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8-12-22陈铭
陈铭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6例局灶性脑缺血患者, 根据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分组, 将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作为对照组(43例), 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作为观察组(43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基础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预后情况及入院1、2 d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早期总有效率为74.42%(32/4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43/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1 d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7.62±3.18)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3.4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入院2 d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对局灶性脑缺血患者1 d内的病情程度产生影响, 临床做好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可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高血压;局灶性脑缺血;早期预后;相关性;联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20
有研究显示, 年龄>50岁的患者舒张压会逐渐下降, 脉压会随之上升, 血管弹性降低, 更容易发生局灶性脑缺血[1]。积极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局灶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既往有无高血压史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以探讨高血压对局灶性脑缺血发病及早期预后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局灶性脑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脑梗死, 梗死范围2~4 mm。排除精神疾病史、心源性脑梗死、发病时间>1 d、梗死范围过大或过小、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根据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和观察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 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57~72岁, 平均年龄(66.41±3.54)岁。观察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舒张压<85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30 mm Hg;其中, 男23例, 女20例;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5.93±4.68)岁;高血压分级:Ⅰ级8例, Ⅱ级10例, Ⅲ级21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接受脑梗死基础治疗, 若患者处于急性期, 则采取降颅压和脱水等治疗措施, 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根据其个体情况决定是否提供低流量吸氧。如果患者无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症状, 则可实施激素治疗。连续使用甘露醇7~14 d。积极清除氧自由基, 改善患者的脑部循环, 采用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保护剂治疗。若患者出现房颤, 则实施抗凝治疗;若患者无房颤, 则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期间, 动态观察、监测、记录患者的血压与血糖, 将两者控制在正常范围, 并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应用尼莫地平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的早期预后情况, 治疗前评分满分28分, 最高起点分<18分, 预后判定标准:≥85%为基本痊愈;≥50%为显效;≥20%为有效;<20%为无效[2]。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于患者入院1、2 d时采取生理、生化实验室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两组患者入院1、2 d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早期预后比较 观察组的早期总有效率为74.42%(32/4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43/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入院1、2 d内的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入院1 d内的NIHSS评分为(7.62±3.18)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3.4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入院2 d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局灶性脑缺血的发生原因是脑血管出现严重狭窄、阻塞和痉挛。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已经表现为脑梗死, 脑梗死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3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临床研究显示, 8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脑梗死, 该症状与患者肥胖、既往疾病史、高血压、脱水、糖尿病、心脏病有关[3]。高血压是中老年群体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 更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资料显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支配机体循环调节的主要系统[4]。肾素会促进血管紧张素原(AGT)释放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 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又会促进Ang Ⅰ分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在结合了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后, 会构成影响血压水平和水电解质平衡的ACE-Ang Ⅱ-AT1R轴。高血压患者长时间处于RAS高度激活的状态下, Ang Ⅱ上升是致残、致死的核心因素。另有资料显示, 多种复杂的因素均能诱导Ang Ⅱ发生氧化应激, 继而引起炎症反应, 促進细胞凋亡, 加快血管内皮的损伤速度, 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度, 最终引起脑卒中[5]。
目前, 國内关于高血压和局灶性脑缺血发病、早期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在一项RAS旁路途径的研究中发现, 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RAS的新成员, 是Ang Ⅱ在ACE2的作用下水解所产生的, 能够结合特异性Mas受体, 最终构成ACE2-Ang1~7-Mas途径, 和ACE-Ang Ⅱ-AT1R这条经典途径相互抗衡、相互作用, 共同参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6]。Ang1~7具有和AngⅡ完全相反的作用, 比如抑制平滑肌增生、舒张血管和降血压, 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发育与修复均受到Ang1~7的影响。
临床主要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小面积的脑梗死, 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梗阻灶直接关系到早期预后。有研究显示, 高血压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由于病程漫长, 患者的血压始终处于波动状态, 血管的脆性提高, 更容易出现脑梗死。另有研究表明, 通过健康宣教可以培养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十分有助于控制血压,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8]。
综上所述, 局灶性脑缺血的早期预后和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 同时影响患者1 d内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应高度重视高血压疾病, 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预防局灶性脑缺血。
参考文献
[1] 张婵娟, 温红梅, 胡昔权, 等. 运动训练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后锥体束再生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19):1488-1493.
[2] 王博, 沈滔, 方麒林, 等. 依那普利叶酸对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 24(4):319-325.
[3] 束礼明, 谭帅, 洪华, 等. 寒潮诱发卒中:来自易卒中型高血压大鼠研究的证据.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 25(3):228-232.
[4] 耿闪, 刘娜, 孟品,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 24(11):992-997.
[5] 陈霓红, 周俊山, 刘宇凯, 等. 早期积极降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早期再灌注及转归的影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 23(10):740-745.
[6] 缪培, 张通, 米海霞, 等. 基于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比较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0):1190-1195.
[7] 杨玉, 张芳妹, 葛朝明, 等. 改良线栓法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4(11):585-588.
[8] 李晓云, 褚静, 牛建一, 等. miR-335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7, 16(6):570-575.
[收稿日期: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