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对外传播“巧使力”的创新与实践

2018-12-26高岩研常秦瑜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国际传播

高岩研 常秦瑜

摘 要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注重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致力于用多种手段打造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虽然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但国际舆论的天平正在向中国倾斜,我国的对外传播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巧使力”的相关理论,从我国对外传播的现状入手,分析如何采用巧使力的具化手段维护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我国对外传播的新思维。

关键词 对外传播 “巧使力”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作者简介:高岩研,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干警;常秦瑜,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主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59

“巧使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高度实践性的战略思维。“巧使力”的“力”含义较为广泛,并不仅仅代表实力、能力,还特指控制和影响的“关系”,即政治学的基础概念“权力”以及策略的实践行为。郭镇之教授认为“巧实力”、“巧权力”、“巧使力”等词均是巧力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发挥和表现。 我国学者通常将“巧力量”(smart power)一词译为“巧实力”。在2004年出版的《外交》杂志中,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首次提出其相关概念。2007年,在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约瑟夫·奈联名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巧实力战略。他认为美国若想获取外交胜利,必须融合“硬实力”和“软实力”,双管齐下、软硬兼施。郑保卫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光有“力量”(硬实力)和“影响”(软实力)远远不够,还要善于将这些力量和影响用的灵活、恰当,用的是时候、是地方,即善于“巧使力”,这样才能战胜对手,事半功倍。“巧”字则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巧妙、平衡地运用各种差异化手段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巧实力理解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体,“巧使力”则是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达到预期目标的综合策略。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中国越来越注重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国家形象的塑造,致力于用多种手段打造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然而,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和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如何做到响亮地发出我们的声音、有力地回击他人的污蔑变得尤为紧迫而重要。虽然我国的对外传播水平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并不相称、差距甚远,但可以确定的是,国际舆论的天平正在向中国倾斜,我国的对外传播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巧使力”的相关理论,从我国对外传播的现状入手,分析如何采用“巧使力”的具化手段维护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我国对外传播的新思维。

一、借机——抓住时机,以我为主,巧妙应对

借机即为借助时机,机有时宜、际会、合宜时候的意思。本文认为我国对外传播需要“借机”,就是要在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对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掌握西方媒体的报道规律,抓住有利时机,以我为主,借助大事件的曝光度和柔性资源的开发,重塑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面对不利时机,采用灵活策略巧妙反击,化被动为主动。

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一词,实际囊括了“危难”和“机遇”两重含义。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机遇,舆论的危难曾一度席卷中国。我国对外传播中“时机错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对不利时机,我们没有抓住契机,有力反击;二是面对有利时机,我们没有让世界读懂中国。因此,在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军事力量等关键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存在严重的认知错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而不通,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面对全球性的重大新闻,尤其涉及到国内敏感话题,我们对外传播的效果较差,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往往丧失主动权;二是通而不受,我们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往往宣传味太浓且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使得西方受众普遍认为中国媒体报道的任何正面消息都是“政府宣传”,某些激进组织爆出的负面消息却被看作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我们对外传播的有利时机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深刻把握国外国内发展大势,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如“一带一路”建设引起国际强烈反响,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走出去”的优秀企业也成为一张张吸引世人目光的名片,如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已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这说明国际社会迫切希望了解崛起的中国,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心。二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已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传播平台,“微传播”已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积极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粉丝数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因此,在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上开始频频出现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声音和内容。因此,我們要利用当下对外传播的有利时机,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正在做出什么贡献以及将要做出什么贡献,从而成功塑造国家形象。

面对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我们常常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看似寻常的一个细节、一件小事、一个变化,都有可能被居心不良的人多加利用。为避免深陷其中,我们要抓住时机,主动反击。2016年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九段线”。事实表明,南海仲裁案完全是一场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闹剧,其目的是通过干预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来制衡中国。虽然这场闹剧已草草收场,但西方媒体频频利用舆论对中国施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对外传播策略也做出相应调整。新华社推出一则3分钟英语视频,将南海问题的矛头指向美国。视频有理有据,论述美国是操控南海诉讼案的幕后黑手。央视记者王冠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今日俄罗斯”美洲台与美国专家就南海问题进行激烈辩论。面对美国专家的节节逼近,王冠则以事实和法理依据从容应对,直指其逻辑漏洞,表明中国立场。因此,面对外媒的恶意诋毁,一方面我们的主流媒体应做到及时澄清、坚决反击、用事实说话;另一方面我们应淡化传播者主体色彩,灵活借助多种资源和手段,比如民间智慧的力量、盟国舆论的力量,采取客观公正的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提高话语的可信度。面对不利时机,我们应主动反击、积极作为,化被动为主动,谋求有利于我国的舆论环境。

