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ICU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8-12-22刘明宗
刘明宗
【摘要】 目的 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T)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ICU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患者预后。结果 治疗前, 患者器官衰竭数量为2~7个, 平均器官衰竭数量(4.5±0.4)个, 除肾脏外涉及器官有肺105例、占95.5%, 脑92例、占83.6%, 心脏88例、占80.0%, 肠道71例、占64.5%, 肝64例、占58.2%, 骨髓31例、占28.2%, 胰腺20例、占18.2%。治疗后, 患者病情好转且转出ICU 41例、占37.3%, ICU死亡患者61例、占55.5%, 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8例、占7.3%。多器官衰竭患者死亡率随着脏器衰竭数量增加而上升。患者治疗后的中心静脉压和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多巴胺使用量及血乳酸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 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前的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早期积极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 可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多器官衰竭;急性肾衰竭;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26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CBPT)又被称作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可连续清除血液中的内源性、外源性毒素, 可有效调节人体内环境, 对提高危重患者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1]。本院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ICU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110例, 对其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ICU收治的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110例, 其中男72例, 女38例;年龄19~84岁, 平均年龄(52.3±18.5)岁;ICU收治时间1~52 d, 平均ICU收治时间(10.3±13.9)d;治疗次数1~28次, 平均治疗次数(4.5±7.9)次;治疗时间6~275 h, 平均治疗时间(47.5±75.9)h;其中肾前性肾衰竭38例(34.5%), 肾性肾衰竭71例(64.5%), 肾后性肾衰竭1例(0.9%)。肾衰竭的诊断标准(RIFLR标准):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标准为3×基础值或血肌酐(SCr)≥353.6 μmol/L(急性时升高>44.2 μmol/L);尿量标准为<0.3 ml/(kg·h)或>12 h无尿。全部患者均符合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 且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1. 2 方法 经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 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连续性血液净化采用的是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式, 使用前进行稀释, 使用碳酸氢盐置换液, 将置换速度控制在4~10 L/h, 血流量控制在150~250 ml/min。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器官衰竭数量及治疗后死亡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 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血肌酐以及血乳酸水平及多巴胺用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檢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110例患者器官衰竭数量及死亡情况 治疗前, 患者器官衰竭数量为2~7个, 平均器官衰竭数量(4.5±0.4)个, 除肾脏外涉及器官有肺105例、占95.5%, 脑92例、占83.6%, 心脏88例、占80.0%, 肠道71例、占64.5%, 肝64例、占58.2%, 骨髓31例、占28.2%, 胰腺20例、占18.2%。治疗后, 患者病情好转且转出ICU 41例、占37.3%, ICU死亡患者61例、占55.5%, 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8例、占7.3%。多器官衰竭患者死亡率随着脏器衰竭数量增加而上升。见表1。
2. 2 110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患者治疗后的中心静脉压和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多巴胺使用量及血乳酸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 连续血液净化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其应用领域远超肾替代治疗, 与营养支持、机械通气等手段共同应用到危重患者的救治当中, 成为了ICU多器官支持的重要方式之一[2]。连续血液净化能够缓慢、连续、大量的清除水和溶质, 保持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 纠正酸碱及电解质失衡状态, 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 并能够辅助营养支持治疗。在此次研究中, 对110例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研究, 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发现, 患者治疗后的中心静脉压和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说明连续血液净化对溶质清除与降低容量负荷的效果较为显著;有少部分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但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与间歇性血液净化比较而言,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更加突出。
近些年来, 多器官衰竭的发生率在ICU中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是造成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国内相关调查表明[3], 多器官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约在60%左右, 而肾衰竭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更高。并且随着衰竭器官数量的增加, 患者死亡率也随之增加。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 降低患者死亡率。对于多器官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连续性血液透析应用的时机医学界尚无统一认识[4], 部分学者认为在内科治疗无效, 患者出现明显水电解质失衡时开始进行连续性血液透析;然而现阶段研究成果表明[5], 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透析可改善多器官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的预后;因此建议早期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 给予营养支持, 减轻患者痛苦[6-8]。
在本研究中, 全部患者接受了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 但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后多巴胺使用量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 且患者死亡率并未优于国内临床整体水平, 说明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并未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而治疗前多器官衰竭数量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说明治疗前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 对于多器官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而言, 应尽早转入ICU进行多器官支持治疗, 根据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水电解质情况的监测, 早期采取预防性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效果。
综上所述, 多器官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前的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早期积极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 可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君玲.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脓毒症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1):44-46.
[2] 汪永斌, 姬晓伟, 占林兵, 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29例重症脓毒血症的疗效观察.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4):580-582.
[3] 欧阳德伟, 梁兰青.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多脏器功能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3, 19(3):476-479.
[4] 吴建祥. 連续性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2):215-216.
[5] 官计, 赵庆华, 张捷, 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老年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6):1182-1184.
[6] 林正均, 罗昭强, 金仙勇. 血液透析的不同模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对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 安徽医药, 2016, 20(2):316-319.
[7] 周辉, 肖金石, 覃海邵.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ICU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延边医学, 2015, 10(15):16-17.
[8] 伍民生, 赵晓琴, 周红卫, 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ICU老年MODS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应用. 中国老年学, 2009, 29(6):X725-727.
[收稿日期: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