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

2018-12-24刘志成唐也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排放量

刘志成 唐也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可以有效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对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全社会的碳排放量。本文通过使用200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考虑地区差异后进行的回归发现,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工业生产、金融发展水平和交通状况等因素也对碳排放量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集聚 碳排放 地区差异

引言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快速增加,这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贸流通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它对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可以有效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对全社会的碳排放量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学者就服务业或服务业中的物流业等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苏万春(2015)利用Moore值法,就2003-2009年期间我国服务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的分析,指出服务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优化碳排放结构,并降低总的排放量。吴继贵和叶阿忠(2016)利用中国数据进行的面板自回归分析发现,与传统的直觉相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减少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总量,而碳排放的增长对经济和服务业增长都产生了抑制作用。韩峰、谢锐(2017)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的空间杜宾回归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未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量但是却增加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量。其中低端生产性服务对周边地区碳排放量提升的推动作用更大。王凯、李泳萱(2013)利用中国1995-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服务业的发展与能耗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服务业的能耗结构中主要能耗资源都是高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降低服务业能耗提供了建议。顾乃华和夏杰长(2011)认为为了使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环保途径,因而必须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其他环保型服务业。杨玲和杜运苏(2012)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存在生产效率低、能耗规模大的缺陷,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而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降低制造业的能耗,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郭琳(2015)認为由于商贸流通业连接交通物流等关键环节,而这些交通环节如火车、公路和航空都排放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优化商贸流通业的结构可以提升交通效率进而降低碳排放量。

当前还未有学者从商贸流通业集聚角度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因而本文利用地区面板数据分析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影响可以有效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实证分析

(一)商贸流通业集聚程度的计算过程

本文采用批发和零售业的集聚程度来衡量商贸流通业的集聚程度。商贸流通业的集聚程度agglo=(某地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该地区的GDP)÷(全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全国的GDP),该公式计算出来的指数被称之为区位熵指数,该指数越大表明商贸流通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越高。

(二)碳排放量的计算说明

本文借鉴李锴(2011)等的研究方法,采用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来衡量中国的碳排放量(sum)。其中一次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体。碳排放量(万吨)=煤炭消耗量*煤炭排放因子+石油消耗量*石油排放因子+天然气消耗量*天然气排放因子。

(三)其他数据说明

影响碳排放量的其他因素众多,为此把一些其他重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实证回归中,这样才能客观分析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控制变量如下:出口竞争力(ex),采用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表示,如果出口的产品更多的是绿色和环保产品,则有利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工业发展水平(second),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工业化发展水平越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数量就越大,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数量就越大。金融发展水平(fina),采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表示,企业如果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则需要采用新的技术进行生产,并购置大量的环保设备,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交通状况(traff),采用单位面积上的交通里程表示,一方面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人流和物流的运输量更大,消耗的能源增大从而碳排放量增加,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产品的运输更有效率,进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通货膨胀率(inflat),采用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本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差额除以本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到。通货膨胀率高则经济处于膨胀期,各个企业扩大生产,这样增加了能耗和碳排放数量。

本文回归中的所有变量都为比值或者对数值。回归数据主要来自于2003-2015年期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其余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经网数据库。表1为各变量的基本统计结果。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实证回归采用固定效应方法。首先利用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在回归中采取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在表2中。由表2发现在考虑了所有控制变量的影响后,商贸流通业集聚程度每提升1%,总的碳排放量降低0.067%。回归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商贸流通业是与交通物流紧密联系的行业,而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可以有效提升商贸流通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服务效率,从而以更多的时间将原材料和各项产品及时配送到厂家和消费者手里,这样减少了交通和物流环节低效现象的发生,进而减少了能耗和碳排放。其次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提升了商贸流通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那一些经营资质良好、能耗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资源,而那些经营资质差、能耗高的企业难以获得商贸流通服务,进而也难以获得低成本的相关生产资源,进而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量。

控制变量中出口竞争力(ex)的系数在(2)-(6)列中均为负且显著。这表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ex)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随着国内环境污染的严重,各级政府对环境的监管不断加强,那些高污染型的出口贸易的成本迅速上涨,这使得这些污染型出口企业不断减少,而那些环保型的出口贸易活动则不断得到政府支持,得到迅速发展,因而总体上出口贸易的发展减少了碳排放量。工业发展水平(second)的系数在(3)-(6)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加了碳排放量。我国当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工业生产的各种产品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因而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交通状况(traff)的系数在(4)-(6)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显著增加了碳排放量。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人流和物流在各个地区间更加充分流动,这增加各类交通工具的化石能源消耗规模,进而增加了碳排放量。金融发展水平(fina)的系数在(5)-(6)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加了碳排放量。能耗低、碳排放量少的绿色行业需要雄厚的技术和充足的金融资金,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而当前更多的金融资金仍然流入那些碳排放量高、利润高的行业。

本文进一步进行分地区回归,从而更客观地分析在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商贸流通集聚对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分地区回归结果显示在表3中,其中(2)、(4)、(6)列中控制住了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由表3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集聚agglo的系数在东部地区不显著,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两组中的系数都为负且显著。这表明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商贸流通业属于服务业中的中低端环节,而东部地区正开始转型,将主要资源投入到中高端服务业,因而商贸流通业难以形成有效集聚,进而对东部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商贸流通业在中西部地区得到了较充分发展,大量商贸企业在该地区集聚,这引起商贸流通业企业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服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这样减少了交通和物流环节低效现象的发生,进而减少了能耗和碳排放。

控制变量中工业发展水平(second)的系数在(2)、(4)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加了东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工业产值占东中部地区GDP的比重依然较高,工业生产的各种产品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因而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东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环境较差,难以大规模发展工业,因而工业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交通状况(traff)的系數在(2)、(4)、(6)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交通状况的改善显著增加了东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得人流和物流在各个地区间更加充分的流动,这增加各类交通工具的化石能源消耗规模,进而增加了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金融发展水平(fina)的系数在第(4)列中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加了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当前中部地区大量的金融资金仍然流入那些碳排放量高、利润高的行业。通货膨胀率(inflat)的系数在第(2)列中为负,第(4)列中为正且都显著,这表明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对东部地区碳排放量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地区碳排放量产生了促进作用。碳排放量的增大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迅速上涨,这限制了那些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这些高耗能行业可能开始逐步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中部地区,因而对东部地区碳排放量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地区碳排放量产生了促进作用。

结论

通过使用200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碳排放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考虑地区差异后进行回归发现,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工业生产、金融发展水平和交通状况等因素也对碳排放量产生了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通过促进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进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因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创造公平的环境和优良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集聚。

参考文献:

1.顾乃华,夏杰长.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基于广东实践的分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1(4)

2.杨玲,杜运苏.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效率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

3.王凯,李泳萱,易静等.中国服务业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

4.韩峰,谢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

5.吴继贵,叶阿忠.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6(5)

6.苏万春.中国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

7.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11)

8.郭琳.低碳交通引导下我国商贸流通立体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排放量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