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

2018-12-22程光胜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程光胜

摘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和优势富集效应,从多元协同的视角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形成闭环式的协同育人架构,并提出三位一体的实践方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多元协同;优势富集效应;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0-0042-05

为了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局面,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当务之急。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深化校企融合,需要涉及多方主体,即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1]。这些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期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资源,从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一、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多元协同的理论基础

协同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从而产生整体效益,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产生1+1>2的非线性效应。将协同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实现教育协同创新,如针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等。

多元协同与同济大学王健教授提出的优势富集效应在理念上基本是一致的,优势富集效应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从而抢占先机,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做优做强。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通过多元协同,鼓励各相关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围绕既定目标,以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各主体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达到协同育人。可以说,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学内容僵化、“双师型”师资短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化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有效措施。

(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多元协同人才培養模式借助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突破主体间的壁垒,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创新创业、多元协作等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实现各自的最优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保障。在此过程中,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师资、资金、技术、资源等多种要素合理流动,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结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多元协同人才培养,其关键是协同,核心是育人。

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角色定位

1.政府角色定位

在多元协同机制下,政府在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及利益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发挥宏观协调、资源供给、程序监督和后续评估等职能。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建议,增加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引导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提供一定的保障。

2.行业角色定位

行业与产业和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有效引导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的直接需求和动力,为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牵线搭桥,从而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3.企业角色定位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才培养上,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与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发课程,以某种方式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同时,在企业产品研发、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融合。

4.高职院校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坚持育人为本,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致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上,把行业的职业标准和企业的岗位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根据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政校行企”多元育人协同中心,为各参与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搭建平台,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通过行业和企业的全程参与,实现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通过多方联动,创新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从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评价成果会适时反馈到“政校行企”合作中心,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和评估,从而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指导和参考[3]。本文构建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运行过程形成一种闭环结构,协同育人模式从上而下有序执行,从而形成“协同育人”和“校企合作”两大模块,在整个运转过程中有着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监督和监控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形成反馈后,进一步指导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运行模式分为四个核心部分。

1.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调研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与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深度对接,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此过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参与和探讨,通过“政校行企”合作中心搭建的平台发挥有效作用。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院校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学校、专业和课程不同层次的目标。当然,本文侧重于专业层面的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后,需要得到高职院校专业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论证,以验证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需要解决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关系、专业和学科及课程的关系、以及专业的自身定位等问题,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4]。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需要遵循青年身心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注重实践育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多样化、特色化原则,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凸显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将这些模块映射到课程上,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课、公共素质及素养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技术与技能以及实习实践课等。这些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全过程立体化的育人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在多元协同育人环境下,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需要多方的参与,如课程专家、核心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等,从而形成课程体系的有机组织。在优化过程中,需要参考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群、岗位群以及个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4.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客观有效地评价,这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下,评价主体也需要多元化,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有科学依据,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形成“约束、监督、激励、评价”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从而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元主体,因此,需要有各种机制保证,如从利益、沟通、权力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等,从而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动力,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共赢。

从运行操作的角度提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方案,具体见图2所示。

在图2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的内容如下:

①“政校行企”合作中心由各主体的负责人及核心人员组成,通过共同商讨和论证,向各委员会提供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对各委员会工作进行宏观规划与指导;根据目前运行的现状,提供建设与改革咨询意见与建议;对委员会提交的重要报告和方案进行表决[5]。

②各委员会向“政校行企”合作中心提交相关建设方案、调研、论证报告,提交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论证报告。

③“政校行企”合作中心对“常规化运行与管理”审议提交的年度计划,指导项目建设,检查项目成效。

④“常规化运行与管理”向“政校行企”合作中心提交各校企合作项目年度工作计划,提交各校企合作项目年度工作总结。

⑤“常规化运行与管理”向各委员会提交校企合作共建项目方案,对各中心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重大项目决策表决。

⑥各委员会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政策与业务指导,对有关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论证,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验审评估。

在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1.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政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政府和行业从宏观层面提供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而企业和高职院校从微观层面制定具体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

2.从资源共享机制出发,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基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以真实项目开发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这就需要课程开发人员除了包括学校的一线教师外,还必须有企业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将实际教学单元转化为一个个任务载体,形成以资源素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通过高效的网络共享平台,实现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真实需求的同步。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互聘和人员共用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地提升。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完善校企互聘,实现学校和企业人员共用。在对所聘用教师的管理上,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可将教师分为专家型、授课型和指导型,发挥不同人员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人才资源共享。

4.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实训是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训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实训室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与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接轨,另一方面要体现先进性和前瞻性。从应用上来看,实训室不仅作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专业实训来使用,也可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学习之用,同时也可为社会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服务。因此,实训室的建设可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方资源,通过资源优化,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5.构建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均应多元化,评价时间需全程化。评价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如针对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可以由企业导师、授课教师、项目小组长等对其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置、专业技能提升等进行评价。

(四)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本文提出了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多元协同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多元协同是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其宗旨和导向不能偏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之所以实施多元协同,是为了整合多方的优势和资源,贴近社会的真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2.多元协同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且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各项教研教改滞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和复合型需求,因此,通过多元协同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壁垒,学校与各相关参与主体无缝对接,构建“政、产、学、研、用”多主体间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3.多元协同应注重优势和特色专业

多元协同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多元协同受资源限制,并不适合所有的专业。因此,在具体实施前,高职院校必须培养自身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针对这些优势和特色专业进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发挥优势富集效应,先行一步,凸显竞争优势、差异化和个性化元素等,做强做大这些专业,从而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

4.多元协同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多元协同是一个往复循环与不断优化的过程,各方主体达成共识、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探索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多元协同机制的深入发展[6]。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定位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参与,从而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综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打破各种壁垒和约束,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本文对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并从运行操作的角度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可以说,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颠覆性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19-222.

[2]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剖析[J].职教论坛,2013(21):19-24.

[3]杜守建,李玉芝.“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6):65-68.

[4]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7(3):70-72.

[5]孔德兰,周建松.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7(21):10-14.

[6]普清民,李微波,黃春平.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4(10):108-110.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