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研究
2018-12-26李桂花
李桂花
摘要现实中,“非公人士”有三类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们对于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有奉献式的、攫取式的和中性的。这三种人之间也不是完全不可转换的,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作用主要针对第三种类型的“非公人士”。本文提出了一个立体的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创新、信仰、伦理。“非公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客观因素有:产权保护缺乏、金融资源不足和信息交流障碍三种;主观因素有信仰迷茫、后顾之.比两大方面。为引导“非公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需要制度创新来破除障碍、激励保护。本课题提出了以下五条政策建议:落实产权保护、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制定创业保障政策、建设经理人诚信系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层次与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本文以国内民间资本控股或者独资、以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等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即,不研究外资独资或控股的企业,不研究个体经济组织。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大体对应“民营企业”。而我们研究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具体包括民营企业的老板、股东和管理者。
(二)“非公人士”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就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群里而言,其精神境界是不同的,对社会的作用也不同。
低维度的攫取意识。这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行为是唯利是图、官商勾结,以谋取自己的财富的最大化,但给社会带来的是负效应。这种企业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是并没有真实内在的竞争力,无论在国际竞争上还是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贡献很小甚至是副作用。也正因为这种恶劣影响,习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中提出了“亲、清”的官、商。从官员的立场来说是服务意识和清廉,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角度就是依法经营、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以法治增加犯罪成本、以规范的市场环境来降低真实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两方面的建设是预防和规范这类人和行为的关键。
高维度的奉献精神:这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精神追求远远高于物质利益,在马斯洛需求原理的金字塔中处于顶层,也就是“自我成就的实现”的层级,已经超越了生存、安全、人际关系、尊严的四个层次,他们的行为不需要外界的激励,并且也不受制于现有环境的约束。因为他们不计较短期利益和物质回报。这类人在古往今来都是凤毛麟角,往往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能力,对社会起着引领作用。这类人不需要太多激励和引导,但好的环境有利于他们能够出头和成功。政府只要保证法治和公平的秩序即可。因此,跟低纬度的攫取意识一样,奉献精神的激发和保护,也是取决于法治环境和市场化的程度。
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家精神:这类人是指在意自己的利益,但不是建立在践踏他人利益和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而是自利和他利、社会利益、自然利益协同、共融;自己在追求利益过程中,也是能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经济行为有底线、体现和遵循符合社会公德的商业伦理;在自我保护、自我实现的前提下、积极付出努力整合人和物的资源,以创新创造新的价值,这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等。这类人是非公有经济人士的大多数。宏观制度和经济政策对他们会起到明显的激励或抑制作用。
我们认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企业家精神,主要是针对第三类群体。
(三)引导“非公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的意义
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与公有制经济一起创造了中国的高度增长。当前,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在深入改革开放的格局中,继续发挥“非公人士”的作用,对于实现中国产业提升,辅助中国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对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贫富差距过大、商业伦理缺失的情况下,“非公人士”发扬企业家精神,可以引领新时代的经济伦理的重建,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商业领域的落地。
二、当前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精神,一般被认为是在经济领域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侠义的视角,远远不能涵盖和体现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笔者综合了经济学中的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社会学中马克斯·韦伯的企业家的信仰伦理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立体的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创新、信仰、伦理。
(一)创新
创新理论最初由熊彼特提出来,企业家精神也是此后才被重视的。企业家通过整合资源,改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产品、产业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力往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或者是环境激发出来的一种超越寻常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中国古代往往被称为“智慧”,她不同于知识、技能、经验,而是一种卓越的见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制度的转型等等,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充满机遇也充满变数,正是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最佳时机。非公人士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必然能够为民族带来历史贡献。
(二)信仰
创新能力是双刃剑,可以是正向的提升和共融,也可以是负面的破坏和伤害。如果没有道德伦理的制约和引导,就像洪水一样是不可测的,道德伦理的来源则是信仰。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论述了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动力,那就是企业家们的信仰以及由此导致的自律和付出。