二、借力——借助外力,以小博大,巧妙制胜

借力即为借用外力。借力常被引用到营销手段中,即借力营销,指的是借助于外力或别人的资源实现自已制定的营销目标和效果。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对外传播实际上就是一次国家品牌的营销活动。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中,“借力打力”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借力打力指在借力阶段顺着对手力量的方向走,但是到了打力阶段,发力击打对手时充满强烈的爆发力。因此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我们的对外传播要学会借力发力,就能够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巧妙制胜。

我国对外传播中的“用力蛮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力过猛,招致他国的警惕和反感;二是用力不均,“重硬轻软”,硬实力明显上升但影响力始终不足。近年来,国内对作为资源和基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视与日俱增,软硬实力已经不是问题所在。然而,伴随中国的强盛,偏重资源(硬软实力)、误解权力(影响力)且忽视实际效果(巧用力)的惯性催生出“以硬实力代表一切”甚至“以发展(硬实力)取代一切”的倾向。 西方通讯社是全球媒体重要的信息源,几乎涵盖了80%的国际新闻。西方传媒习惯在全球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中设置议程,以其超强的传播能力引导国际舆论。相比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出现“失语”现象。虽然在国际舆论场上,我国的传媒常因体制问题使得公信力受质疑,但我们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体制优势,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集中人力物力抢占舆论先机。因此,我们对外传播的关键矛盾则是硬实力的快速增长和高调运作,但影响力明显缺失,媒体公信力更是不足。

我们应清楚西方媒体涉华的负面论调的背后隐藏的是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崛起的担忧,害怕中国将走西方对外扩张的道路。我们理解西方人的担忧和不安的心理,但如何使得他们学会以平等、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是我们对外传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下,我们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契机,中国故事也前所未有的如此透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时代虽变,但讲好中国故事反而更加重要了。强大起来的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其实外国人民心里并没有清晰的答案。没有讲好中国故事,全世界的质疑之声不会散去。搞好对外传播,呈现出自信的中国形象,必须借助当下新形勢的外力,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让正确观点深入人心。

当今社会,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就能拥有更多的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打动人心的好故事能够超越语言障碍、文化纷争和固有偏见,呈现出我国深厚的精神涵养,塑造丰满的国家形象。我国的对外传播应根据当下情况应该适当作出调整,多用传统、文化、娱乐等与人们息息相关话题,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价值。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联网络时代里,每个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拥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和跨越发展的现代变革的中国从来不缺少精彩的好故事。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85岁高龄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中国又取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我国对知识的认识从忽视个人到承认个人,个体价值从集体中慢慢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吻合了西方话语体系对个人贡献的彰显,以此便构建了双方对个体价值认同的桥梁。 因此我们在选择中国故事时,要更加注重普世价值和情感,找寻跨越语言、文化、国界的共性,激发人类共鸣。同时要挖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使其能够承载国家观念、文化、态度等元素,从而实现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努力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我们应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展现大趋势,从而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的成功“突围”。

三、结语

在信息全球化、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注重对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国家形象的塑造,致力于用多种手段打造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本文认为采用巧使力,即抓住时机,以我为主,巧妙应对,借助外力,以小博大,巧妙制胜,能够提高我国外传播能力,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塑造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注释:

郭镇之、冯若谷.中国对外传播的巧用力. 当代传播.2015(6).27.

郑保卫.增强软实力,善用巧实力——对当前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策略的思考. 青年记者.2009(11).26.

郭镇之、冯若谷.“软权力”与“巧用力”: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现代传播.2015(10).22.

赵雅文.共生·共振·共鸣——“十八大”以来新国际舆论格局与我国对外传播的新思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8.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国际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