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12-24何婧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商贸流通业面板数据

何婧华

内容摘要:为深入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基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性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借助线性面板回归模型探索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总体较小,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相对较高。此外,地方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教育和科技投入以及地方投资力度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而GDP增速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失衡性。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面板数据

引言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所凸显的作用也愈加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这也是制约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阻碍。深入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文章首先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GDP总量分别衡量我国商贸流通业和经济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2005-2016年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GDP总量一直在不断增长,但是从增长率的变化来看,两者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甚至在很多时间段呈相反趋势;2005-2009年间,GDP的增速总体上较商贸流通业发展快;2010-2016年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GDP增速。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性,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经济增速的降温很可能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的放缓。

图2反映的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005-2016年间,三大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一直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而各地区的增长率变化趋势相似,2010年后都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量比重一直在50%以上。

综合图1和图2的结果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较为平稳,但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失衡性,且受到地方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在总量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采用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性对2005-2016年间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差异进行了测量,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代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划分标准,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7年)、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中的泰尔指数测算方法以地方人口为依据,泰尔指数绝对值越大表明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差异越大,反之越小。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公式见(1)-(6)。

其中,Te、Tm、Tw分别代表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泰尔指数,Pi为各省区总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比重,Si为各省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Pe、Pm、Pw分别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比重,Se、Sm、Sw分别为东、中、西三大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T1和T2分别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T为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表1为2005-2016年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泰尔指数。

如表1所示,2005-2016年我国区域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泰尔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下降幅度最为明显,2005-2015年间一直在持续下降,2016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反弹。中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变化最为平稳,2005-2016年间一直在0.02附近,仅在2014年出现了异常下降。省际间与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均在2007年后保持下降状态,2014年后西部地区出现了小幅度上升,省际间泰尔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对比各地区泰尔指数的变化情况,省际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差异较为严重,2007年以后商贸流通业的地区内部差异基本上表现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三)商贸流通业的总体差异分解

通过泰尔指数分解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表2为我国商贸流通业总体差异的分解情况,反映的是东、中、西三大地区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如表2所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的,但区域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渐缩小,而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渐增扩大。但在2016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005-2016年间,基本上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的贡献率变化较为平稳,东、西部地区贡献率的变化大致呈相反变化,2005-2015年间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总体呈稳定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则表现出逐渐扩大趋势,在这一期间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的变化与西部地区相似;2016年东部地区的贡献率又出现了较大上升,并与区域内部差异的变化一致。可见,2005-2015年间区域内部差异主要受到西部地区的影响,2016年则主要由东部地区的异常变化所引起。

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区域间差异是引起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部差异以东、西部地区较为明显,近年来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渐上升,所以要注重优化东、西部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情况,促进商贸流通业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受到地方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的日常消费也在逐渐增加。消费者在餐饮、零售等方面的需求表现出快速增长,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此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而不断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市场化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在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教育和人才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未来商贸流通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地方投资力度等方面探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指标及数据来源,如表3所示。本文表3中GDP增长率=(当年GDP-去年GDP)/去年GDP×100%,由于2017年部分省区GDP的数据仍未公布,GDP增长率只能取到2016年,因此所有变量均采用2005-2016年的数据。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商贸流通业、城市化水平、地方投资力度、科技投入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等变量取对数处理,经济发展水平在指标测量上采用的是GDP增长率的水平数据。

(一)平稳性检验和协整

在回归模型建立前,为确保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不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研究采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除了城市化水平外,各变量的水平值均不存在单位根,在一阶差分情况下,各变量均在1%或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不存在单位根,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可以进行后续分析。研究采用EG两步法中的Kao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显示,Kao统计检验值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拒绝了面板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研究推断两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以做进一步的面板回归分析。

(二)模型选择及估计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即横截面上个体效应不同,因此拟建立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并且通过Hausman检验对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进行确定,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表6可知,在Hausman检验中,统计检验值在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拒绝了原假设(原假设为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回归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投资力度、教育投入水平、科技投入水平、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各解释变量中,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最大,人口规模次之,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地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存在协同性。地方投资力度、教育投入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但是也不能忽视教育科技等方面投入的长期效应,尤其是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显著影响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贸流通业质量的提升。而GDP增长率对商贸流通业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地方经济增长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失衡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未完全体现。

综上分析,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地方投资、教育和科技投入对商贸流通业也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地方经济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则存在着失衡性。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结果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区域间差异是引起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是造成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接着本文探索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验证了地方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地方投资力度、教育和科技投入以及GDP增长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建议

第一,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在交通运输业以及物流业等方面难以满足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重视力度,加强对交通运输以及仓储运输等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中西部地区引入先进技术水平,完善铁路、公路以及航空等运输网络的建设,搭建区域内部的物流中转站和现代仓库,缩小区域间和地区内部的空间距离,促进商贸流通业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二,加强对地方教育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筛选机制。商贸流通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人才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和科技投入在提高地方人才质量方面具有持久作用,不仅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科学素质,为个体长期发展提供学习和晋升的平台;还要完善行业内部的人员筛选机制,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促进行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芳,刘晓荣.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3(6)

2.周炼.商贸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探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7(24)

3.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4.董誉文.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换及效率评价——来自199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6(10)

5.刘新华.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发展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1978-2013年面板数据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6.林英泽.“一帶一路”战略区商贸流通效率提升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2016(12)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商贸流通业面板数据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