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嵩岳寺碑》碑文校勘

2018-12-25张高岭苏相禹

关键词:英华文苑文意

□张高岭 苏相禹

《嵩岳寺碑》碑文记载了嵩岳寺从北魏创建到唐开元年间的情况,是唯一全面记载嵩岳寺创建、格局、建筑环境、兴衰历史等内容的文献,也是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嵩岳寺引用的重要资料,对嵩岳寺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碑文载体的嵩岳寺碑何年佚失却不可查,去向更不得而知,原碑的佚失对嵩岳寺研究是一大遗憾。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嵩书》载:“读李邕碑,想其壮丽。”[1]不知其读公元的嵩岳寺壮丽场景是原碑上碑文,还是其他文献中的碑文。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嵩山志》载:“今惟一塔一殿,二三残碑而已。”[2]也不知这两三块残碑中可有嵩岳寺碑。幸有嵩岳寺碑抄文仍存于古文献中,并流传后世,这些文献中的碑文有全文抄录,也有部分摘抄,因后代抄录或刊印不慎,其文献中碑文出现有误抄、脱字、讹误或不确定字之标识等问题。为进一步地研究嵩岳寺,有必要对其碑文进行校勘。

一、碑文的撰写年代

《嵩岳寺碑》碑文的撰写年代,古文献中仅书见宋嘉祐八年(1063年)的《集古录跋尾》中有记载:“嵩岳寺碑撰写于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书。”[3]查李邕生平,其记载应是可信的。李邕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字泰和,生于唐仪凤三年(678年),卒于天宝六载(747年),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区)人,唐代书法家。据明嘉靖二十五年(1456年)的《淄川县志》载:“李邕在唐朝开元中任淄州刺史。”[4]《新唐书》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邕起为括州刺史,后历淄、滑二州刺史,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5]这说明李邕任淄州刺史是在开元二十三至二十九年。又,碑文中记载,道奂禅师“千里求蒙,一言书事,专精每极,临纸屡空。”从登封嵩岳寺至淄博相距千里的距离上看,其碑文撰写时间,也应在李邕任淄州刺史时。

二、文献录入碑文情况

文献中录入《嵩岳寺碑》碑文全文的,见于《文苑英华》[6]《李北海集》[7]和《钦定全唐文》[8]。成书时间最早的为《文苑英华》,开始于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雍熙三年(986 年)完成,经修订、复校后于嘉泰元年(1201年)刻版,所载碑文未知是否采抄于原碑。《李北海集》大抵皆采摭《文苑英华》诸书。《钦定全唐文》成书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清内务府所藏抄本为基础厘定。 摘录的有《嵩书》[9]《嵩山志》[10]《说嵩》[11]《登封县志》[12]《河南府志》[13]等文献。 《嵩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碑文未知摘抄于何处,但所载碑文中有标识缺字的情况,有可能是抄于原碑。《嵩山志》《说嵩》内容摘抄于《嵩书》,并附加有部分考证。《登封县志》所载内容,自述是参照旧志。另从所载内容看,《河南府志》也应是参考或摘抄于《嵩书》。鉴于以上文献录入碑文的情况,下以《文苑英华》《钦定全唐文》和《嵩书》为主作对照校勘。

三、《嵩岳寺碑》碑文校勘

碑文:

凡人以塔庙者,敬田也,执于有为;禅寂者,慧门也,得于无物。今之作者,居然异乎!至若智常不生,妙用不动,心灭法灭,性空色空,喻是化城,竟非住处。所以平等之观,一洗于有无,自在之心,大通于权实。导师假其方便,法雨任其根茎,流水尽纳于海壖,聚沙俱成于佛道。大矣广矣,不可得而谈也。

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牓閒①居寺②。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③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踰一千间。

校勘:

①閒:《嵩书》作“閒”,清乾隆版《登封县志》《洛阳伽蓝记》均作“間”,《文苑英华》及其他文献皆作“閑”字。“閒”字为多音字,一是xián,有无事、空、清净等意思,《康熙字典》:“【唐韵】古閑切”;二是 jiān,也有“中”的意思,《说文解字》“間, 古文閒”,《康熙字典》:“【唐韵】古閑切。 【集韵】【韵会】居閑切,【礼·乐記】‘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墨子·经上》:“有閒,中也。 ”文献中出现“閑、閒、间”三字,原碑文中最有可能的应是“閒”字,兼具休闲清净和“中岳”两个概念。

②寺:《文苑英华》作“壬”,《李北海集》作“士”;《钦定全唐文》及其他文献为“寺”。应作“寺”字,“壬”“士”为误抄。

③济济:《文苑英华》载一个“济”字,其他文献皆为“济济”两字。 《毛传》:“济济,众多也。”从文意看,应作“济济”,《文苑英华》脱字。

碑文:

