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诗歌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24刘思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译本外国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当“理解多样文化”,能够“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阅读和学习外国诗歌契合新课标的有关要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其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提高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寻找解读外国诗歌的钥匙”——这把 “钥匙”既是学生走进西方诗歌、解读外国诗歌的方法,同样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的路径,或者说是教师打开学生思考力、创造力的钥匙。

一、译本比较显差异,参差互现解诗意

学生学习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最大的差别体现在外国诗歌的翻译特性。这一特性就决定了译文与原文、译者与译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能够把握诗歌词语背后的深层内涵,精准的体会和解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学生们进行了译本间比照阅读,并在文本的细致剖析中,在词语的仔细甄别中,呈现了他们独特的发现与思考,表达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这是他们阅读外国诗歌的第一步骤,也是他们寻找到的第一把“钥匙”。

例如有同学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9首)最后两句“For the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进行译本比较。课本译文为“一想起你的爱使我那么富有,和帝王换位我也不屑于屈就”,另一译本为“但记住你柔情招来财无限,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比较后,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认为前者更佳,因为尾字的押韵更能还原出原诗的韵律美,爱的表达亦直接热烈;有同学倾向后者,认为“爱”字浅露直白,而“柔情”含蓄、更有画面感,能给人无限的遐想——或许是友人雪中送炭般的关切与呵护,也许是两心相知时的疏解与劝慰,短句带来的坚定有力的效果能够体现莎翁对友情的忠贞与坚定……由此可见,在比较中学生能够从诗歌语言、韵律、画面感、想象空間、情感浓度等角度最大限度的去把握莎翁和友人之间的情感状态,这对于诗歌主题理解至关重要。

再如解读《浪游者的夜歌》这首诗时,课本选录钱春绮先生的译本:“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默/稍待你也/安息。”讲读小组的同学还分享了郭沫若、宗白华、梁宗岱、钱钟书等人的译本,对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进行了深究。有同学认为只有钱先生的译本能读出幽静氛围中内蕴着一抹忧伤,而宗、钱等人的译本读不出低沉甚至哀戚的情绪。学生的发现很敏锐,这正是由意境走向情感的通道。于是在我的鼓励下,他们结合创作背景、诗人经历和人格追求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他们感受到歌德初创时经历的情感低潮,感受到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中一颗颇不宁静的心的安宁与沉静,感受到作者在宁静背后内心曾有过的波澜,感受到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译本的比较为准确体悟作者情感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译本比较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新鲜材料,能够在译本参差互现中多角度解读文本,加深对原作丰富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了诗歌不同层面的存在,感受读诗的乐趣。

二、意象解读多元化,象征手法寓深蕴

象征主义流派的诗歌因其表达的含蓄性、意象的多义性、主题的多样性而著称。因此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我不断鼓励学生们尽可能挖掘意象背后的多样内涵,还原其丰富性,而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解读的热情。

《在巴黎地铁站》是意象派先驱庞德的代表作之一,14个单词组成的短诗,词语的组合与跳跃充满神秘性,解读难度较大。我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诗句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对诗句进行多元化解读。有学生认为诗歌上下句之间构成比喻关系,诗人将上句中的人群,比作“黑色枝条”,将“面孔”比喻成“花瓣”,搭建上下句意象的内在关联,填补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为后续解读铺平了道路。有的学生认为上句实写、下句虚写,“黑色枝条”是铁轨的象征,呼应题目“在巴黎地铁站”,“花瓣”是他看到的地铁中形色匆匆的人群中发现的一张张明丽温暖面容的象征。因此将此诗歌解读为在压抑、潮湿的环境中,在面无表情的人群中尚存的一些美好、生机与希望。还有一些学生将“黑色枝条”理解为一辆辆行驶的地铁列车。“湿漉漉”指的是其运行的空间,阴暗潮湿。“花瓣”理解为生命,全诗意在表达生命在现实境遇生存的困境与艰难。这些鲜活的生成让象征主义的诗歌充满迷人的光彩,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展现个性化情感体验的乐趣。

《应和》这首诗歌的表达同样较为晦涩,主旨的理解存在难度。讲读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三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叫《应和》?什么之间的应和?通过什么应和?”并且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引导其他同学把握整首诗歌波德莱尔传递的思想。其中第二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不断对文本进行挖掘,解读出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感官之间、真实与虚幻、物质与精神、自然与宗教、消亡与新生之间均存在着的应和关系,如此充分、多样的解读带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均是惊喜,而正在他们困惑哪一种解读最为准确,全诗的主旨究竟为何时,我对她们的各种解读都给予了肯定,因为这首诗歌要传达的理念就是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握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已被揭开。这些多元化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异彩纷呈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诗人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让这首朦胧难解的诗歌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充满盎然的生趣。学生们找到了解读的第二把“钥匙”。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外国诗歌的阅读需要学生借助翻译者的语言,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语言的转换中,“丧失”变成了无法避免的言语黑洞。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翻译带来的损失,在外国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借助词典与其他资料,自主尝试翻译一些简洁易懂的外国诗歌。翻译后与同学译作、名家译文比较。这样学生就和外国诗歌进行了最亲密的接触,从中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诗意,同时获得了新鲜感、挑战感与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狄金森《篱笆那边》时,我鼓励全班同学进行创造性诗歌翻译。他们佳作迭出、异彩纷呈,有的同学采用《诗经》四言诗的形式,有的采用楚辞“骚体”形式,有的采用古体诗的样式,有的则改写成散文……

《采莓》 学生一

栅栏森森,莓生丛丛。如若我愿,越入栏中。莓色甚鲜,莓味甚甜。幸甚至哉,获此佳莓。脏我衣裙,见责于君。若君尚幼,不亦越栏?

《篱笆那边》 学生二

若有莓兮篱之阿,娇欲滴兮生机勃。如欲得兮匍匐过,得而尝兮甘如饴。

衣裳污兮必见责,苍天怒兮而嗔予。苍天如若为孩童,定欲得兮不复顾。

在他们翻译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力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身上富有的诗意与才气。翻译原诗作,英语诗歌相比容易些,俄、法、德、阿拉伯语则难度较大,故有创译诗歌需进行篇目选择,或翻译不一定是全篇,也可是某一诗节或某一句,由此来感受诗歌翻译的技巧,更加深对诗歌内容情感体悟。

学生在读诗中的发现与创造、体悟与成长即说明他们已经寻找到了解读外国诗歌之钥、寻找到了解读人生之钥。“珍视学生朴素、尖锐的思考”特级教师范锦荣的话一字千钧,我想我也找到了打开学生个性之门、想象之门、创造之门、生命之门的钥匙。我与学生们在外国诗歌的星空中畅游,享受在这诗歌世界中的精神探索。我们一起用敏感的心发现每一颗星的光芒,同样也在发现每一位探星者身上和繁星一样的光亮!

刘思伯,女,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二中高中部教师。

猜你喜欢

译本外国诗歌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诗歌岛·八面来风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