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鉴编纂坚定文化自信之思考

2018-12-26刘树波由岳峰

黑龙江史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年鉴中华文化特色

刘树波 由岳峰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认知,是对主体所处群体的文化价值、发展前景所抱有的信念、信心。任何一个民族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自身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优势及前景的充分肯定,并对其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方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不仅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据独特位置。(3)年鉴是反映国情、记录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以其权威性、综合性、实效性、资料性,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是人们了解和认识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重要窗口。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列为地方志的组成部分,并将地方综合年鉴定义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年鉴事业是我国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编纂必然体现方志文化属性并与地方志书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编纂各级各类年鉴5000多种(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其中,省级综合年鉴32种(不含《天津区县年鉴》《云南小康年鉴》),地市级综合年鉴近350种,县区级综合年鉴2300多种,军事年鉴320种,武警及全国性专业年鉴1000多种,地方专业年鉴1300多种。(4)这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年鉴,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综合到专业的系统化网络格局,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年鉴编纂坚持文化自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意义。

一、从继承传统文化角度考量

现代意义上的年鉴起源于西方,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年鉴的确为“舶来品”。但年鉴在我国的发展决不是简单的移植,中国年鉴编纂根植于中国历史文献编纂的特有文化土壤,与古代史书的编纂和传统史学的发展联系紧密。民国学者熊希龄提出“三能九考”通史、“纪事本末”年史,“实开我国年鉴之先例”。在我国年鉴渊源问题上,有人认为“在昔周官大司徒之职,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治者处其文书,致事者上其计簿,殆即今之年鉴所由 ”,杜典郑志,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以典章制度志勒成书,尤与近日年鉴之制相近。年鉴之表用旁行斜上之记录,以贯穿错综繁赜之事绩,亦属司马子长遗意。在年鉴与史志问题上,有人认为年鉴即“吾人身观而亲历之最近史料”“名日年鉴,实近于史”“年鉴之体例,类于合典制考为一之史乘,史之最新者也”1930年创办的第一回《无锡年鉴》被称为“梁溪史乘”“修史之资料”“功同史乘,益比志书”。1931年创刊的《时事年刊》,编者认为其“可供永久参考,可作现代史读”;1937年出版的《江西年鉴》“渭之为史或为方志之一格”“不仅可为他年方志之取材,而年鉴本身亦不啻为一部有生命之活动史料也”。(5)在传统史书观点的影响下,年鉴编纂在体裁体例、内容分类、资料选择、编纂手法、记述风格上都与传统史书、志书有相近之处,在编纂上注重政治性、历史性、规范性、学术性。从1912年编纂《江苏年鉴》算起,年鉴编纂在我国已经走过100多年。长期的理论探索、深邃的历史情怀和丰富的编纂实践表明,我国年鉴已经形成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史志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以官修年度资料性文献属性和存史、资政、教化为作用特征的中国化编纂之路。

(一)注重从传统史志文化中吸取有益成份,突出年鉴编纂的文化传承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史学高度发达的国度,梁启超曾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在历经2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史志编修中,中华民族培育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史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史志文化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的丰富滋养。作为地方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年鉴事业,是我国古代编史修志传统的现代传承。年鉴编纂要注意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明进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要强调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忠诚爱国、人际和谐、道德修身等优秀准则。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志文化中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存真求实的记事原则、朴素尚简的文风、参天竞物的探究精神、治国安邦的社会功能等优秀传统,结合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记述准确的现实要求,进而更好地赓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吸收、借鉴外国年鉴文化,保持中国年鉴特质

西方年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发展状态。(6)西方年鉴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商业性,在西方社会使用人数众多,与社会结合十分广泛、紧密。这是外国年鉴的优点和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吸收。传入不是照搬照抄,年鉴在中国经历了通书性质,政书性质,史料性质,工具书性质,资料文献性质五次大的嬗变。(7)中国年鉴编纂和发展的过程正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走向年鉴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年鉴的官修特征、述而不论的传统记述方法、涵盖地域(专业领域)客观情况的整体设计,对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注重等,是我们年鉴编纂的特点、优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体现,我们要对西方年鉴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在吸取经验的同时,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力求年鉴编纂突出中国文化特征,让中国年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加鲜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年鉴编纂道路,即年鉴存史、资政的中国化道路。

(三)促进年鉴编纂走出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同时,要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主要通过走出去展示中国理念、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来形成。(8)年鉴事业是我国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编纂是方志文化的应有之意。我们推动方志文化率先走向世界舞台,年鉴编纂必然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年鉴编纂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华文化基因,增强走出去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要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用年鉴传好声音、讲好故事,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年鉴,向世界展示一个自信的中国、一个为人类作贡献的中国。同时,要加强年鉴收集、保存、整理、研究,开展年鉴成果交换、课题研究合作等,加强与海外有关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年鉴编纂走向世界,使中国国情、地情文化融入各国文化体系。

