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世界,照亮丑恶

2018-12-23沈纳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人物蜡烛现实主义

沈纳新

【内容摘要】蜡烛可以点亮居室的黑暗,也可以照亮人性的丑恶。“蜡烛”这个现实中平凡的什物多次出现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中,其对于人物内心的揭示、人物性格的展现、人物关系的暗示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现实主义  蜡烛  人物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集大成者。书中出现了很多体现19世纪法国现实的什物,比如蜡烛、壁炉、钟、镜子等。就像有的评者所言“《人间喜剧》喜欢写街道、房舍、家具什物、广告招贴、乡村风光等‘物,文学史著作往往将着重写‘物评价为巴尔扎克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有时就评为一种独创①”。小说《欧也妮·葛朗臺》选自《人间喜剧》,它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据统计,什物“蜡烛”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二十余次,基本上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它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进而展现人物不易捉摸的性格特征,揭示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一、照亮人物内心

蜡烛具有照明居室的作用,同时也有照亮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小说第二章中,当葛朗台打开其巴黎的哥哥所写的信时,他的脸被烛光照得清清楚楚。葛朗台看到了信中关于“哥哥破产自杀而托孤”的内容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对他的面部表情做细致的刻画,而是用蜡烛的照耀来含糊体现,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此刻葛朗台暴露在烛光中的神情应该是忧虑、愤怒、不安的,他的内心没有对哥哥的同情,有的只是对于哥哥把夏尔这个“累赘”甩给自己的愤怒和忧虑。一只小小蜡烛,一片黯淡烛光,却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照得清清楚楚,可见作者匠心独具。而后,夏尔确实成为了葛朗台的眼中钉、肉中刺,“蜡烛”巧妙地揭示了葛朗台内心不断盘算“打发走夏尔”的阴谋诡计。例如,在夏尔得知父亲自杀而极度痛苦时,葛朗台和拿侬有这样一段对话:“‘老爷,他还在睡。拿侬回答道。‘好极了,这样就不需要白烛了。葛朗台话中带刺地说。”如果说看信时葛朗台的内心关于如何摆脱夏尔还未有定论,那么在这一刻回答拿侬的话时,他的内心就盘算好了。“不需要白烛”,因为天已亮,夏尔疲惫地睡着了;除此之外,“不需要”语带双关,葛朗台已经暗暗设计好了阴谋要把夏尔打发到印度去,那他当然不再需要白烛了。如此“白烛”,把葛朗台内心的阴谋诡计揭示得一清二楚。

二、照见人物本性

“蜡烛”像是照妖镜,可以照见人物的本质特征。人物或吝啬或狡诈或真诚或善良都逃不过那一片片摇曳的烛光。欧也妮想给母亲绣条花领,还得从父亲那里骗根蜡烛;欧也妮给夏尔准备油烟少的“白烛”,却遭到了葛朗台的破口大骂。为了省那几法郎,老葛朗台完全不理会女儿对母亲的拳拳爱心,也完全不顾及亲侄儿的丧父之悲。金钱已然僭越亲情,守财奴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蜡烛”在小说中照见的人物肖像不仅仅是“吝啬、贪婪”的,如果这样就类型化了,它还照见了人物更隐蔽的内在属性。欧也妮生日时,克罗旭一家和德·格拉桑一家殷勤拜访,而后夏尔的登门却使葛朗台措手不及。当葛朗台为了看清哥哥在长信上写的内容时,他拿走了桌上唯一的那只蜡烛,全不理会客人们的兴致;当葛朗台为了修缮楼梯到面包房去找工具时,他也拿走了唯一的蜡烛,让他妻子、女儿和女佣留在原地。如果说葛朗台对客人的无礼和漠视是出于对他们别有用心的认识,那么对妻女的漠视,就完全暴露了他作为一家之长的自私而专制。他虽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他这个“封建家长”的做派却让全家时时都笼罩在一种压抑的阴云中。

三、点亮人物关系

小说的情节往往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明白直露,有的隐晦不明,而蜡烛恰恰能点亮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欧也妮即使需要从父亲那里骗蜡烛也要给母亲绣条花领,可见母女关系分外亲密;而这个吝啬的父亲眼中只有金钱,当看到妻女给夏尔准备的白烛时,他破口大骂道:“那两个娘儿们为了给这个小子煮鸡蛋连我的地板也会撬掉。”他不关心妻女生活,更不体谅妻女感受,因为一根白烛就对妻女恶言相向,看似完美的夫妻关系和父女关系背后却早已千疮百孔。而葛朗台是不是就完全不近人情呢?蜡烛也为读者揭示了他与仆人拿侬之间稳固牢靠又亲密的关系。仆人拿侬每晚洗完盘子便在主人们身边纺麻,这样,晚上全家只点一根蜡烛便够了。拿侬由于出身贫困,所以本身就比较节俭。做了葛朗台的奴仆后,也尽心尽力帮助葛朗台节源开流,这一点最得葛朗台的欢心。他时常赞赏拿侬,拿侬也对葛朗台忠心耿耿。所以,从一点上便可以判断,葛朗台和仆人拿侬的关系是最亲近的,甚至超越了和太太、女儿的关系。此外,蜡烛还可以揭示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当欧也妮拿起蜡烛翻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倾情献给夏尔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之前欧也妮给夏尔买白烛还是一厢情愿,那么到此,夏尔已经被欧也妮真诚温柔的爱所打动。两个人的关系也在那温暖的烛光中由姐弟而成为了恋人。

“蜡烛”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什物,也是作者展现人物内心、性格,揭示人物关系的重要依凭。读者对此不可草率略之、等闲视之,因为微小蜡烛中却有作者的巧妙匠心。

【注释】

① 杨周翰 等主编. 欧洲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人物蜡烛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