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切开的对照研究
2018-12-24王磊郁素云陈卫挺陈仁辉
王磊 郁素云 陈卫挺 陈仁辉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DT)是一种广泛用于ICU危重患者的微创技术[1]。PDT虽然总体并发症发生较少,但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仍时有报道[2]。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FOB-PDT)已作为常用辅助手段,能实时观察针尖在气管的位置,避免损伤气管后壁及确定气管套管位置[3-4]。然而,FOB-PDT不能精确定位颈部解剖结构及减少并发症如血管及甲状腺的损伤。而床旁超声可以作为一种潜在有用的工具辅助PDT。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US-PDT)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本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44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气管插管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有气管切开手术指征。排除标准:解剖位置不适合手术如短颈、气管位置异常、颈部解剖异常、既往颈部手术史、颈部创伤、颈部肿瘤;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OB-PDT组和US-PDT组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健康和慢性生理评分(APACHE Ⅱ评分)、体重指数、疾病诊断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操作均在ICU具有完成PDT>4年主刀医师完成。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充分镇静(Ramsay评分4~5分),采取仰卧体位,肩下垫小枕头,充分伸展颈部。常规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5]。手术后听诊双肺,触摸颈部、前胸皮肤并常规行X线胸片判断有无合并皮下气肿、气胸。(1)US-PDT操作方法: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术前采用GE LogiQ e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平行探头频率10MHz先行颈部超声明确甲状软骨、环甲膜、环状软骨,探查气管正中位置、气管前壁与皮肤距离、甲状腺峡部位置与气管软骨环位置关系及手术区大血管分布。检查时加用多普勒超声重点观察血管情况,综合确定最佳穿刺部位。观察气管插管是否退出穿刺点位置,如超声显示不清可在气囊内充生理盐水以利于观察插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中超声探头无菌手套包裹,采用“平面外法”实时引导穿刺针于气管正中垂直进入气管,避免气管侧壁进针,进针深度参考术前测量距离。置入导丝时超声需监视导丝进入气道,避免进入气管壁外间隙。(2)FOBPDT操作方法: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穿刺前从气管插管内送入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 P60),后退气管内插管并调整纤维支气管镜插入长度,直至在颈部拟定的穿刺部位观察到纤维支气管镜光点,以此为穿刺点,内镜直视下观察穿刺及置入导丝过程,确保导丝下行,送入气管内切开导管时纤维支气管镜与气管插管同退出。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指标 US-PDT组(n=22)FOB-PDT组(n=22) P值性别[n(%)] 男性 12(54.5) 9(40.9) 0.365女性 10(45.5) 13(59.1)年龄(岁) 48.5±11.8 50.3±12.2 0.135平均动脉压(mmHg) 64.3±9.5 62.4±8.9 0.235 APACHE Ⅱ评分(分) (19.2±3.9) (18.8±3.2) 0.158体重指数(kg/m2) 23.1(21.5,24.6) 24.3(22.2,25.3) 0.830气管切开前机械通气时间 13(11,21) 14(13,22) 0.278 PT(S) 13.8±1.7 15.3±1.4 0.432 APTT(S) 46.3±9.3 45.4±8.9 0.576 PLT(×109) 131.2±32.2 135.2±35.1 0.422入院诊断[n(%)] 呼吸系统疾病 7(31.8) 5(22.7) 0.822心血管系统疾病 2(9.1) 3(13.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0(45.5) 12(54.5)创伤 3(13.6) 2(40.0)肺不张[n(%)] 2(9.1) 0(0) 0.65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难易程度(简单、稍微困难、非常困难)、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出血情况、气囊刺破;气管切开并发症如一过性低血压、持续性急性缺氧、肺不张、气管切口感染、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持续性急性缺氧定义为脉搏血氧饱和度<90%,持续时间>5min。其中持续性急性缺氧和肺不张观察时间为术后24h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比较[n(%)]
2.2 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指标的比较 见表3、图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指标比较[n(%)]
图1 两种PDT方式术后患者生存曲线的比较
3 讨论
Ciaglia于1985年首次应用PDT行气管切开术,随着该技术不断完善改进,其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显见,成为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建立可靠人工气道手段。PDT具有操作简单、单人实施、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随着1999年第一例实时超声引导下气管切开技术被报道[6]。有多篇观察性研究显示该方法有效且安全[7-8]。近期有三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US-PDT与FOB-PDT明显改善穿刺准确性及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9-11]。
本资料结果显示,在手术过程中,US-PDT组相比较FOB-PDT组穿刺次数减少、出血发生率更低。而在手术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及套管脱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FOBPDT组患者穿刺前仅依据传统穿刺定位,US-PDT组患者在穿刺前明确气管周边解剖位置,且加用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情况,综合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因此穿刺成功率高于 FOB-PDT组,从而减少出血时间的发生。结论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2]。
本资料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比较,US-PDT组的持续性急性缺氧及肺不张发生率高于FOB-PDT。而在术后短暂性低血压、气管切后感染、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FOB-PDT时,动态过程穿刺过程中气管内出血情况,可及时予以吸除,因此减少持续性急性缺氧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但两组患者对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US-PDT减少穿刺过程中出血风险及提高穿刺成功率,但可能增加短暂性低氧血症及肺不张的发生。作者认为超声引导不能完全取代纤维支气管镜常规应用于PDT。临床上可考虑使用超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指导经皮气管切开,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