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课例看读写结合
2018-12-24许利利
读写结合,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巧妙结合,从而有效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读写结合,它还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读写结合的形式有感想式、评语式、补白式、仿写式、续写式、广告式等多种形式,那么,除了这些常见的读写结合形式外,还有哪些读写结合的形式呢?本文从教材中的经典课例出发,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用到的其它读写结合的的形式。
一、文体转化式读写结合
所谓的文体转化式读写结合就是也就是在叙述主题不变的情况下,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例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巧妙运用了这一读写结合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了写作的积极因子,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片段:
师: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再一个小小阴暗潮湿的墙角,一小截瓜苗在迎风舞动,杏林子就坐在墙角,注视着这株小小的瓜苗,她在感叹,你听,她说,生命就是——
生齐:砖缝中的小瓜苗。
师: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
生命就是在没有——
生齐: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决心。生命还是虽然仅仅只活几天——
生齐:也要顽强地活着的精神(勇气、力量)。
生:
生命是海里游动的小鱼儿,
生命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
生命是不毛之地里勇敢前行的骆驼,
生命是在茫茫沙漠里翠绿的灌木丛,
生命是夏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
生:
生命是我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生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朗朗的书声,
生命是马路旁一棵棵白杨,
生命是被人们踩踏后又直起身来的的小草,
生命是墻角不起眼的蚂蚁,
生命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灿烂之花。
这就是一次很典型的文体转换式读写结合,学生由对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存在,变为对诗的创作体会生命的高贵。在文体的转变中,虚无的生命变得真实可以触摸。除此之外,《负荆请罪》可以由剧本改为故事、《山中访友》可以由散文改为诗歌、《爱之链》可以由小说改为剧本……读写结合时不一定就是仿写,就是学诗写诗、学文写文,文体之间发生变化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语言材料转化式读写结合
所谓语言材料转化式读写结合,它是补白式的一种,和我们习以为常的补白式读写结合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学生写作前,为其提供了教材以外同质或者同类描写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并吸收。例如,武凤霞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就充分运用了这一读写结合的形式。我们来看一下她的一个教学片段:
……
师:看看这一朵,美!看看那一朵,也美!像海洋一样多的花,汇集在一起,怎能不让人震撼啊。一起再来念——
(生齐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季羡林先生非常含蓄,他只写了花的样子,却没有写他在这儿是怎样看花的。不过有人写过,有位作家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屏幕显示李广田散文《花潮》部分章节)
看花的人真多。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儿不够好,也许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师:季羡林先生是怎么看花的呢,请同学们结合李广田先生的描写想象一下,写一写。
生:季羡林先生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儿的花不够好,也许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
生:季羡林先生在窗台下走来走去,这个窗台下看看,好,那个窗台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个窗台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进行读写结合时,引进了相关联的文本,并且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完成和课文中所描述内容或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进行对接和转化,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有了凭借。
三、复杂句式仿写式读写结合
这是仿写式的一种,但是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原因之一是高年级不屑于做,低年级不敢做。原因之二是教学中我们也许并没有发现一些独特的有学习价值的复杂句式。例如,我们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该如何把复杂句式仿写结合渗透到教学中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选择哪个读写结合点才能适合学生的学情,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呢?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句话,进行提炼以后,再仿写。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名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里住过。
教师提炼为:
(哪里) _________有________(什么),(谁) ________在______(那里)做______(什么)
生1:奶奶门外有条河,我放学后经常在那里捉小鱼。
生2教室外面有条长长的走廊,下课后我和同学们常常在那里玩耍。
再如,在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的时候,一位教师抓住了文章的相同之处:段落结构:概括——具体——感受。具体描述:面——点;不同之处:彩塑点的描写是个体,壁画点的描写是群体。引导学生仿写记录佛教故事、描绘神佛形象、反映民间生活。描摹自然风光……
另一位位教师则抓住了语言的特点,从“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让学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短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
两位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都选择了写作,但是第一位教师选择的是段落的写作——
弥勒佛身上的童子千姿百态。(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 )。流连在弥勒佛塑像前( )。
第二位教师选择的则是句的写作——用上“有的……有的……”的句式,补充还有怎样的飞天,强调用上四字词语。
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时不仅可以发现段落的结构特点,还要注意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选择典型的句式练习说话写话,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缩写式读写结合
顾名思义,缩写式的读写结合练习是把长文写短。例如我们在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选择《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为其服务,并运用缩写式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在备课《蚕姑娘》和《小蝌蚪找妈妈》这两篇课文后思考:
1.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
2.《小蝌蚪找妈妈》可以如何从读写结合的角度为学习《蚕姑娘》服务?
我们首先把《小蝌蚪找媽妈》中小蝌蚪的变化浓缩为一句话:
小蝌蚪首先长出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它们变成了青蛙。
《蚕姑娘》这一课例的读写结合,我们就可以这样安排: 把蚕姑娘的变化浓缩为一句话,用上下面一组连词: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又黑又小的蚕姑娘首先变成黄姑娘,接着变成了白姑娘,然后身体渐渐发亮,最后吐出白丝,盖间新房,茧子开了窗,变成了蛾姑娘。
有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读写结合的练习,并非一定是写具体、写生动,还可以写简单,写概括。缩写式读写结合练习,也不完全是高年级的专利。
五、独特的续补式读写结合
一般的续写用在故事情节分明的文章后面,续写的内容是事件的继续发展。典型的代表是《穷人》《渔夫拉开帐子以后》,但是武凤霞老师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武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不断变换方式方法,让学生认识环境描写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关注第一处环境描写中所写的景物(乡间公路、破汽车、黄昏、寒风、雪花纷飞),体会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心情有很大帮助。接下来第二处环境描写“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则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去掉,也不影响正常行文,能不能将它去掉?让学生体会正因为女店主如此贫穷,却又如此热情,有孕在身,却又如此辛苦,才使得下文老妇人的赠钱合乎情理。由此明确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合情合理地发展。而最后一个情节,文中并没有环境描写的句子。武老师就安排了一个练笔:以“乔依醒来,他看到……”作为开头,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写一段环境描写。启发引导学生该写些什么?交流探讨可以写“钱和纸条、录用通知书、婴儿物品、店中坐满客人、阳光、花、家禽、树、院子里的孩子们……”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还可以预示人物的未来。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对话中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看似进行阅读的指导,实际是对学生写作内容和方法的迁移,巧妙地实现了读写的有效结合。
六、结论
在日常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我们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读写结合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通过阅读教学落实到“落笔”之上,实现读写结合的完美联姻。
许利利,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