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肝息风汤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8-12-25李金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颈性颈椎病症状

杨 屾 李金学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诊疗中心,北京 102208)

颈性眩晕 (cervical vertigo,CV)是指由于椎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继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属中医“眩晕”范畴。颈性眩晕以往被定义为中老年常见疾病[2]。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但发病年龄却在逐年下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保守疗法逐渐应用于该病。恩师望京医院李金学教授对于该病的治疗从肝立论,以柔肝息风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经对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应用柔肝息风汤治疗的风阳上扰型颈椎病28例患者与口服西比灵治疗的27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骨伤诊疗中心门诊,选择符合研究入选标准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58例,应用Fisher RA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中脱失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试验组共计完成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25~49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2 d,最长4年,平均19个月。对照组共计完成2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27~51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4 d,最长5年,平均17个月。2组经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颈椎部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4]。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①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眩晕,伴见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③反复发作或颈部活动诱发;④中医辨证为风阳上扰型:眩晕,突然跌扑,视物模糊,头痛,急躁多怒,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⑤体征:旋颈试验阳性或叩顶试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5~55岁;③病程小于或等于5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作为受试对象接受治疗者;⑤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经过1周以上的洗脱期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5岁以下,55岁以上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②高血压、眼源性、耳源性眩晕者;③体位性低血压者;④疑似或确诊颈椎、颅脑或椎管内肿瘤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⑥精神疾病患者;⑦不愿意接受研究者。1.5中止与退出标准 ①入选后未完成治疗者;②治疗后出现严重反应或病情显著加重者;③治疗期间因不可测事件影响试验进行者。试验过程中患者满足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即可中止。

1.6 治疗方法

1.6.1 试验组 给予中药“柔肝息风汤”(李金学经验方)。基本药物组成:天麻12 g,钩藤12 g,葛根12 g,黄芩8 g,白芷10 g,延胡索10 g,菊花8 g,防风6 g,当归12 g,川芎10 g,白芍10 g,炒枣仁25 g。由我院药剂科煎制。每日1剂,分2份服用,早晚分服,连服2周。

1.6.2 对照组 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1215842)5 mg/次,睡前1次,服用2周。

1.7 观察指标 ①颈部疼痛测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进行评定,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症状改善情况。②眩晕评估积分量表:参考《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初步建立》[6],分值越高,病情越重。③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参考《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7],总分24分,积分越高,病情越重。④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新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试行)》[8]。分为疗效控制、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五部分。

1.8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中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症状体积积分,治疗前眩晕程度积分、治疗前VAS经统计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总体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81.48%。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经 χ2检验, χ2=2.7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总体疗效比较 [例(%)]

2.3 治疗前后眩晕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后眩晕积分比较,t检验结果提示,t=12.371,P〈0.01,对照组t=5.935,P〈0.01,整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眩晕积分差值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提示t=2.39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口服柔肝息风汤)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椎病所致眩晕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口服西比灵)。具体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总积分改善情况 (x±s,分)

2.4 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t检验结果提示,t=11.947,P〈0.01。对照组t=8.185,P〈0.01。在整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值比较,t=2.7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口服柔肝息风汤)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椎病颈肩疼痛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口服西比灵)。具体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改善情况 (x±s,分)

2.5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t检验结果提示,t=13.554,P〈0.01。对照组t=9.053,P〈0.01。在整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比较,t检验结果提示,t=3.1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口服柔肝息风汤)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要优于对照组(口服西比灵)。具体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 (x±s,分)

3 讨论

颈性眩晕一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难在病因繁杂,治疗难效。多年来,临床及基础研究者实践探索提出机械压迫学说、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血液流变学变化学说、体液因子学说等观点。由于能够引起颈性眩晕的疾病较多,又涉及神内、眼科、骨科等多学科,加之专业限制,纵向深入研究有限,且颈性眩晕主观症状多,阳性体征少,难以复制模型,因而深入研究很难取得大幅度进展[9]。

研究发现,颈性眩晕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患者居多[10]。本研究结果亦支持这一结论。另一方面,在对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行颈椎平片检查过程中发现,45.2%的患者存在颈椎失稳,于泽生等[11]研究认为,颈椎失稳是导致颈性眩晕最主要的病机。近年来颈性眩晕患者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关系密切。长期伏案工作、睡眠姿势不正确、过劳、体位改变等诱因可直接挤压椎动脉,人为地加剧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而发生眩晕。Frankel[12]研究亦支持这一论断。

眩晕首见《内经》,称为“眩冒”,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外邪、肝风及体质虚弱有关。其属肝所主,与肾虚、血虚、邪中等多因素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各家历来治疗眩晕多不离肝。《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则曰:“东方生风,风生木,……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肝木旺盛,风气鼓扬,上袭清窍,头晕目眩,而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极易伤阴化火,阴虚则易生风。加之今时之人,夜半不眠,耗液伤津,压力缠身,动则易急,凡此总总,叠加累积,而成眩晕之疾。李金学教授在临证中充分考虑到颈性眩晕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病机特点,辨证论治,以柔肝息风之法调理风阳上扰之病患。柔肝息风汤以天麻、钩藤平肝息风降逆,黄芩、菊花清热泻火,以使肝经之热、阴虚之热不上扰,葛根为治疗颈项痛要药,通络解痉,舒缓经脉,且有生津升清之效。当归补血活血且行血,川芎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当归、川芎同用“治气神验”。当归、白芍、菊花又皆能养阴柔肝,延胡索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祛风亦可调颈痛。白芷即都梁丸,用之治诸风眩晕,头痛眶痛。防风一味,轻清去实,祛风解表且止痛止痉。炒枣仁宁心安神、养心补肝,调气必调神,神宁气自平。诸药合用,而共达柔肝息风止眩之效。

从本文结果来看,李金学教授柔肝息风法可有效改善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疼痛及其它各项症状,疗效肯定,且无毒副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颈性颈椎病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青少年颈椎病106例诊治体会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