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迁移尝试”中打通思维通道

2018-12-25程小爱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长点口诀新知

程小爱

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让学生借助已学过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分化点,在适当的启发之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求新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工具。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材进行了教学安排。笔者就“7”的乘法口诀教学,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一、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迁移

【片段一】創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到了我们班?

生:智慧老人。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张表格,请同学们算一算1~6个星期有多少天?

师:7个星期多少天?试着算一算。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迁移”可以适时地唤起学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回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知识网络的完整性。

鉴于此,笔者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让学生从“一个星期有7天”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计算1~6个星期有多少天(“6×7”)作为知识点的生长点,然后让他们尝试算算7个星期有多少天。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进行迁移来揭示新的课题,旨在让学生在旧知识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然后以生长点为迁移的渡船,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驶向新知的彼岸。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独立尝试

【片段二】主动参与,探求新知

1.交流。

7×7=?

生1:7+7+7+7+7+7+7=49

生2:6×7=42 42+7=49

生3:4×7=28 3×7=21 28+21=49

2.归纳。

师:我们刚才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算,也可以用学过的口诀来算。当我们遇到不会算的乘法算式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师:7×7=49,那7×8=?

生:7×8=56

师:56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7×7=49 49+7=56

教学中笔者努力给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亲自探索,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如探索“7×7”怎么算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与感悟。再如编“7”的乘法口诀时,也是让学生独立编写。学生经过了独立尝试,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片段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的秘密,那我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

生1:我在家摆积木,一排7个,5排有35个。

生2:一棵树上有9只小鸟,7棵树上就有63只小鸟。

生3:妈妈买了21个苹果,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个苹果。

2.填一填。

师:智慧老人要我们填完整。

3.拓展练习。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很会动脑筋,他要奖励我们一本书。一本书7元,12本书要多少钱?

师:这本书的价钱是多少?他要买多少本书?12本书要多少钱呢?

师:那12×7=?怎么算呢?

师:老师要求你们要用上面填的表来算12×7

师: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哟!如果你觉得难,可以在纸上算一算。

师:谁来说一说?

生1:9×7=63 3×7=21 63+21=84

生2:6×7=42 6×7=42 42+42=84

生3:7×10=70 7×2=14 70+14=84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笔者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际运用来记忆口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本书7元,12本书要多少钱?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是无从下手的,可笔者在设计时,要求学生用所填的表格去算,好比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马上能对照表格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真正体会到运算的本质,这道题的设计旨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

最后,数学课堂不仅要符合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还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要让课堂变成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

猜你喜欢

生长点口诀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口诀与加法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巧用口诀求积商
在党史资源中寻找民主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