当前,中国不缺能人和有钱人,真正缺少的是情怀,根源在于信仰的缺失。不过,传统文化的作用下,现有的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身上还是能看出信仰的作用。通过对上海一些中介机构、福建南部、浙江西部地区三地的企业家的调研中发现,当地浓厚的文化使企业家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信仰底线,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动力。比如,上海的东西文化交融后形成的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闽南浓厚的佛文化、浙江西部的儒家、佛家文化以及后来传人的基督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底蕴给予了这一代企业家的做人的格局,既是他们拼搏的动力也是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基础。然而,下一代的信仰的淡漠、商业伦理的缺失,导致企业家精神的传承难以为继。因此,发扬企业家精神,离不开文化、信仰和商业伦理。
在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席卷人类职业的时代,信仰更加显得急迫。科技应该为人、为社会服务的,如果只作用牟利的手段,就可能导致反人性的发明和伤害甚至毁灭人类的应用。新时代的特点,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将成为趋势,体现为有知识产权的人自主创业、活跃的科技产权转让、研发领域的投资等等。如果让一群没有信仰、只知攫取利润的商人控制了人工智能、科技、信息化,那《终结者》里面人被机器统治的场景就很可能变成现实。
(三)伦理
商业伦理,是信仰的体现,也是合作的保证。一个有着良好的商业伦理的经济生态区,企业家的创新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减少恶性竞争。同时,商业伦理也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方面。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深入调研通用公司之后,写出了《公司概念》,提出来公司的目标不应该是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是社会责任。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可持续的动力,而利润是结果而不是目标。他通过调研发现,社会责任正是世界上成功的一些百年企业的动力源泉。而中国要在转型中出现真正的世界级的大企业,不仅是靠规模,还需要这种企业公民的意识,才能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公信力,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企业公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官商关系。
1.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体现在企业营利性目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上。当前,对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误区。一般认为,企业家赚钱了是自己的本事,是企业的实力,跟社会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局限的。尽管凭着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但是,毕竟占用了社会平台和社会资源,一个企业家的行为必然同时产生对社会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不仅体现在污染等负外部性上,也体现在一定的正外部性,比如发明、管理模式的改善等等带来正的溢出效应。当前,人们都认识到了应该对外部性进行征税或者补偿。但是,还有一点被忽略的,就是即便是一个有正外部性的企业,她依然排他地使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类似一个企业在一个平台上使用资源自然应该交费,企业在社会中活动时所使用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除了向政府交税、给员工发工资,还应该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交应有的费用。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国际大公司资源去种树、做慈善,并且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笔者认为。除了宣传、包装之类的攀比因素,更要要的是内在的经济规律和商业伦理的作用。
2.官商关系:
通过建立“亲、清”的官商关系,有助于政府转型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新型政商关系应是建立在“亲”、“清”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关系。“亲”的实质是社会责任感和平等的公民意识;“清”的实质是以自身的努力真实获得经济成就,从而客观上为員工、客户、社会带来利益。而不是靠官商勾结或者损人利己来攫取财富。
三、阻碍“非公人士”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企业家精神要没有顾虑地发挥作用,首先需要资源的积累和稳定。如果资本纷纷逃离或者转移,那就成了“无米之炊”。资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始积累的资本、金融资源、知识和技术创新。前两个主要与资金有关,后面一个跟信息化通道有关。
1.产权保护缺乏:
良好的产权保护可以保障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心血付出的成果。法治环境不完善,或者不公正执法,在前些年滋生了大量的寻租、行贿的违法事件,同时潜在的更大危害在于浪费了企业家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官商往来中,为正常的企业运营和创业活动设置了障碍。
近几年尤其是十八大以后,随着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风气日渐好转。也出台了物权法等保护产权的法律,但是落实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另外,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明确政策。非公有经济的企业都是在改革过程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当时有些钻空子的行为,甚至偷税漏税的行为。这些企业都带着—个灰色的帽子,存在不安全感。在法治、公平和历史条件、现实经济发展之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定位,这是资本转移的一个因素。而资本转移到国外的结果,对中产阶级的预期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会加重中产移民的风潮。
2.金融资源不足:
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主的泡沫经济为主导的格局下,投机的风气和泡沫经济领域的利润率水平畸高,导致企业家获取金融资源的成本极高。另外,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格局,也导致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客观障碍。
一个良好的创业点子,需要资本的支持;一个企业的产品升级或者扩大规模,也需要资金的融通;金融资源是企业家精神的后盾和平台。
中国的金融部门的改革是严重滞后于其他部门的,因此,目前实体经济领域基本市场化了,但是金融部门仍旧是国有为主体、银行为主导,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受到所有制的歧视。
(二)主观因素
1.信仰迷茫。
面临诱惑,如何抵制?面临困境,如何突破?这都是需要强大的精神领域的实力。需要超越物质利益、短期利益、自我格局的精神境界。
