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
2018-12-24文永杰
文永杰
摘 要: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造型简练,表现手法高度概括,古朴雄厚、简约传神。不仅体现了汉代南阳郡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珍惜、研究、学习。
关键词:汉代;南阳;陶塑人物俑
俑即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俑也是古代丧葬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盛行于秦汉至隋唐时期。俑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有人物、马、牛、狗、建筑物等,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光辉的艺术创作成就,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汉时期,南阳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这时期的南阳经济发达,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人们受“灵魂不灭,事死如生”观念影响,盛行厚葬。随葬品中除了珠宝玉饰外,陶塑类的随葬品也很多,出土陶俑除了马、牛、狗、建筑物外,还有很多的人物俑。这些陶塑人物俑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制度,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南阳汉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礼仪、雕刻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1 陶塑人物俑的题材和特点
南阳地区出土的陶塑人物俑主要有表现汉代文化艺术的吹箫俑、抚琴俑、吹埙俑、倒立俑、“跳丸”俑,还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执箕俑、执锸俑、执盾俑等。
1.1 乐俑
吹排箫陶俑(图1)高15.5厘米,宽7厘米,厚5.7厘米。俑通身施绿釉,跽坐,头戴冠,双手执箫正在吹奏。排箫是吹奏乐器,(唐)杜佑《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该俑造型简练,表情生动自然,对研究汉代的音乐史、服饰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抚琴陶俑高14.5厘米,宽7厘米。俑为跪姿,头戴冠,面部刻画数道以表现出眉、须,双手抚琴于双膝间。“琴,弦乐也,神农所作。”琴乃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传统乐器,至汉代更成为八音之首。该俑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神态专注,刻画了一位自得其乐的演奏者形象。
吹埙陶俑身高13.3厘米,宽7.2厘米,厚4.6厘米。埙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说文》云:“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该俑跽坐,头戴冠,双手捧埙聚精会神地吹奏,眼睛微闭注视前方,因“吹”而鼓起腮,惟妙惟肖,极富艺术感染力。
1.2 百戏俑
倒立陶俑(图2)高12.5厘米,俑作倒立状,双臂直立支撑,双腿上曲,足前伸,露双乳肚脐,面部刻画数道以表现出眉、须。倒立是汉代较为流行的百戏艺术,《宋书(十九卷)》:“……曰:‘末世之伎,设礼外之观,逆行连倒……足以蹋天,头以履地。”意为双手立地支撑,不断变换和移动,双足朝上作舞蹈状。该倒立俑,动感十足,姿势优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古代杂技的技巧。
“跳丸”陶俑(图3)高13厘米,宽8.5厘米。俑呈坐姿,上身微仰,深目高鼻,胸腹部突出,左手握球于胸前,右手握球在耳部,似在表演杂技。“跳丸”也称“弄丸”和“飞丸”,是艺人用手熟练而巧妙地抛接玩弄弹球的一种杂技。流行于春秋战国时,张衡在《西京赋》中曾提及“跳丸剑之挥霍”。该陶俑外形笨拙古朴,但整体形象飞扬流动,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
软功陶俑(图4)腰纵9厘米,宽5.7厘米,高5.5厘米。该俑为泥质红陶,正面施红釉,光头,面目似化妆,眉目清晰,体后曲,两手着地,仰颈垂头,胸腹部仰曲成弧形。该陶俑形体较小,塑造手法简洁,动作优美,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3 人物俑
执锸陶俑高27.5厘米,宽8厘米。通体施黄釉,立姿,头部梳一发髻,表情谦恭,身着长袍,交领于右袵,双手扶锸站立。锸是汉代铁制的劳动工具,由耒耜演变而来的,相当于后来的锹,用于深耕。《汉书》中又有“负笼荷锸”之句,意思是用锸挖掘起来的泥土,装在笼里运走。
执箕陶俑(图5)高12厘米,宽6.7厘米。通体饰红釉,俑单膝跪蹲。双臂前伸,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足蹬草履,双手执箕。箕为扬米去糠的器具。该俑面部表情专注,肌肉粗壮,眉、须塑造清晰。雕刻者有意识地夸大其头部与上躯的比例,用朴拙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汉代农民的劳作形象,也为研究汉代陶塑艺术及粮食加工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执盾陶俑高27.5厘米,寬8厘米。立姿,头戴平顶冠,深目高鼻,小眼上挑,表情谦恭,右臂拳于胸,左手执盾,双腿直立,足穿圆头履,高大强壮,雕刻手法简练概括,展现了南阳汉代勇士的形象。
2 陶塑人物俑的艺术风格
2.1 题材广泛,内涵丰富
概括上述,南阳汉代陶塑人物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有表现从事生产劳动的陶俑,有表现汉代艺术的乐舞俑、杂技俑、百戏俑,这些陶塑人物俑是汉代的生活场景再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
2.2 塑造手法概括,以神韵取胜
陶俑的创造者多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出的形象更具有稚气和拙味。他们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删去繁枝缛节,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和细节的精雕细琢,以大轮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来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以及其生动活泼。如执插俑、“跳丸”俑、倒立俑和演奏俑,其“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单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美的历程》李泽厚)。
2.3 塑造手法多样
南阳汉代陶塑人物俑塑造手法多样,有模制、贴塑、捏塑相结合的手法,有的捏塑与刻画相衬托,综合运用堆、贴、捏、塑、刻、画等技法,把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糅合于艺术形象中。这些陶塑珍品体现了汉代博大浑厚的艺术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3 小结
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造型简练,表现手法高度概括。人物俑古朴雄厚,简约传神,不仅体现了汉代南阳郡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珍惜、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张晓军.南阳汉代陶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