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老宅子,那些老故事

2018-12-24宝子

新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袁崇焕纪晓岚茅盾

宝子

我和老伴退休以后,为了消除生活中的寂寞,曾多次外出旅行,游览各地风景名胜,着实潇洒了几回。后来年龄大了,身体条件不宜再出远门,就常在北京的街头巷尾遛弯闲逛。偶尔看到一块不起眼的牌子,写着某某故居,这让我们很好奇,于是就想进去看看。

从最初参观鲁迅故居开始,我们发现,在咱们北京许多胡同街区、深宅大院,历史上曾居住过不少名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这让我们的生活又多了一项丰富多彩的内容——京城“名人故居”游。

生活细节见品格

几年来,我们先后参访过30多处历史名人的故居。作家茅盾先生的故居在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这是一处清末建筑,二进小院,占地800平米,“小房间很多,横竖迈不开十几步”。1974年12月12日茅盾从东四头条文化部宿舍迁入此处,直到1981年3月27日逝世,在此居住了6年多。卧室中,茅盾生前的摆设非常简朴,隔着玻璃窗向室内观望,我惊奇地发现床头上挂着一排各种颜色,且长短不一的绳子,不解其意。询问后得知,原来那是先生平时悉心收攒的各种包装绳儿,以备随时捆扎报刊和书籍使用的。在书房里,桌上各种文具钢笔、铅笔、大头针、便签等都极有次序,摆放整整齐齐。据说,他写作后哪怕是一支笔也要立即放回原位,绝不会等一天工作结束再去收拾。先生的文字手稿干净整洁如同最后的定稿。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是茅盾先生严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生活作风的真实写照。

宋庆龄故居在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她的卧室中,有一床小红被子,展品介绍的非常简单,只说明这是她的嫁妆,参观的人们一般都不太加以注意。我向工作人员了解得知,这确是她母亲送给她的,年轻时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孙中山先生结合,从而对父母亲始终怀有一种愧疚,于是就把这件小红被子当做珍品保留在身边,以表达自己的怀念。后来她成为国家名誉主席,生活待遇很高了,但这件退色陈旧的小红被子依然不舍得扔掉。这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内心深处,与常人一样怀有的那种亲情与温馨。

各有千秋

每一座故居都是一种人生,他们的家最能体现其气质和品位。位于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的“丹柿小院”是老舍故居。据说当初老舍先生看上这处房子,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王府井老字号和隆福寺小吃店都很近,说明先生骨子里对老北京的热爱。院子里从山西移来的柿子树,影壁上夫人胡絜清手书的福字,屋内桌子上摆放的主人收集的一些小玩物等,都折射出这座民宅的平凡朴实和他们的生活情趣。老舍在这座小院过着和普通民众一样的日子,感触着周围百姓的喜乐忧愁,这为他后来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相比之下,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大诗人郭沫若的故居則气派得多。这是东临什刹海,北望恭王府,南依北海公园的一座优美的古典园林。院落宽敞大气,房子古色古香,每到秋天,银杏叶铺满草坪,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朱门绿瓦、雕梁画柱掩映其中,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色彩浓烈的油画。

历史的述说

位于虎坊桥的纪晓岚故居保护非常完好。这是清末一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两样旧物紫藤花和海棠尚在,相传后者为纪晓岚亲手栽种。树旁有一块海棠碑记,记录着主人当年的一段恋爱史,为故居平添了几分浪漫情趣。故居的四方书库、阅微草堂旧址、纪晓岚画像以及最出名的大烟袋,仿佛又把人们带回了乾隆年间。

两广大街的魏染胡同有座京报馆,102年前有“铁肩辣笔”美誉的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在这里居住,使这里既是邵飘萍故居,又成为京报馆旧址。如今这所老宅已然残破不堪,看不到从前的格局,只能从古旧的窗棂,斑驳的石柱,木质的楼梯去揣摩那过往的岁月。前些天听说居民已然腾退一空,即将修缮,我不顾年老体衰,赶紧跑去参观。上楼时,发现破旧楼梯的每一踏步,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充分显出小楼的沧桑与厚重,感慨之中我在破旧的大门前留了影。

在花市斜街东口广东义园旧址,住宅楼群中隐藏着一座袁崇焕纪念馆,如不加注意很难发现。这是在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的墓地和祠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坟墓还在。馆内藏有袁崇焕的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手书的“明袁督师庙记”等珍贵文物。

我是细心人,每次参访后都会把故居名称、地址、门牌、现状等一一列表记录。这些故居大多已被定为国家、市、区级文保单位,正式对外开放,但也有的尚未修缮,也无牌匾,或由名人后代居住,或为居民杂院。不管怎说,故居每一个院落,每一间房,每一颗树,甚至每一件家具的背后都有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参访让我了解到这些名人当年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交友,有什么兴趣爱好,看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找到了向他们学习的闪光点。这既是对前辈们的追忆缅怀,更是对自己的提高。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袁崇焕纪晓岚茅盾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袁崇焕的籍贯
茅盾手稿管窥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论袁崇焕的『谋定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