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吉林省新式教育的发展
2018-12-24林立梅
林立梅
【摘要】吉林省新式教育是指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创建新式学堂,改良教育制度的一种育人方法。吉林省新式教育从初等教育进行改革,经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层层递进,并深入发展。在民国时期取得良好成绩,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 吉林省 新式教育 发展民国初期,国内发起了一场由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民国政府开始针对教育进行改革。从学制、教育思想、教育师资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改革。191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随后又逐渐出台各种与学校有关的“令”,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此学制与晚清的“癸卯学制”有所缩短。在师资方面,十分重视教师的“来源”,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并且将教师的薪资待遇提高于其他行业,让其成为大多数人口中“金饭碗”,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民国政府在教育的方法、经费和内容也有了许多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加之吉林省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配合与重视,促进了吉林省新式教育的发展。
一、稳中求进的初等教育
《学校管理规程》《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学校制服规程》等诸多法规和制度,都是由教育部在民国初年颁布并实施的。有了规定之后,吉林省的初等教育便由此落实和发展。在学科设置上,增设了女生的课程——缝纫。设置了农业科,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况。民国十八年(1926年)教育部又重新确定了小学课程为:党文、自然、体育、国语等九门学科。以上法规与措施推行之后,使得吉林省初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1913年,吉林省总计有473所初等教育学校,18688名学生。其中初等小学以城镇乡立居多共298所,而高等小学则以县立居多达13所。此时高等小学校并无私立。从1913年开始至1916年,初等教育学校在吉林省稳步增长。1916年,吉林省总计有1054所初等教育学校,49200名学生。1927年,吉林省总计有1666所初等教育学校,111769名学生。其中新增加幼稚园(1所)和完全小學校(8所)这两个学校种类,新式初等教育在吉林地区发展更加完善,1927年共有学校1671所,学生111728名,与最初1913年的学校345所,学生13142名相较学校数量增加了近3.5倍,学生数量更是增加了近6倍。新式小学校在吉林省增速明显,稳中求进。学生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学校种类不断增多,进一步看出吉林省的初等教育的持久发展。
二、生机勃勃的中等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在初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中等教育发展也并不逊色,仍以1913年为例,1913年吉林省总计有18所新式中等教育学校,1957名学生。其中以省立的中等学校学生居多,共有1238人。到1927年,新兴的中等教育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以下是吉林省在1923年至1927年除1924年的四年间吉林省中等教育发展情况,1923年吉林省有学校21所,学生3008人,教师203人;1925年间学校数量增加了7所变为28所,学生增加了350人达到3350人,相应的教师数量也有所增加达到216人;1926年吉林省学校31所,学生3987人,教师249人;至1927年吉林省学校增至48所,学生发展到5597人,教师队伍达到384人。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教师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尤其1927年中等教育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几乎是1913年的3倍,由此看出吉林省的中等教育飞速发展。
三、坎坷中求发展的高等教育
民国初年吉林省高等学校少之又少,仅有法政专门学校1所。法政专门学校成立于1906年,仅有法律预科、法律别科和政治科三门学科。每科各有1个班,而三个班加起来只有学生196人.此后再无较大发展。1929年,吉林大学成立。吉林大学得以成立,其路充满曲折。1920年,吉林省有识乡绅向省教育厅请愿成立东三省大学,并将其建在长春。就在筹备东北大学建立之时,吉林乡绅又申请将吉林省法政专门学校改成吉林大学,但省教育部门并未批准。在经过一年的筹备后,东北大学正式建立,使得吉林省内对成立吉林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1927年,吉林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中学联合请求吉林省教育部门要求筹办吉林大学,但当时政府经费有限,无力承担兴建大学之任。1929年,为筹建吉林大学召开了省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上通过了建立吉林大学的议案,并拟定校址。吉林大学设文学、理学、工学、法学4院,并下设多个系。学生在各院系读满4年成绩合格者便可毕业,并且暂设预科,预科三年毕业。吉林大学于同年五月开始招生。东北大学尤其是吉林大学的创办证明了吉林省新式教育飞速长足稳定的发展。
吉林省新式教育的发展,于国于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民国时期的新式教育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局势,既兼容了古老却又质朴的民初之风和大气磅礴的“五四”之魂,又包含了一大批民国学者的气度、学问、胆识和情味。因此,今日中国之教育其路漫漫而修远,应继续“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东北教育通史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 ]孙乃民.吉林通史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