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分层教学,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
2018-12-23黄日华
黄日华
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受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知识基础、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案,给予相应的指导,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个体的自然发展,提升课堂效率,还有益于其整体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分层教学,做到全面兼顾,对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目标分层,有的放矢
学生的前行方向、进步程度都与各阶段目标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按自身素质的不同而分组,给予不同组别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期望,有助于其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增强自信,同时,教学效果也将会事半功倍。在分组的过程中,为避免教师直接将学生主观划分而导致情绪敏感的学生受到心理伤害,产生自卑心理,可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综合意见后,对学生建立全面的了解,先让学生自行选择加入优组、中组、一般组别,再随着教学不断地推进,师生共同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溶解度”时,溶解度计算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依照分层教学的思想,不同组别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不同。一般生的目标是理解溶解度含义,熟用公式,如温度一定,a克溶质完全溶解于水中后为b克饱和溶液,其溶解度为 ,s= 。中等生要会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如稀释一瓶浓度为98%的硫酸到49%,原质量50克,需加水的质量为50g×98%= (50g+m加水) ×49%,m加水=50g。优组生要掌握融入化学反应的难点应用,如某物质中只含有镁和氧元素,且为6.4克,恰好与一定稀硫酸溶液完全反应之后的液体中含溶质24克,原物质含氧量:6.4g-24× ×100%=1.6gs 。
二、提问分层,引导探究
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如何掌握提问的时机、内容、人员是教师需要理性把握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问环节可让全体学生聚精于课堂,使教师即时获取学生的掌握情况,方便调整课堂节奏。但是学生的听课效率、反应速度有所差异,所以提问也需要分层次、有条理地设计,这样既避免了让部分学困生害怕错误,盲目回答,丧失信心,又能使优秀学生的回答让大家眼前一亮,树立学习的榜样,掌握前进的动力。显然,提问分层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引导深层探究。
例如,在教学“硫酸”时,介绍到了硫酸根离子检验方法:先加入一定量的Ba(NO3)2溶液,有白色的沉淀物质产生;再加入稀HNO3溶液,沉淀无变化,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在复习课提问的环节中,向一般生提问检验过程,包括需要的试剂和反应现象。中组学生需要熟练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Ba2++SO42-=BaSO4↓,也可提问是否有其他检验方法。优组生要解释加入稀HNO3溶液的目的,若沉淀消失了,是否说明溶液中不含SO42-,那又有可能含有何种物质?通过有导向地发问,让全体学生学有所用,使一般类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打开;中组学生强化了信心;优等生被激起了深度钻研的热情。
三、讨论分层,碰撞思维
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被各学科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不仅能在集思广益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碰撞思维,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在讨论环节中,按照班级人数大致分为若干组,每组都应安排比例相当的一般、中等、优等三个层次的学生数量。另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依然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可给予太多的指导性帮助,可适当地进行侧面启迪、点拨迷雾,提示一个思考的方向,鼓励自主探索。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要点是否与课题一致,把控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过酸与碱以后,可将全班分组,安排恰当的课题讨论。如天平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有完全相同的稀HCl溶液(足量)的相同烧杯,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现往左烧杯中加11.2g的CaO,天平瞬间失衡,要使天平再度回归平衡,可往右烧杯加入CaCO3。根据此问题铺垫,教师可提出讨论课题,CaO与CaCO3与稀HCl溶液有何反应?什么现象?应加入多少质量的CaCO3才能平衡?是否有其他方法平衡天平……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在讨论过后的总结中,给同一组中每个层次学生发言的权利。时常开展这样的课堂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又能真正获得到知识,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四、作业分层,拓展视野
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自始至终是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不仅难度相同,评判标准也相同。这样的方式无法使差异化学生的自然发展,更有可能加剧班内成绩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在编排作业习题时也要因材施教,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触及到的区域内得到快速、高效地提升,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在布置“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作业时一般生需要详细阐述HCl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过程,如何说明进行了中和反应?注释自己的理解、实验改进意见与存在问题。中等生要知道KOH溶液是否成碱性?遇到酚酞后,再加入一定量HCL溶液如何变化?再做加热处理,会产生什么?最后,针对优等生,实验中使用酚酞作为检验试剂,石蕊作为酸碱指示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本身为紫色,是否也能作为本实验的判断依据?若可以,將出现何种现象?写出本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坚持分层布置家庭作业,给予学生适当的发展空间,更利于其思维的培养,学习效果的推进。
总之,通过中学化学教学的分层设计,不仅完善了教学模式,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质量得到飞跃地提升,更是使学生突破心理压力,在集体中学会互助与分享,强化了素质教育,实现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