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是提升人格和格局的。这就使商业行为中有底线、有敬畏、有激励去承担社会责任和关心弱势群体。
但是,由于文革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被否定和误解,导致文化断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需要一种文化和信仰的内核作为支撑。这种支撑,在没有正面的重新理解和面对传统文化之前,很难发挥力度。这种过渡时期,也导致了非公有制人士以及社会大众普遍的迷茫,使企业家精神激发和发挥的动力不足。
2.后顾有忧。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高速推进导致环境变化非常快,风险非常大。同时机遇也特别多。这时,企业家的智慧的发挥需要足够的的勇气。
对年轻人创业、发展企业家精神而言,关键是创业成本,以及解决社会保障在内的后顾之忧;对于中年和老年的资本方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后顾之忧:一是财产的安全问题;二是经理人的诚信问题。
任何冒险行为,都需要有基本的理性考虑。年轻人大学毕业或者辍学创业,在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责任的承担。除非家境非常富裕,否则,在大城市创业的高昂成本,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限制了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何况,还有对父母的赡养、未来成家、孩子教育资金等的顾虑,自身将来的医疗、社保等压力。综合这些因素之后,年轻人创业的激情往往让位于求稳的现实利益,于是才出现了考公务员挤破头的场景。
对于企业已经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方,要想再继续做大,普遍会遇到继承人的问题。要么由子女继承,要么雇佣职业经理人。但是,子女适合做企业家的毕竟是少数,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度决定了很多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命运。当前的经理人的素质有待提升,首先谁诚信问题,其次是创新能力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一)落实产权保护制度
当前,物权法、法治建设、政府机构转型等各方面的法规、制度都在完善,对产权保护的法律的颁布、实施、执行都已经到位。但是,落实方面还是存在不同法律条文之间不配套、实施中执法不公,以及基层地方政府干预等问题。这些潜规则的壁垒,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改革力度。
法律方面,在听取企业实际困难基础上出台配套细则;实施方面,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规法力度;基层政府转型方面,务实推进,全方位推进社区共治和行业自治,增强社会上的第三方的协调力量。
(二)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客观上,金融部门不可能象实体经济领域那样推进自由竞争。这是中外古今金融业的客观规律。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垄断来保证稳健和诚信经营,同时,国有控股本身也因有国家信用背书而更加稳定。但是,低效率的金融业又会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因此,加大推进混合所有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而更根本的方法是经济转型,让金融资源从房地产和虚拟经济中释放出能量,这就需要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理清地方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便让经济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成立创业保障政基金
对于年轻企业家来说,关键是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一方面,适合创业、有利于创新的城市生活成本、商务成本都很高,另一方面是机会成本太高。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共性问题,但是中国尤其严重。
正如美国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对21世纪经济提出的新主张中强调职业保险一样,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存在年轻人择业和创业可能遭遇失败导致的风险,比如无法承担家庭责任、生活品质下降等等。如果这种机会成本太高,就会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发扬。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更有待完善,商务成本又越来越高。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成立一个发展基金,专门给予无息、低息贷款来解决其住房、家庭赡养等问题。比如三年为期,由专家和管理部门组成评审团进行创业方案评估,合适的予以资助。也可以由政府部门联合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一个创业保险品种,由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由创业基金担保,等等。
(四)建设经理人诚信系统
经理人的诚信问题是制约当代企业家精神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自身具备资金和企业家精神的商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投资人和经理人共同完成的一个企业家精神的成果。
对说市场上有相关的信用考察,各地也有局部的信用平台,但是,全国性的经理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共享、评估的平台和机制,仍然不够。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来培育和扶持这方面的共同平台建设,以便降低委托代理风险,降低非公人士与资本之间结合的交易成本。
(五)传承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不仅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人文环境也遇到了危机。当前,传销、诈骗、官商勾结、行业垄断等以伤害他人和同行来获取暴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商业伦理的根基。市场经济能顺利运行的人文基礎——诚信,亟待重建。而这个过程又不可能也不应该以结果公平、放弃物质利益来达到。否则就是历史的倒退,也不可能被已经习惯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个性化发展的大众所接受。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创新,以新的商业模式、真实的技术创新和管理绩效来做大蛋糕、改变格局,实现共赢。要做到这一点,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善心和正气的部分,是企业家实现创新共赢的动力源泉。“非公人士”应在文化开放中承前启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落实中起引领作用。发扬创新精神,重建商业伦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个文化的传承和支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的精华,消除误解,去伪存真,至关重要。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基础上,才能有根基去融通古今中外的文明的精华,从而人的潜能,在新的科技时代中引领潮流。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以文化创新重塑信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