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赢在未来的医院文化
——北大肿瘤医院医院文化建设纪实
2018-12-25仲西瑶管九苹
文/仲西瑶 管九苹 刘 晨 王 伦
建设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除了先进的治疗理念、精密的检测仪器、技艺精湛的医疗团队,还需要什么?季加孚院长这样说——
“坚持正确导向,打造积极、先进、开放的医院文化,以先进的医院文化引领医院发展,为医院发展保驾护航。”
“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探索了如何为肿瘤患者打开希望之门的路径。一方面以肿瘤医院特有的宣传方式营造对肿瘤患者的温馨关怀和抒发情感的场所,以此减缓患者和亲属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以医生人文涵养的培育构建与肿瘤患者的沟通体系。”
北肿还将“建设人性化的医院文化”写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医院可持续性发展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要有良好的医院文化。努力形成既有北京大学文化底蕴,体现北京卫生文化特点,又传承医院发展历史文化,以人性化为核心内容的医院文化体系。
如今,当患者来到北肿,不仅会得到精心的治疗,还能在细节处感受到医院传递给他们的勇气、关爱和鼓励。在这里,他们除了收获健康,还有对生命的感恩与感悟。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我们要以新理念、新形式、新平台助推医院文化的新发展,打造赢在未来的医院文化,为众多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新理念——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医院文化建设
季加孚说,医院文化,其实就是播种爱、凝聚爱、传递爱的文化。我们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人文关怀,为患者建起“希望通道”。
心语墙:用文字温暖人心
“心语墙”是在各病房开设的医患交流板块,它起源于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目前在很多病区推广,小小的卡片为医患创建了一个表达关爱和情感的空间。
“心语墙”鼓励患者和家属以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鼓励医护人员写下自己的叮咛和祝福。同时,活动还向社会广泛征集对肿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寄语和祝愿。写满祝福卡片在各病区“心语墙”展示,医患间相互鼓励,和谐相处,温暖与感动在文字中流淌。
“心语墙”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季加孚院长专门撰写文章,刊登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网站The BMJ opinion,介绍“心语墙”的故事,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心语墙”文化走向了世界。
“心语墙”源于季院长的一次门诊经历。一位患者在术后门诊随访时对他说,手术前自己收到孙子送的一份礼物——一张心形小纸条。“我爱您……您会好起来,很快就能回家”,暖心的话语给患者带来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她揣着纸条做完了手术。
这位患者的经历让季院长陷入沉思:情感支持对于患者的治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患者和家属创建一个表达情感的空间?“心语墙”由此诞生。
2017年1月,在季院长的倡导下,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建起了名为“心语驿站”的医患交流墙,这就是“心语墙”的前身。患者和家属写下自己的感受,贴在“心语驿站”上,医护人员也表达了对每位患者的祝福。朴素的卡片温馨暖人!
2017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门诊部也举办了医患共绘“微笑•心愿墙”的互动活动,季加孚院长为心愿墙题写了鼓励的文字——“关爱, 微笑,快乐人生”。
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参加了活动。很多卡片上的文字让人动容:“爱来,癌去”“微笑带来希望”“越微笑,越幸福”“祝病友早日康复”……
2017年6月,党院办作为主管部门,进行了专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设计推出“心语墙”的活动方案。一个新事物在院领导的倡导和助推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心语墙”在各个科室生根开花。
2017年9月18日,在心语交流活动的起点——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医患携(写)手,筑梦北肿”仪式正式启动,“心语驿站”再出发,成为了“心语墙”。
淋巴瘤科“心语墙”上贴满了祝福的卡片。医院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在卡片上写下,“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为你们当卫士!”他还把自己9楼的办公室门牌号码改成“99086”,寓意“救救淋巴瘤”。医生们的乐观与信心带给患者鼓舞和希望,增添了战胜病魔的力量。
介入科、骨泌科的“心语墙”也都各有特色。特别是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还把画师请到病房,为患者创作了有3D效果的海底世界,搬来鱼缸养起小鱼,把“心语墙”的小卡做成可以出院带走的祝福卡。
季加孚院长说,我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在跨越疾病的过程中,我们送上祝福和希望,帮助他们前行,让患者有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小小一面墙,成为了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医学正能量的窗口,诠释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的人文理念。
今天,“心语墙”已经成为医院文化的一个亮点。短短的文字、小小的卡片,温暖着医患双方的心田。
生命通道:让患者看到爱和希望
2015年12月,屋顶花园与外科楼四层之间连接主楼与外科楼的通廊建成。
这是一条新改造的通廊,主要用于转运手术患者。通廊又远又长,四壁洁白,是典型的医院特色。按照建筑规范,这条通廊没有任何问题,但去视察的主管院长却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果我们是患者,从病房被推去手术室,经过这条空荡、漫长的转运通道,心里该是怎样的焦虑与无助。
