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动一动课堂更高效
2018-12-24沈殷婷
沈殷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指尖上”,动手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还能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的手,强化实践活动,让其在操作中深化思考,加强记忆,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实例具体阐述动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探索具体策略,结合传统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双手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上可操作各种材料,并且根据手的特征、手势动作以及手与肢体的配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对较难知识的记忆,以此深化理解,让教学更直观,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此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实践体验,以此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加强记忆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数学理论,大多数教师无计可施,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一做法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发展,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具备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双手,让其在操作中带动学习兴趣,加强知识记忆。在教学《年、月、日》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十二个月中的大月、小月,我采取了很多方法,像口诀、单双数规律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效果最佳的是“拳头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左拳上的凹凸关节来记忆,从左往右数,从一月到七月,在从右往左数,从八月到十二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数到凸起的地方就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就是小月,其中二月除外。這样一来,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就好像在玩游戏,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记忆,更激发其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讲到长度单位,像厘米、分米、米以及毫米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更加形象、具体地意识到长短关系。我就引导其用手笔画,以此构建不同的单位长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会让其用拇指和弯曲的食指间相隔的距离来记忆一厘米,以此建立初步印象。之后,继续用手笔画,用更近的距离来记忆一毫米。由此,便十分形象,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建立清晰的长度表象,也能帮助其联系实际,以此深化知识理解,优化学习效果。在了解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我进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对于其中“先算长加宽,然后再乘2”的方法,学生存在理解问题,对此我就借助手势演示,其中食指表示长方形的长,拇指表示长方形的宽(长+宽),之后用另一只手表示同样的手势,这样两只手合起来就是一个“长方形相框”。借助这样的操作,学生不仅突破难点,加深知识理解,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认识,还激发了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活动探究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双手,借助手的特征、手势动作、手与肢体的配合,调动学生兴趣,让其参与到课堂中,还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操作、实践中融入课堂,充分挖掘手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构模型,深化理解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尤其是理论部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加强引导,尝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动手动脑中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构建。
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思维正处于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如果我们能加强引导,就能助力发展,让其思维在发散、碰撞中不断提升。具体实施时,我会充分借助学生双手,针对不同问题引导建立模型,注重数量关系与实际的联结,以此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让其在不断探究中培养能力,提升思维,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题型,它与实际相连,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分析数量关系,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无法达到预习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我会借助学生双手来促进理解,让其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以及数量关系。以“加法实际问题”为例,在解决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张开左手表示一部分,之后张开右手表示一部分,之后将两个手慢慢合拢,求总数。以这一题为例:小白兔摘蘑菇,已经摘了23个,草地上还剩5个,问:原先草地上一共有几个蘑菇?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之后适当引导,帮助其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法,最后得出结果。其中,分析数量关系是重点,在这一环节,我会鼓励学生运用手势动作,一边做一边理解:原先草地上的蘑菇数量=已经摘的个数+草地上还剩的个数。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有情境,又有支架,就能深化问题理解,在不断挖掘中提升思维,,以此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减法时,我采取了相同的方法,效果很不错,借助手的动作,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并在实际解决时能联系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运用手势,不仅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题目变得更加直观,还能深化学生对含义的理解,促进重难点突破,以此构建数量模型。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练习,帮助其形成习惯,落实能力培养,以此完成目标。
三、强化体验,发散思维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尝试从其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促进其感知、体验,以此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其空间观念的增强,以此落实发展目标,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提升。
在教学“周长”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伸出食指,和我一起“描”出周长。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能加强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领会“周长”的含义,还能让其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以此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之后,在教学“面积”时,我采取了相同方法,让学生拿出手在面积上摸一摸,刷一刷,以此加深“面积单位”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发散学生思维,为其之后的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以这一题为例: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回答:5厘米和12厘米,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中获得启发,我组织讨论,提高探究、交流机会让其各抒己见,以此促进思维发散、碰撞。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得很好:求周长求的是图形边线的长度,也就是用手沿着图形边数,这得到的是线段长度,正确答案是12厘米。而“5”是对应5个小正方形而言的,表示的是面,数出几个小正方形就是几平方厘米,所以“5”求的是面积。这样一来,就将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还能区别概念,将其在双手的帮助下深化知识理解,以此落实课堂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再如,讲到“平移和旋转”内容时,我采取相同方法,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游乐场中的场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出来,以此优化学习,一方面激活思维,在兴趣带动下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化解“平移”和“旋转”的抽象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由此,就能借助双手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兴趣与任务的带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培养探究能力,以此提升素养,落实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良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用好双手,是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能调动思维,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操作中加强实践,深化体验,以此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