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岳阳楼》之中的景语

2018-12-24王丽珍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情语景语沙鸥

王丽珍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的名篇,同时也是写岳阳楼写得最好的诗歌,仅仅四十个字,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陆游称其“绝妙古今”,刘克庄称其“独步千古”。

这首名诗从山水诗的角度来看,其中描写山水的诗句就是颔联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作为全诗唯一的景语,并非仅仅是写景,它还有着抒情的功能,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登高望远,目之所及

杜甫早就对洞庭湖有所耳闻,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见识一下洞庭风光,直到五十七岁才有幸一睹其真容。目之所及,看到的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把吴国和楚国分裂成东南两面,日月都在这湖上日日夜夜地沉浮。洞庭湖真的有那么大?据《水经注》记载“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于是杜甫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水时被它的浩瀚无边、包容万物所震撼。

对于这一诗句,有许多评论家都对此赞赏不已。如仇兆鳌在《杜诗详解》中引黄鹤的话:“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但是,洞庭湖真的很大吗?若把它放在整个宇宙之中看,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小湖而已,就像人在宇宙之中极其渺小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撞击了杜甫的内心让他“涕泗流”呢?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颔联所写的景色十分阔大,但是紧随其后的颈联却十分狭小。清代黄生在《杜说》中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杜甫看到这样能够包容日月的浩淼景色,想到的却是这浩淼天地之中的渺小的自我,很多人都评论说这是“景大身小”!而这种的现象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高》、《秋兴》等。但是我认为“景大身小”的说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虽景大身小,而心更大于景”会更好!

哀自身渺小之无奈。面对洞庭湖的苍茫无边际,自身的渺小在极致的大的对比之下就暴露无遗了。人只不过就是整个宇宙中的过客,一生匆匆就那么几十年,更何况自身已经不年过半百,还体弱多病,所剩时间已经不多,而自身的志向抱负还从未实现,可以说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的是“时不我待”啊!而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则是永恒不变的,日月依旧升升落落,不为外物所改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离了谁都一样转”。在这一大一小,一不变一变之中充满了时间易逝留不住的无奈之情。正如同苏轼在夜游赤壁时的感受一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叹平生遭遇之不顺。杜甫这时又想到自己平生遭遇诸多不顺。杜甫希望通過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现实是仕途不顺,一生坎坷。他在写这首诗之前,已经度过了近十年的客居漂泊的生涯,此时从夔州到江陵,原本打算北上返回故乡,但是途中遭遇商州兵乱,只得被迫流落荆湘。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五十七岁了,亲人朋友渐渐地离世,而且自己还老弱多病。杜甫曾在《清明二首》中写道:“右臂偏枯半耳聋”。他连写信都得要儿子代笔,可见其身体差到何种地步。他还曾以“沙鸥”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自己就像天地间孤单漂泊的沙鸥一样漂泊了一生。在仕途方面则是波折不断,自己的满腹才华不为当局者所赏识、重用,没能够遇到真正的伯乐。真可谓是郁郁不得志。所以杜甫特别希望能够有人慧眼识珠。他在《上韦左相二十韵》中写的“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就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够慧眼识英雄的美好愿望,以及由于当局者不具慧眼使得自己这种惊世绝才流落在外的苦闷。

立葵藿之心而不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在看到壮丽的事物时总是能够激发熊熊的斗志,树立宏伟的目标,杜甫也是如此。他见到这样气势浩大的洞庭湖,在感慨自身渺小和生平不幸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渴望把自己渺小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在位者不赏识自己,不认可自己,但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

杜甫之所想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家国!

忧国忧民之当先。洞庭湖给人的震撼力不仅在于它有广阔的面积和惊人的气势,更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不管世人的生活如何变化,它始终在那里。在那里见证着朝代的兴盛和衰落,在那里见证着人的生老病死,在那里见证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就好比当初惨烈的吴楚之争,到了现在,哪里还有吴楚?都已经统一为唐朝了。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四分五裂,现在统一为一国,但是以后终究还是会再次四分五裂,只是不知道这个“以后”是多久之后而已,说不定就是不久的将来。杜甫看到洞庭湖就有着这样的家国忧虑。因为作这首诗的时候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这时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安史之乱带来的后续问题还有待解决,例如出现的地方割据、吐蕃侵临长安、宦官专权的局面。这都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不断的战争也使得百姓遭受灾难。这些都令杜甫为百姓为国家而担忧不已。都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我感觉杜甫尽在忧国忧民,不曾乐过!可不就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吗!

三、总结

《登岳阳楼》之中的景语,不仅是写洞庭湖之大,更是在抒发诗人的情感。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我把景语中的情语归结为哀自身渺小之无奈、叹平生遭遇之不顺、立葵藿之心而不改、忧国忧民之当先这四个方面。杜甫虽然感叹自身之渺小,遭际之不顺,但是这些人生的困难都没能改变他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心。有着这样的情感在其中,如何能说是“景大身小”呢?

猜你喜欢

情语景语沙鸥
为爱出发:嫁给救命恩人,把生活过成了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游花灯的诗性体验
心随沙鸥飞何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荣誉·事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