从患者感受出发,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医院后勤部门两次优化通廊的设计,在贴近医院品牌文化的同时,打造出一条给人无限希望的生命通道。
通廊的顶部和围墙加装了漂亮的帷幔,帷幔上一只只鹏鸟振翅高飞,同时配以“乐观”“坚强”“信念”“希望”等励志字眼。通廊的颜色以北大红为主色系,给人沉稳、坚定之感。通廊的墙壁间隔成一扇扇打开的门,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历经考验,最终与医务人员携手并肩推开“希望之门”,都能够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新形式——多措并举创新医院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者”的医院文化要有大家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和发展,更要探索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模式。
“北肿心空间”:诠释医学的人文精神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学报告厅外,有一面由院工会设计的“北肿心空间”的展示墙,今年的主题是“曾经”,每个季度都会有3-4位资深专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从医经历和对医学人文的深入思考。
“北肿心空间”呈现了医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文字诠释了他们从医的初心,历数他们的成长经历。这些珍贵的回忆和思考不但感染着自己,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医护人员,这里也能让患者看见一个活色生香的真实的医生,成为展示医学人文精神和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窗口。
通过“北肿心空间”让大家能有更多思考: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它去承载,需要我们医生去探寻。精湛的医术和技能是我们的共有追求,而厚重的医学人文更是我们飞腾的翅膀,帮助我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心音坊:用音乐抚慰人心传递爱
音乐可以疏解肿瘤患者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减少消极心态的负面影响。2015年末,我院康复科牵头创建了“心音坊”,由专业的肿瘤心理医生和音乐治疗师一起,为患者打造一个用音乐抚慰心灵的所在。
2015年12月29日清晨,外科楼大厅传来舒缓的钢琴声,人们纷纷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姑娘安静的坐在钢琴前,玉指轻弹,琴声悠扬,原本焦急、紧张、沉郁的患者和家属们,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仿佛在那一刻忘记了自己的烦忧,沉浸在这悠扬的音乐里。这是北大肿瘤医院“心音坊”的首次演奏。
“心音坊”的演奏者全部是爱心志愿者。为了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康复科委派专人管理,负责安排演奏时间。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规范演奏曲目,每天上下午,都会有志愿者前来演奏,有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现在,“心音坊”已经有80多位志愿者参加演奏,其中有获国际音乐大奖的海归人员,有留学生,有医护人员,还有癌症康复者、资深演奏家等等。由于报名的志愿者太多,他们还成立了考核小组负责筛选。经过选拔,才能有幸成为“心音坊”的志愿者。
现在,每当走进外科楼大厅,都会听到舒缓的音乐,有时是钢琴,有时是小提琴,有时是古筝或者其他乐器,病人和家属在音乐声中候诊。不经意间,他们舒展开紧缩的眉头,放慢了急匆匆的脚步。如今,“心音坊”也已经成为医院文化的名片。
医院快闪:引发现象级传播
“心音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促成了第一个由癌症康复者和医护人员共同演绎的快闪活动。
2016年9月28日,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快闪爱心公益视频发布会正在举行。会上,播放了历时六个月拍摄完成的“医院快闪”爱心公益音乐片,两支音乐片分别是《茉莉花》《欢乐颂》,同时发布的还有四个纪录片:北京纪录频道的《爱的颂唱》,北京卫视《生命缘》,界面新闻《快闪背后的故事》的两集纪录片。
这是一场由138人参与的爱心公益活动,也是第一个由癌症康复者和医务人员共同演绎的快闪活动。音乐片发布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创新引来“金凤凰”:国家大剧院公益演出走进我院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心音坊”和音乐片持续发挥影响,引来社会各方的关注。
10月31日,国家大剧院“百场公益演出”走进医院,走进“心音坊”,将高雅艺术带给医院的患者和医务人员,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给心灵带来的慰藉与力量。
11月30日,国家大剧院第二次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弦乐四重奏的演出。
12月12日、13日,国家大剧院再次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慰问演出。
北京肿瘤医院和国家大剧院党委商定,拟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让公益演出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为常态。同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也派专家走进国家大剧院,定期开展公益健康讲座。
正如季加孚院长所说:这是音乐的力量,爱的力量,也是我院医学人文的体现。
人文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上,也具化在人性化医疗服务、心理和精神关怀等各个方面。我院与国家大剧院的携手,正是把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艺术扎根生活,植根人民。艺术家们用歌声传递正能量,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感受音乐和爱的力量。这种温暖与爱不仅滋润着患者的心,也鼓舞着医务人员,他们与患者携手并肩,共克难关。
