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德育教师激“情”和引“情”的思考

2018-12-21张亮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绪德育课程

【摘要】德育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情感丰富的人,更应该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这种觉悟和情感传递给学生,所以德育教师要善于激“情”,更要善于引“情”,唯有如此,才能让德育课程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才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成为指引他的行动导向。

【关键词】德育教师;激“情”;引“情”

德育课程在传统观念中是比较枯燥的课程,课程里面大量的理论让学生感觉比较乏味,实在无法调动学生的激情。现实教学中,有的德育教师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同身受,全神贯注,下课之后可以身体力行,而有的德育教师的课堂让学生实在味同嚼蜡,食之无味,只是为上课而上课。同样是德育教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其中德育教师是否会激“情”和引“情”则是本篇文章所思考问题所在。

一、激“情”和引“情”

(一)何谓“情”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情”的解释为“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新华词典》解释“情”是一种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状态下,人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比如在“喜”和“爱”的状态下,人自然会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人的内心是温暖和喜悦的,那么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焕发,活力四射,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今天你看起来很开心嘛。”这里的开心不仅仅是一种看得到的微笑,更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状态的外在呈现。而在“怒、憎、哀、惧”的状态下,人自然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同样,这样的情绪也不仅仅是一种看得到的愁眉苦脸,更是通过一种生活态度、精神面貌、行动等所呈现的或愤怒或哀伤或恐惧的情绪。

(二)激“情”和引“情”

通过对“情”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正能量推动还是负面情绪的产生,必然会对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状态下的言行举止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外在反映。因此,在德育课堂上,德育教师不仅要善于激“情”,更要善于领“情”。所谓的激“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德育课堂上德育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对学生相应的“情”的一种激发,而引“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德育课堂上德育教师对于学生被激发出的“情”的引领,这样的引领是引导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绪能够朝着正确的方面去发展,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正能量,而不至于让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千头万绪杂乱无章。

二、德育课程中为什么需要德育教师的激“情”和引“情”

(一)德育教师的激“情”和领“情”可以充分發挥在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的理念。所以教师要想成为主导,就要善于激“情”和领“情”。德育课程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只会一味地讲大道理,不知道特别为什么学生会这样的反应。其中原因之一在于之前的德育课程教学和考查总是名词解释,一些理论性东西;而新课改之后的德育教材摒弃了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东西,更多地渗透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更为接近的内容。相较于之前,教材变化也必然引起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学生一直以来受到之前德育课程的影响,所以观念总有一些保守。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理解新课改教材,善于激“情”和引“情”,就可以更好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角色中,与教师产生良性互动。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可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德育教师的激“情”和引“情”可以使德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的波动

在激“情”和引“情”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情绪状态呈现感知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点的理解,他们的或质疑或困惑或思考都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情绪。所以教师在激“情”之后,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要及时引“情”:当感觉到学生的质疑情绪后,如何引领学生的质疑;当感觉到学生的憎恨情绪后,如何引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的能量,充分利用负面情绪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因子。在激“情”和引“情”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有学生直接站起来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哪怕表达不够清晰,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因为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与教师激“情”与引“情”的互动。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能更加清晰地判断之前对于学生情绪的感知是否正确,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师的激情与领情所反应出来的思想波动,从而直接对于学生的问题答疑释惑。所以激“情”是前提,引“情”是关键。

(三)德育教师的激“情”和引“情”有助于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德育课程的开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教师的激“情”和领“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把“我应该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的一种自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情”是一种爱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种“情”是一种感伤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种爱国之情。正是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才能够让人生死相许,让男儿不轻易流泪,让人奋起读书。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德育教师通过激“情”和引“情”,要让这种情触摸到学生内心深处对于世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评判,唤起学生心底对于是非对错的感知和认可,进而产生情绪的共鸣,这样的情才能够真正让学生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于心,并通过日常行为的外在呈现出来。

三、德育教师如何激“情”和引“情”

(一)德育教师的“情”真才能意切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素养。试想,如果一名德育教师的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政治素养,缺乏对于一种信仰的坚定性,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来激发和引领学生的“情”。比如谈到爱国主义,谈到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时,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有一种自己的情在内,这种情不是简单的对于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而是对于讲授内容饱含深情的理解和呈现。记得我校有位年长的德育教师在给学生讲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时,联想到自己生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讲的时候都哭了,这是这位老师的真实感受所引发出来的真情,对学生触动很大。所以德育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只有“情”真,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和引领学生的政治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情”真下的意切。

(二)德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把握情势

德育教师要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是德育课程并不是简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所以德育教师应该在坚定理论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把握情势。时代在变化,情势也在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势下,德育教师要有对于时代和情势把握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可以使德育教师在政治理论素养提升的同时,把理论与时代和情势变化相结合。这样的德育课程既有理论高度,也有鲜活的时代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感知到祖国前进步伐的方向,用鲜活的时代感去触摸和感知学生的情绪点,激发和引领学生用现实的“情”去理解、感悟德育的力量,进而化作行為的“情”不自禁。比如现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具体展现,当下最流行的世界杯赛事中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国家足球队的精彩展现,都可以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而德育教师要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与时俱进话题的解读,在不同的事件和案例中去体会和感悟不同的“情绪”。与时代为伍,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正是这个道理。

(三)德育教师要成为性“情”中人

想要激发和引领学生的“情”,首先德育教师要是一个性情中人。这里的“性情中人”指的是德育教师对于生活中的真善美要善于表达出来的肯定、赞赏和践行,更指对于生活中的假恶丑所敢于并善于表现出来的批评、谴责、制止,也就是说德育教师应该是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并善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于律己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感情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师能够成为激发和引领学生情绪的人。所以,德育教师的激情和领情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更体现在不同场合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以及言行举止的呈现:体现在教学楼教室里的灯你是否会记得关掉;体现在校园见到不是你任课班级的学生打架或者抽烟你会不会主动去制止;体现在食堂出现插队现象,有同学主动去制止你所呈现出来的赞赏态度;体现在你的同事有困难你是选择帮助还是逃避;体现在校外遇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你的态度和智慧;体现在国家有难之际,你是笑脸旁观还是心系祖国,积极行动;等等。这一切都是德育教师性情的体现,一个性情中人一定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而德育教师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也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够激“情”和引“情”于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谈德育教师的顺“势”而为[J].宿州教育学院院报,2014(03):003.

[2]林森.德育教师的“心”“情”“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43-44.

[3]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04):7-8.

[4]陈方梁.与学生共鸣——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112-114.

猜你喜欢

情绪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