二、从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角度考量

牟国义在《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中将中国现代年鉴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是年鉴形态的传入期,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是年鉴内容的编译期,1912年至1949年是年鉴编纂的创始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是年鉴事业的发展期。1979—2005年是年鉴事业的兴盛期。年鉴编纂的创始以及年鉴事业的发展和兴盛始终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发展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的全过程。年鉴编纂体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年鉴的历史责任。

(一)年鉴编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年鉴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编纂必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年鉴要注意选用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资料,要正确理解与把握秉笔直书、寓观点于记述中等编纂原则,在事关重大原则的资料选择与处理上要有鲜明且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及时、准确记录年度情况是年鉴的特点与优势,年鉴要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突出“存史、育人、资政”作用,用翔实资料和客观事实说话,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年鉴编纂要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年鉴是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是权威的地情资料和重要的信息载体,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忠实地记录当代历史,是年度内的“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国情书、地情书,能让读者准确而真实地了解国情与地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教材。年鉴编纂要在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上做出应有贡献。全国各地各类年鉴,要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重大成就、宝贵经验以及失误教训,充分体现各地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要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主义实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与鼓舞人民群众斗志。要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与人民言行。

(三)年鉴编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要在编纂理念和编纂思路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辑录能够跟上时代、社会发展、人民精神面貌变化的内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生态环境等有关内容,体现人民群众的新时期特征和生活新面貌。年鉴编纂要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贡献力量,要善于从地情资料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年鉴更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方志文化产品,增加年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年鉴成果,让这些成果走进人民群众、融入生产生活中。

三、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角度考量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的创立离不开实践,年鉴编纂同样离不开实践,实践对年鉴编纂所起的作用更直接、更重要。年鉴编纂是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从实践中不断开拓视野,挖掘资料,丰富文化自信内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年鉴编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确保编纂质量

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实现省、市、县三级年鉴全覆盖,实现综合年鉴从中央到社区的全覆盖。完成“两全目标”任务是我国年鉴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是为年鉴事业更长远发展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年鉴编纂的实践过程。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地方志事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年鉴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明确年鉴事业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积极创新,推动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年鉴质量。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年度特点和地域(部门、行业)特色的年鉴。要大力推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着力打造代表性年鉴精品,使年鉴编纂有目标、有导向,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大范围提升年鉴编纂水平。

(二)注重编鉴为用

年鉴涵盖了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年鉴的累加,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国情和地情信息资料库,亟待我们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掘、充分利用,努力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财富、文化财富和社会财富,也只有如此,年鉴事业才能持续焕发出蓬勃生机。(10)年鉴编纂机构要发挥年鉴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拓宽用鉴领域,增强服务大局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坚持实践的观点,就要高度关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高度重视这个“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所正经历的伟大实践,开拓思路,扩大年鉴资料搜集范围。年鉴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需要各单位的工作实践资料,而且要“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现新特点,挖掘新材料,充实新内容,充分吸收时代的精华,使年鉴能够成为全面、系统、真实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华彩篇章,为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丰富的养分。坚持实践的观点,就要身体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专题实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目前,年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年鉴在开发利用领域局限于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如何创新形式,使年鉴深入基层、深入各行各业,真正进入群众视野,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着力推动年鉴编纂创新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坚持改革创新。要认真总结年鉴编纂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要,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准确定位,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年鉴编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积极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国年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年鉴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传承中华文脉、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有更大的担当。目前,年鉴存在因忽略著述性所造成的可读性不强,记述门类和内容不够综合、全面,地域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精品意识薄弱等问题。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著述的鲜活性、内容的全面性、地域的特殊性、服务的实用性、质量的精品性和理论研究性。要有效促进年鉴信息化建设。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年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年鉴利用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年鉴”等形式,整合年鉴信息资源,为党委、政府及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借助APP等多种模式,创新年鉴的发布渠道;探索编纂年鉴简本、网络年鉴和数字年鉴等多种形式,使年鉴编纂和使用适应新时代的历史要求。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同上。

(3)冀祥德,宋丽亚:《论方志文化自信》,《中国年鉴研究》2017年第1期。

(4)杨军仕《科学规划,扬帆起航:中国年鉴事业发展迎来新春天》,《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第21页。

(5)牟国义:《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第18页。

(6)杨永成:《西方大众年鉴的编纂模式》,《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第335页。

(7)牟国义:《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第3页。

(8)冀祥德,宋丽亚:《论方志文化自信》,《中国年鉴研究》,2017年第1期。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0)杨军仕:《科学规划,扬帆起航:中国年鉴事业发展迎来新春天》,《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第 21页。

猜你喜欢

年鉴中华文化特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