实验室有517家,食品相关检测机构只有30余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各类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共有94家,其中食品相关检测服务机构仅有8家;数量上远远落后其他发达地区,并且从检测技术,配置规模,承担的检测专业分布和检测试验手段等都与重庆市食品检测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食品检测领域仍然很大的開拓空间,特别是具有社会公正性的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亟需创新发展壮大。
二、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发展策略
1.强化以科技发展观念为主导的思想保障。严格按照国家和重庆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管理,把提高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企业落实新时代思想和正确成绩理念的重要内容。
不断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为企业发展提供组织、制度、机制和环境E的保障;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监测指标体系,突出考核重点,改进考核方式,依靠科技发展与创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发展创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落实重科技战略规划和发展机制,克服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加快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构建以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高端装备、设备科技检测平台,促进企业管理和效益全面发展。有效利用和整合已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科技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益。
3.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一支高层次的科技创业队伍。深入实施人才高效利用理念和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支适应企业科技发展和管理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招揽高端人才的有利条件,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福利条件吸引各类优秀检测人才;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项目评审验收和人才基地建设综合成绩评估的重要考评指标;通过创新人才成长机制来支持优秀人才发展,建立公正客观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保障来优化人才结构,聚集各类优秀科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4.做好资金统筹,防范经营风险。全面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检测市场波动调整等影响因素,充分认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增加、经营风险增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制定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工作的资金保障方案,从落实资金保障措施、加强成本控制、加大融资保障、建立预警机制、开展资金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进行部署和安排。制定并落实防范经营风险的资金保障具体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管,有效开展资金保障能力评估工作,落实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资金动态上报机制,加强资金运行监测和分析,将资金预警工作落到实处,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5.项目运行机制和企业制度措施的管理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企业各项管理监管,严格把控组织管理、流程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的企业管理措施。坚持“实事求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加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拥有一套法人治理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明确行为规范和协调关系,确保企业健康、长期、稳定地发展。
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能,清晰岗位职责,使责权相互匹配,形成最佳的业务组合和协作模式,使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组织模式。按企业经营价值链,设计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一套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设计员工持股、期权、薪酬、福利等组合构成的员工利益机制,不断地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