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歌唱教学组织的有效策略
2018-12-21贾静
贾静
【摘要】幼儿园歌唱活动是幼儿最直接感受音乐的一种常见的艺术活动,也是人们喜爱的,表达情感、情绪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当前幼儿园歌唱活动出现组织过程不适宜、枯燥无味、负担过重或消极演唱等不健康的歌唱问题时,应遵循幼儿生理及学习的规律与特点,调整教师的教学组织有效策略,在激发歌唱兴趣,鼓励自然演唱,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及聚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帮助幼儿提升音乐素养和学习品质。
【关键词】健康歌唱;淡化伴奏;轻声入手;层级挑战;聚焦评价
唱歌是使用嗓音进行的一种音乐表现活动,可以说,大多数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从婴儿“呱呱”落地声,到纯净、自然、稚嫩、可爱的歌声,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来自身体里最美的“乐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会鼓励幼儿大声歌唱,如:你们唱的声音太小了,大声点!再如:老师来听一听,谁的歌声最响亮?……这些引导和暗示语,容易误导幼儿认为唱“响亮”就等同于“大声喊叫”,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歌唱方式,唱歌变成了“喊歌”,使得整个场面失控。同时,从幼儿的喉咙和呼吸系统两方面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幼儿的喉咙和成人不同,处在声道的高位置外,喉咙的组成部分黏膜比纤维组织更多,且声带还没有出现,即使是大班幼儿他们的声音韧带依然很脆弱,声音的稳定性较差。幼儿处于呼吸系统发育阶段,声道小且短,肺活量较成人小很多。因此,当幼儿用“大声喊叫”的方式演唱或唱成人音域、长度的歌曲时,对幼儿的发音和呼吸系统都是有损伤的。不但通过内部反馈造成幼儿不舒服的整体审美感觉,同时造成倾听者的不舒适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告诉我们,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大胆地、健康地歌唱是孩子们表达美的一种方式。
一、营造氛围,激发歌唱兴趣,带入探索情景
歌唱活动不能成为单纯、严格的技能训练活动,而应该致力于幼儿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学习态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音乐活动提供了引导性的建议,即培养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对歌唱发生热情,通过歌唱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互动,注重情感上的倾向培养。因此,歌唱活动要把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尝试用故事、儿歌、图片、录像、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好奇心,带着积极的探索欲望投入到歌唱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
二、足够倾听,获得歌曲准确信息,养成倾听习惯
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新歌倾听少于5遍是不够的,这将造成他们在理解和记忆歌词和旋律时产生困难,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新歌曲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幼儿对歌曲进行充分感知,让幼儿多倾听教师范唱,范唱的遍数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以及本班幼儿的音乐素养稍作调整。在范唱中提问要明确,每唱一遍都要让幼儿知道“听什么”“怎样听”“哪里不一样”“歌曲里的哪个字”……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淡化伴奏,提供清晰的歌曲伴奏,控制音量及情绪
歌唱活动中的“淡化伴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范唱时的“淡化伴奏”,特别是新歌开始教学和重难点乐句的单独范唱时,教师应该尽量以清唱为主,以突出旋律的伴奏,以免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和歌词。二是幼儿歌唱时的“淡化伴奏”,即幼儿在歌唱时,应控制伴奏音量,用单旋律伴奏或轻声伴奏控制幼儿演唱的音量,并鼓励幼儿仔细倾听伴奏音乐。因此,“淡化伴奏”可以理解为“单旋律伴奏”或“轻声伴奏”,用简练、清晰、适度的伴奏音量,正确引导幼儿健康歌唱,从而学习有控制、有感情地演唱。
四、轻声入手,展现准确、优美的范唱,激发幼儿模仿动力
首先,教师轻声范唱,树立幼儿轻声歌唱的榜样。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幼儿学习以及后续自我调整多是以教师为参考,因此教师的范唱应以轻声入手,做到准确、优美。“轻声”不等同于“小声”,它是指一种“声音不大气势大”的歌唱方式,是一种有情感的耳语式的感觉,是一种有控制的情感表达,是为幼儿的轻声歌唱做榜样。当下的审美并不都以“响亮”为美,尤其是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把“响亮”和“大声喊叫”视为一个意思。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歌唱方式,不仅对演唱者造成不适,误导幼儿审美倾向,同时也给倾听者带来不悦。因此,教师应该用“轻声入手”的方法范唱,支持幼儿非压抑的自由、自然的狀态下进行歌唱。其次,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如使用口面腔共鸣向前发音和耳语般的声音进行讲解、提问,向幼儿发出邀请;在体态与表情上应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亲切的;在范唱时注重轻声而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即便是一首令人兴奋的歌曲或进行曲,也不要用很大的力气去演唱,而是让幼儿感受到士气大于力气的状态[4]。最后,教师的“轻声入手”一定要注意自身对歌曲的演唱准确性和熟练度。教师努力做到不跑调、不走音、不唱错,字正腔圆,口型夸张,遵循歌曲的旋律、速度和风格。
五、变化多样,搭建层级挑战平台,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求
