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级语文《谈礼貌》(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8-12-21丁海燕吴红明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训待人礼貌

丁海燕 吴红明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准“小校场”,注意“嫌”的书写;理解古训和俗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3.初步感知说理文的文章结构特点,学习“以事说理”的方法。

【设计理念】

《谈礼貌》一文,脉络清楚,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显而易见。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文章一读就懂,那么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一个个样品、一个个范例后,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样本,能自学同类型的文本,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所以,语文素养既注重基础特点,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唱歌吗?平时都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

生:我喜欢摇滚的,特带劲。

生:我喜欢抒情的,我有的时候心情不好,听听音乐心情就好多了。

生:我喜欢TFBOYS的歌……

生:……

2.教师推荐播放哈辉演唱的《礼》,动画演示“礼”的演变发展史。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由我国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女士演唱的歌曲,此曲旋律优美,词意深远,你能从歌词或画面中猜出歌名吗?(PPT:甲骨文“礼”——现代汉字“礼”)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从远古到现在,每个汉字在造字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造出来的。“礼”本义是击鼓奏乐,并用美酒美玉敬拜祖先和神灵,有着非常神圣、庄严的意义。看造字,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

【评析:上课前与学生聊喜欢的音乐,看似不经意,却在经意间谈到“礼”,并从“礼”的造字聊起,初步感知“礼”的重要性,不仅缓解了师生紧张的心理,还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

一、追“礼”溯源,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礼”有关的课文。(揭示并齐读课题《谈礼貌》)

师:“谈”字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特别的文体,属于说理性文章,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类似的课文?

生:《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師: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这种通过事例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叫例证法。

《谈礼貌》这篇课文,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评析:“温故而知新”。学生有这两篇说理文做底色,对说理文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教师只需为学生引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内在的语言密码。】

二、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一读课文: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说明的道理。

1.学生读文自学

2.交流

出示: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板书:人人讲礼貌,生活更美好;学生齐读观点)

3.师: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学习课文,感悟写法

1.理解古训,引出论点

出示理解: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师:为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先引用了一句古训。(出示)这句话出自《礼记》,古人遗传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师:像这样,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理解句子中的关键字,也是懂得句子含义的好方法。句中的“色”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色”字选项)

师:是不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主要看这个人待人的态度和语言,必须真诚谦逊。

师:再来读一条古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抓关键字“生”“成”理解句子含义)

师:它出自《荀子》。这句古训的意思是说——(课件呈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意思是说, )。(学生说)

师:今后在写文章时用到古训,如果别人不懂,你也可以用“意思是说”解释一下。可见,礼貌待人太重要了,让我们记住这两句古训。

【评析:适时地拓展俗语与古训,让学生理解识记,积累语言,为第二课时学习表达打好基础。】

2.二读课文: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

师:作者列举哪三个事例来例证自己的观点?(出示学习任务)

自由朗读2—4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读通句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个事例。

这三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在书上画出来。

生交流:问路、踩裙、理发

师小结:这三个事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让人熟悉又亲切,可信度高。

课件出示: 问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像这样民间流传下来的通俗易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俗语。(课件呈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见人不施礼,多走二百里。)(生齐读)

小结:作者运用古训、俗语,目的就是要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平时我们要善于积累,灵活运用。让我们记住优秀的俗语,并传承下去。

出示踩裙、理发揭示的道理。

师小结:这三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强调——?

生: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师:这三句话与全文相比较?你发现什么?

生:多了三个事例。

师:事实胜于雄辩,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说理文的奥妙——不能空谈抽象的真理,必须通过列举让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证明自己观点,即“例证法”。

3.比较阅读,感悟写法

师:浏览这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三个事例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方法上什么共同点?

生:三个故事不同,却都在强调礼貌待人重要性。

生:我发现,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方式相似,都是先讲一个故事,再说明一个道理。(教师相机板书:先叙事再说理)

生:这三个事例都抓住了人物的态度和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

【评析:破译密码的过程是艰辛的,儿童可能容易发现路边的鲜花,往往会忽视藏在荆棘中的宝藏,给儿童一个启发点,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这三个事例揭示的“理”,都是在强调“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但它们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又有哪些相同点?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环节认识到文章都是先叙述一个事例,再在结尾部分用一句话说明道理;每个事例都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态度来描写的。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侧重对话”的叙事,鲜明地将事件的镜头聚焦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一古训,暗示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切合“谈礼貌”的说理意图。这种“叙事+议论”的段落结构方式正是说理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地方。】

师:那这三个事例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事例的主人翁不同。有古人与今人,有普通人有伟人,有成年人有孩子。(师追问:那为什么作者不列举外国人的事例呢?生: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就强调: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列举外国人的例子,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纯属画蛇添足。)

生:揭示道理的方法不同。第一个例子引用俗语来说理——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就是说当我们有求于人的时候要讲礼貌,与所叙述故事相吻合。

生:第二个事例用一个比喻的形式来说理——“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这说明我们在有过于人时,更要讲礼貌。

生:第三个事例用“不但……而且……”关联词来说理——“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生:第一个事例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

【评析:在比较阅读中,同是举例说理,但写法不同,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体现了礼貌用语意义和作用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增强了文章中心的说服力。同时引导学生焦聚事例中的人物,古人与今人、成人与孩子、普通人与伟人的典型事例,感受作者选材的全面性和典型性。教说理文,不仅关注“说了什么理”,还应把重点放在“怎样说理”上,有意识地渗透学法、写法指导。】

4.思考:这三个事例能否颠倒?

师:这三个事例都是强调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比较一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或随意安排?