新平台——多渠道助推医院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着“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的建院目标, 医院文化建设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重点,以服务全院中心工作为导向,做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促进医院文化健康发展。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 肿瘤医院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和各类新媒体和自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为医院文化建设开创新天地,多渠道、分受众地宣传医院文化,每条渠道都是一个重要窗口,要更好地整合各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医院文化工作。
团队建设:组建强有力的宣传队伍
宣传团队人员受到医院文化熏陶和鼓舞,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传播理念,团队经过“提升专家媒介素养”系列培训,懂媒体会传播,能够很好地助推医院文化建设。
保持传统: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
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强,可信度高,是大众认可、专家重视的文化传播阵地。
我们始终坚持和各主流电视媒体合作,制作各类专题电视节目;和主流平面媒体合作,每年发表几百篇消息、科普和反映医院文化的文章。
和各广播电台广泛开展合作,让专家们到广播电台做各类科普专题,传播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先后和百度百科、腾讯《名医讲堂》、新华网《健康解码》、网易《快说健康》《大医生兵器谱》等媒体平台合作,探索更多新媒体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
同时,巩固和建设好自媒体基地,我院有《院所通讯》《北京肿瘤医院》彩报、医院的OA办公系统和内部微信工作群四大基地,都是医院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平台。
开拓创新: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积极探索新媒体应用,利用好医院官网,开设官网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平台,尝试开发科普微信小程序,并依靠这些平台,策划医院文化传播。
建立微信公众帐号、应用好微博、开设今日头条号和各媒体平台开展联合直播,把媒体请进医院,在院内开设直播平台,一个出口多条渠道分发。
医院多渠道全方位地打造了立体的全媒体宣传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就医信息,为医院文化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形象,实现了患者与医院的双赢。医院的多部文化产品获得社会认可。
强保障——在点滴细节中体现医院文化
2011年,后勤部门提出“干净、优雅、规范、有序”的理念和目标,开启建设美好花园医院之路。
井盖文化:营造温馨愉悦的诊疗环境
2012年,后勤工会小组发出《我为井盖穿花衣》活动倡议。
同年7月17日活动正式展开,放疗科的白衣天使小画家董琳用画笔在井盖上“涂鸦”,完成了第一幅井盖作品,平日里灰头土脸的井盖摇身变成一对栩栩如生的彩色鹦鹉。过去路人躲着走的“斑秃”井盖,现在成了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引得行人驻足观望。
第一年20多幅井盖艺术作品诞生,一幅笑脸几朵鲜花,一份美丽几句祝福,使路过的患者暂时忘却了病痛,平静了心情。井盖文化表达着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殷殷祝福,生动活泼的造型与图案也为医院增添了盎然生机,同时掀起了医院内的井盖文化热,绘制者中不仅有医生护士,也有年过八旬的美院退休教师,还有年仅6岁的小朋友。
井盖文化为职工、科室、医院文化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展现了整个医院的盎然生机。
至今,井盖文化节已举办了五届。在建设美好花园医院之路上,我们越走越宽广。
聚合力——科室文化与医院文化相辅相成
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有群众性、广泛性、持久性,要持之以恒、深入人心、覆盖全面,这样才会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如果说医院文化是汪洋大海,那么各科室则是汇聚其中的河流与湖泊,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我们也在不断提倡开展科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众多科室有自己的LOGO、科训、愿景。医院文化的创意许多是从科室中走来的。
从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开展的“心语驿站”,门诊部开展的“微笑•心愿墙”走来的“心语墙”,从后勤工会小组开展的“我为井盖穿花衣”走出的全院性的井盖文化节,从食堂改造工作走出的美食文化,形成了后勤文化,融入了全院的医院文化。
从康复科心理治疗开始走出的“心音坊”创意,再促成“医院快闪”的成功,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加入,从医患沟通工作坊理念的开展到医患沟通技能培养,让医护人员系统地学习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能,促进医患和谐。
科室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整体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丰富医院文化建设内容,夯实医院文化建设基础,搭建医院文化建设架构,完成医院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作用。
医院要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不变,在继承中发展,在形式上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才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在医院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