许卓娅老师认为,挑战永远都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激发幼儿唱歌活动内驱动力和增强兴趣的持久性,我们将在歌唱活动中设计层级挑战游戏,幼儿通过一级级的挑战,使他们体验到歌唱活动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幼儿和教师两者的自我效能感,即“我能行”,增强自信。在层级挑战游戏设计之前,教师要对歌曲进行任务分析,也就是以这首歌曲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分解达成这一目标活动内容和步骤。教师明确任务起点和终点,梳理内部逻辑关系,根据本班幼儿能力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的层级挑战平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每个幼儿进入“最近发展区”,因此,不同的班级进行挑战游戏的层级,可能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
通过不断增加新的任务,让幼儿在变化中练习演唱歌曲,在提高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幼儿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六、循序渐进,采用“够用”创编,降低难度体验成功感
歌唱活动中创编数量采用“够用”原则,无限制地鼓励幼儿进行创编多余动作或歌词,反而容易造成幼儿兴趣的减退、注意力的涣散和过度疲劳。一般来说,整个创编环节应控制在5—8分钟,独立创编的幼儿人数应控制为3—5人,对于较为复杂的歌曲,创编新歌词也只要1—2种就“够用”。如果在演唱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记忆、理解和表現歌曲,在歌唱过程中伴随的动作一定要简单,不能喧宾夺主,让幼儿觉得边歌唱边做动作成为一种负担,分散歌唱的注意力,减弱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七、互相协作,关注合作演唱,体会情感的正确表达
歌唱活动不仅仅是达到能够独立演唱,更多的是让幼儿体会集体演唱表演的歌曲,与同伴互相协作、配合所带来的愉悦。因此在进行合作性演唱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能听到他人的歌声,也就是不只听到自己的歌声。指导幼儿学会协调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声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干扰的关系。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说“我听到了某某小朋友的声音”“听一听哪个声部唱得最响亮”等。诸如此类的导语会导致幼儿都想通过大声喊叫来突出自己,使得整个场面失控,失去了合作演唱的混音效果。教师应该多让幼儿在自己演唱的同时也能倾听同伴的歌声,尝试不同声音的融合,多用夸张的表情、投入的体态、目光交流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同伴互相协作,感受合作演唱带来的美妙体验。另外,在合作性歌唱中还要注意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合作性演唱中学会分工和组织,注意人际与空间的协调。如将容易走音的幼儿安排在音准较好,如容易受干扰的幼儿旁边;对走音或跑调较为严重的幼儿可以安排在老师身边,避免对集体产生负面影响。再如,幼儿的座位安排也需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轮唱时可以安排一起唱的幼儿坐在一起;对唱时将呼应的双方安排面对面坐,便于幼儿互相观察和目光交流状态等。
八、聚焦评价,减少无效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功能
在幼儿歌唱活动中经常对幼儿的演唱进行评价,有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互相评价等,但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应该是聚焦的、科学的、具体的。如“你们唱得真好听呀!”当幼儿每次演唱结束后听到的评价都是“很棒”“很好听”“很喜欢”这类评价的话就显得评价不是很真诚,没有指向性,对后续的歌唱活动并无鼓励、推进和改善作用,这就是无效评价。因此,在歌唱活动中应该给予更多的聚焦评价。首先,聚焦评价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歌唱中进行及时观测,做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和指导幼儿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给出对应、有效的措施。其次,聚焦评价要重视幼儿的学习态度。教师、幼儿可以从大家的演唱态度和学习品质进行评价。如“在你们演唱时,老师发现你们的眼睛都看着图片,面带微笑,仔细倾听同伴的歌声,这样非常好!”再次,聚焦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可能会天马行空,甚至是想象力丰富脱离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就会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其在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感受和内心想法,与幼儿平等对话,允许幼儿发出各种声音并将活动拓展,引导幼儿对音乐中的声音进行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认识,积极地想象和创造,激发其歌唱活动的艺术表现。最后,聚焦评价要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结合幼儿的自我感受,不用“像不像”“好不好”这种含糊又主观的评价方式,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演唱速度、歌词内容、节奏快慢、声音大小、眼神表情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支持幼儿多正面鼓励,通过实际观察后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积极讨论、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自己或同伴表演得更加准确、精彩。
希望通过每次健康歌唱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帮助幼儿提升音乐素养、学习品质和个性社会性发展,激发每个幼儿自由歌唱的潜能和热情,鼓励他们敢唱、想唱、喜欢唱,用歌声表达心中的美好与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美]约翰.弗洛尔,杜悦艳 赵琇玮等译.儿童音乐生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许卓娅. 学期儿童音乐教育(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许卓娅,吴魏莹.学期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5]王飞.幼儿园音乐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 学期教育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