生:我觉得不可以调整。因为调整之后,文章的顺序就感觉凌乱。因为“问路”讲的是古代人的例子,而“踩裙”“理发”讲的是现代人的例子,我觉得应该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写。

生:第一个事例是“有求于人”当然要有礼,这是第一个境界,第二个事例“有过于人”时,需要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诚恳的态度,这是第二个境界;第三个事例“有过于己”,还能做到宽容文雅,为他人着想,表现了礼貌是人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镜子,这第三重境界太高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觉得说理也越来越深刻了,不能换。

师(惊喜):这三个事例遵循的是从古至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评析: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能发现三个故事如此排序的内在规律,深化了对说理文结构特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5.这三个道理可否调换?

【评析:设下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说理文“事理一致”的写作特点。】

6.师:我们先来学习“问路”,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

四、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xiào jiào)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谦 歉)”。

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认真书写汉字(提示:女字身纤细,横画要均等,两竖挺且直,撇捺要巧插)。

3.閱读中揣摩: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有礼人心暖”?哪些地方看出“无礼讨人嫌”?圈出相关字词和句子,读一读,演一演。

生:“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

师:岳飞怎么“有礼”?

生:离镫下马 上前施礼 请问老丈

生:演一演,感受“有礼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师:去掉一个人的事例好不好?

生:作者将正反两个人物进行对比,又将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起来,更具有说服力了。

生:如果去掉牛皋,都是正面的例子,少了点趣味

生:如果去掉岳飞,就不能对应俗语中“有礼人心暖”了……

4.假如真有时光隧道,能穿越到问路现场,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知礼、明礼,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行礼。

【评析:讲练结合,读中悟理。在练中讲,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在阅读部分进行字词教学,随课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关键词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初步感知“事理一致”,引导学生循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说理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探寻核心的教学价值。】

五、拓宽思路,迁移运用

1.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谈礼貌》(再读课题)。重点学习了“问路”这个事例,作者通过正反对比的方法,让我们明白“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强调“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后两个例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到那时,你一定会明白为什么这三个道理不能混乱,必须一一对应的道理。(板书:一一对应)

2.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说说句子的意思,再抄写。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想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和同伴说一说,下节课练笔。

(3)收集有关礼貌的成语、古训或名言警句,诵读并了解它的意思。

【总评】

说理文即议论文,它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说理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等特点,有极高的语言训练价值。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苏教版教材只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5篇说理文。虽然数量少,但它是一种新的文体,为初中学习议论文奠定基础。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自有道理在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智慧。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依文体而教,彰显文本的特质,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那么,说理文究竟该怎么教呢?本篇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合宜导入 ,把握文体的特征性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学习《谈礼貌》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对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感悟,就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丁老师先通过动画演示“礼”字的演变过程作为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对《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文观点、例证方法的回顾,揭示说理类课文文体的特征。倘若不遵照说理文的文体特征来教,则容易将这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故事课。

二、品味语言,感受表达的缜密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阅读教学必须在咀嚼、品味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严密准确是说理性文章的显著特点。它概念使用准确,语言恰当,不拖泥带水,状语、定语修饰恰当,关联词使用严密,判断、推理逻辑性强。《谈礼貌》一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语句——

1.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文中多处出现这样高度概括、直表主旨的语言,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礼貌,待人有礼貌应该怎么做。教学时,丁老师紧紧抓住这些掷地有声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感受,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魅力。

三、比较阅读,体会例证的逻辑性

如果说读懂中心观点是把握了文章的灵魂,那么,对于作者论证而借用的实例,则是文章的骨血。论证要有理有据,把握了理,也要对“据”进行剖析。

《谈礼貌》一文开门见山地摆出了作者想阐述的道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人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中心重点,这就是总论。接下来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牛皋、岳飞向老者问路;公共汽车上,小朋友踩到女青年的裙子,道歉,然后无事;因为总理的咳嗽,理发师朱师傅在总理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总理宽慰朱师傅,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说清道理:1.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2.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3.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然后在文章的结尾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一结论。

在教学過程中,丁老师让学生比较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相同之处:三个例子都是谈讲礼貌的重要性;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且议论都是围绕“礼貌”展开;在叙事时重点描写了人物与礼貌有关的语言和动作。不同之处:人物时代不同,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人物的身份不同,有古今名人(岳飞、牛皋和周恩来),也有普通百姓(小朋友、女青年、朱师傅);议论的方式不同,第一个事例后面的议论是运用了俗话“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事例后面的议论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第三个事例后的议论用了一个复句阐明了礼貌用语的作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这样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作者先叙事再说理的论证特点、正反论证方式、层层推进的论证逻辑,让学生对说理文的例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到了说理文事例论证的表达技能。

四、抓关键句,感悟说理的透彻性

朗读始终是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说理性文章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读出课文应有的情趣和理趣,从而感悟说理的透彻性?抓住关键词句,是我们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这篇课文同样有效。

为了让作者的观点能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教学中,丁老师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潜心会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读、演、比、删,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礼貌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的语言和态度上,至此,学生对礼貌的认识变得逐渐具体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去朗读表演,不知不觉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观点便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议论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特点,挖掘议论文的语文味,就等于给了他们一把打开议论文读写的钥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作者简介】

丁海燕,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省优秀辅导员”“市少先队(丁海燕)名师工作室”“市德育优秀工作者”“市首届‘星星火炬奖章”等荣誉;获省“蓝天杯”小语赛课一等奖。

吴红明,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古训待人礼貌
日子
日子
日子
好古训引领好家风
当诚实遇上礼貌
小猴买礼貌
我钓鱼岛遭多国骚扰愤而有发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