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驻外记者的素养和能力提升
2018-12-22张诚
张诚
摘要:在国家正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驻外记者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媒体正在加快驻外机构的资源整合,驻外记者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中国国家媒体的驻外经历,浅析新时期下驻外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以及提升之道。
关键词:驻外记者;媒体融合;全媒体记者
前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和计算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走上媒体融合的变革之路。“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媒体融合正在对中国媒体的驻外机构产生影响,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国家级媒体开始对驻外机构进行深度整合,驻外记者正面临新的挑战。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电台。2018年10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著名的招聘平台Glassdoor上发布了一条公开招聘信息。电台计划招聘一名常驻北京的记者,主要负责报道中国的突发、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这个职位有如下要求:学士学位,至少在媒体工作6年,需要有国际新闻报道和广播节目制作的经验,全面掌握媒体报道各项技能,比如采访、配音、编辑、熟练操作卫星电话等各种传输设备,能够统筹新闻专题和纪录片拍摄,对中国的国家政策、历史、政治和经济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将被优先录用:曾经在中国工作,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工作,熟练掌握中文。
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驻外记者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丰富的媒体报道经验、语言、知识结构是该媒体最为看重的几项能力。这些能力也是笔者所在的中央电视台在选拔驻外记者时重点考虑的因素。笔者曾作为驻外记者在非洲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媒体融合新时期下的驻外记者需要重点培养以下几项能力:
一、熟练掌握驻在国语言
语言是驻外记者在驻在国的一张通行证。身在异国他乡,如果不能掌握驻在国的通用语,就难以顺利地搜集新闻线索,开展采访报道工作。同时,驻外记者也被看做是民间的外交官,语言的精通能够帮助记者与当地民众和官员进行深度沟通。中央电视台一直非常注重驻外记者的语言能力。央视的拉美中心站设在巴西圣保罗,巴西是一个说葡萄牙语的国家,然而巴西之外的其他拉美国家大都说西班牙语,因此,熟练掌握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就成为能否在拉美片区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拉美中心站许多记者都能熟练掌握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这为他们在拉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一种声音认为,语言能力并不是驻外记者的必要条件,因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能够做出更有影响力的新闻。笔者认为,丰富的报道经验的确非常关键,但作为驻外记者,如果没有熟练掌握驻在国语言,那么这名记者看待这个国家的视角就会存在局限性。事实上,驻外记者的工作并非只是采访报道,能否扎根驻在国,能否与驻在国各阶层进行有效沟通,也是驻外记者的职责所在。因此无论何时,熟练掌握驻在国语言对驻外记者来说都至关重要。语言的习得非一日之功,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成为驻外记者的媒体工作者,应尽早学习目的国语言。
二、丰富的知识结构
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驻外记者的岗位要求可以看出,驻外记者需要对驻在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有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丰富的知识结构可以反哺记者的采访报道。驻外记者时常需要做一些深度报道,根据深度报道的特点,这些报道除了要有新闻性,还要有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这就需要记者了解驻在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维度、多层次报道研究问题。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知识结构的积累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尽管国内外媒体都愿意选用那些熟悉驻在国国情的记者,然而在现实中这类人才却十分缺乏。因此更为现实的办法是在驻外过程中开展基础调研,通过阅读文献和实地采访,全方位了解驻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同样,这种基础调研也建立在熟练掌握驻在国语言的基础上。笔者曾在非洲发现,虽然英语是一些东非国家的通用语,但当地老百姓在生活中更习惯说斯瓦西里语,绝大多数电视台也都是用斯瓦西里语播出。因此,如果没有掌握斯瓦西里语,对非洲人“民心”的了解必然会打些折扣。所以说,语言在对驻在国国情的了解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知识结构的扩充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提早制定计划,通过和专家交流、浏览新闻、观看影视作品、查看文献等方式逐步加深对目的国的了解。
三、议程设置的能力
任何媒体都有其意识形态、政治立場,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和新闻规律的关系也考验着驻外记者。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1]。西方媒体常常以以偏概全的姿态报道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事件,抢占国际话语权和道德高地。拿非洲举例,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非洲的报道并不全面和客观。在“阿拉伯之春”的报道中,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渲染所谓“革命”的“自发性与积极性”,然而事实证明,“阿拉伯之春”摧毁的多于创建的。中国视角下的报道应该分析矛盾,找到症结,帮助其解决问题,而不是煽风点火。
在全球舆论场话语权的争夺中,驻外记者团队的强弱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驻外记者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肩负有增强媒体公信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的职责。驻外记者需要有议程设置的能力,而该能力源于对驻在国和地区的深入了解。长期以来,非洲难民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难民问题上,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媒体占领。那些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关注的是欧洲难民危机和叙利亚难民。事实上,难民最多的地区不是中东,而是非洲。为了能让世界关注非洲的难民问题,笔者对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难民运动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跟拍。这支队伍中,有5名运动员都来自南苏丹,因为战火,他们从小就逃离家乡,成为难民,生活在肯尼亚卡库马难民营。笔者曾三次前往卡库马难民营拍摄,用镜头记录下难民们生活的真实环境,这也让许多观众对非洲难民问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由此可见,对议程设置的运用能帮助驻外记者强化一些话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笔者认为,议程设置能力的培养要求驻外记者能够研读并吃透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大政方针,并灵活运用到新闻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