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德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①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②所,议以此寺③为观,古塔为坛④。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

校勘:

①叶:《文苑英华》作“什”,《全唐文》《嵩书》及其他文献作“叶”。 《毛传》:“叶,世也。 ”《诗·商颂·长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从文意看应作“叶”字,“什”字为误抄。

②二:一般文献均作“二”字,仅《嵩书》作“三”字。“二所”指道教的子孙庙和丛林庙,“三”字为误抄。

③寺:《文苑英华》作“事”,其他文献作“寺”。 “事”字为误抄。

碑文:

隋开皇五年,隶僧三①百人。仁寿一②载,改题嵩岳寺,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龙象凋落,天宫坠构,劫火潜烧③。唯寺主明藏等八人,莫敢为尸,不暇匡补。

校勘:

①三:《文苑英华》作“三(一作二)”,《全唐文》《嵩书》作“三”。 应作“三”字。

②一:《文苑英华》作“一(一作二)”,《全唐文》《嵩山志》作“一”。 《全隋文》载:“隋高祖杨坚仁寿元年(601年)在自己的降生之日,以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为名,在全国三十州统一建造舍利塔,其中就有嵩州閒居寺。”隋高祖在嵩岳寺建塔的时间,也应是寺院改名的时间。应作“一”字。

③劫火潜烧:《文苑英华》作“劫火潜烧(一作劫潜烧然)”,《全唐文》《嵩书》均为“劫火潜烧”。从文意看,也应作“劫火潜烧”。

碑文:

且王充①西拒,蚁聚洛师,文武东迁,凤翔岩邑。夙②承羽檄,先应义旗,挽粟供军,悉心事主③。及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凡曰僧坊,尽为除削,独兹宝地,尤④见褒崇,赏⑤典殊科,明勑洊及,不依废省,有录勋庸,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勤宣法要,大壮经行,追思前人,仿佛旧贯。

校勘:

①王充:一般文献作“王充”,《嵩山志》作“王世充”。从历史文献写作看,有避讳当朝帝名的传统,“王充”是避讳李世民的“世”字,给隐晦掉了,文脉上也应作“王充”。

②夙:《全唐文》作“夙”,《文苑英华》、《嵩书》作“风”。 《说文解字》:“夙,早敬也。 ”从文意看,应为“夙”字。

③事主:《嵩山志》作“王事”,其他文献均作“事主”。“王事”应为讹误。

④尤:《文苑英华》作“尤(一作夫)”,其他文献作“尤”。 《说文》:“尤,异也。 ”从文意看,应作“尤”。

⑤赏:《文苑英华》作“实(一作赏)”,《全唐文》作“实”,其他文献均为“赏”。 《说文》:“赏,赐有功也。”从文意看,应作“赏”。

碑文:

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

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昔有石像,故现应身,浮于河,达于洛。离京毂也,万辈延请,天柱不廻,惟此寺也。一僧香花,日轮俄转。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①影双美。

后有无量寿殿者,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则天太后护送镇国金铜像置焉。今知福利所资,演成其广。珠幡宝帐②,当阳之铺有三;金络花鬘,备物之仪不一。皆光③满秋④月,色陵渥丹。穷海县之国工,得人天⑤之神妙。

校勘:

①形:《文苑英华》作“刑”,其他文献均作“形”。 “刑”为“形”之讹误。

②帐:《文苑英华》作“怅”,其他文献均作“帐”。 “怅”为“帐”字之讹误。

③光:《文苑英华》作“光(一作相)”,其他文献均作“光”。《集韵》:“古旷切,广去声。饰色也。”从文意看,应作“光”字。

④秋:《文苑英华》作“利(一作秋)”,其他文献均作“秋”。 《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郭璞注:“气白而收藏。”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从文意看,应作“秋”。

⑤人天:《全唐文》作“天人”,其他文献作“人天”。虽文意大致相同,但对照前句的“海县”,后句对“天人”更为顺畅、工整。

碑文:

逍遥楼者,魏主之所构也。引流插竹,上激登楼,菱镜漾于玉池,金虬飞于布水。食堂前古铁钟者,重千斤函二十石,正光年中寺僧之所造也。昔兵戎孔殷,寇穣偕作,私邑窃而为宝,公府论而作仇。后有都维那惠登,发夕①通梦,迟明独往,以一己之力,抗分众之徒,转战而行,踰晷而至。虽神灵役鬼,风雨移山,莫之捷也。西方禅院者,魏八极殿之余趾也。时有远禅师,座必居山,行不出俗,四国是仰,百福攸归,明准帝庸,光启象设。

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②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屠,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③闻传,时序瞻仰。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雁阵长空,云临层岭,委郁贞柏,掩映天榆,迢④进宝阶,腾乘星阁。作礼者,便登⑤师⑥子;围绕者,更摄蜂王。其所内⑦焉,所以然矣。

校勘:

①夕:《文苑英华》作“夕(一作力)”,其他文献均作“夕”。《说文解字》:“从月半见。”《康熙字典》:“晨之半, 暮也。 ”《徐曰》:“月字之半,月初生则暮见西方,故半月为夕。”从文意看,应作“夕”字。

②和:《文苑英华》作“利”,其他文献均作“和”。“孝和”为唐中宗李显谥号,“利”为讹误。

③夷:《文苑英华》作“夷(一作戎)”,其他文献均作“夷”。《说文解字》:“夷,东方之人也。”从文意看,应作“夷”字。

④迢:《文苑英华》作“迢(一作超)”,其他文献均作“迢”。《说文解字》:“迢,前往。”从文意看,应作“迢”。

⑤登:《文苑英华》作“登(一作发)”,其他文献均作“登”。 《康熙字典》:“【玉篇】上也,进也。【注】龟言登者,尊之也。”从文意看,应作“登”字。

⑥师:《嵩书》作“狮”,《文苑英华》《钦定全唐文》作“师”。 《佛学大词典》:“师子,梵语sim!ha,巴利语si^ha。又作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故诸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

⑦内:《全唐文》作 “由”,其他文献均作“内”。 《说文解字》:“内,入也。 ”《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从文意看,应为“内”。

碑文:

若不以达摩菩萨传法于可,可付于璨,璨受於信,信恣于忍,忍遗于秀,秀钟于今和尚①寂。皆宴坐林间,福润寓内,其枕倚也;阴阳所启,居四岳之宗,其津梁也。

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湛然观心,了然见性。学无学,自有证明;因非②因,本来③清净。开顿渐者,欲依其根;设戒律者,将摄乎乱。然后微妙之义,深入一如;广大之功,遍满三界。则知和雅所训,皆荷法乘;慈悲所加,尽为佛子。是以无言之教,响之若山;不舍之檀,列之如市。

校勘:

①尚:《文苑英华》作“上(一作尚)”,《钦定全唐文》作“上”,《嵩书》作“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尚,上也。释言曰:庶几,尚也。”

②非:《文苑英华》作“非(一作无)”,其他文献均作“非”。 《康熙字典》:“【玉篇】不是也。【书·说命】无耻过作非。【易·系辞】辨是与非。”从文意看,应作“非”字。

③来:《文苑英华》依“末(一作来)”,其他文献均作“来”。《佛教大词典》:“谓无物之始。犹如无始以来。摄大乘论释卷五(大三一·三四四上):‘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法华经卷一(大九·八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从文意看,应作“来”。

碑文:

则有和上侄寺主坚意者,凭信之力,统僧之纲。崇现前之因,鸠最后之施。相与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至矣广矣,经之营之,身田底平,福河流注。

今昔纷扰,杂事夥多。是以功累四朝,法崇七代。感化可以函灵应,缘起所以广玄①河②。故得尊容赫曦,光联日月,厦屋弘敞,势蹙山川。廻向有足度四生,钟重有足安万国。

岂伊一邱一壑之异,一水一石之奇。禅林玲珑,曾深隐见,祥河皎洁,丹雘澄明而已哉。咸以为表于代者,业以成形;藏于密者,法亦无相。非文曷以陈大略,非石曷以示将来。乃命道奂禅师,千里求蒙,一言书事,专精③每极,临纸屡空。愧迷津之未悟,期法主之可通。其词曰:

西域传耆阇山,世尊成道于其间。于南部洲嵩岳寺,达摩传法于兹地。天之柱,帝之宫,赫奕奕兮飞九空。禅之门,觉之径,密微微兮通众圣。镇四国定有力,开十方慧有光。立丰碑之隐隐,表大福之穰穰。

校勘:

①玄:《文苑英华》《嵩书》作“玄”,《钦定全唐文》作“元”。 《佛学大词典》:“玄,缁之意。”从文意看,应作“玄”。

②河:《文苑英华》作“河(一作成)”,《全唐文》作“河”,《嵩书》缺字。 《佛学大词典》“玄流,谓披着缁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侣。”从文意看,应作“河”。

③精:《文苑英华》作“积(疑作精)”,其他文献均作“精”。唐·孙过庭《书谱》:“极虑专精。”从文意看,应作“精”。

猜你喜欢

英华文苑文意
文苑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文苑仲美术作品
我可爱的小门牙
我与《文苑·经典美文》的十年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文苑·艺林
她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