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探究

2018-12-21农湘平

教育界·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农湘平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获得民族地区贫困生就业信息,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并根据广西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就业帮扶指导的可行性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背景下广西高校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提供帮扶和援助模式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基础。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基金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帮扶及对策研究”,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7B126。

国内学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取得很多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效,但针对民族地区建档立卡大学生就业扶贫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民族地区贫困生特点的就业精准帮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帮扶措施的实施也更具针对性。结合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建档立卡就业帮扶存在的现实困难,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填补民族地区本土高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就业帮扶研究空白。

一、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学生思想行为分析

(一)受制于民族传统思想,思想敏感,对接受帮扶感情复杂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进大学,接受系统、正规的国民教育。但由于民族地区所处环境多闭塞,长期以来受到根深蒂固的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不足,对涉及贫困救助等问题具有较强敏感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观念。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关注不利于自身的负面消息,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缺乏,自信心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缺乏积极的认知,对建档立卡扶贫行为存在复杂的情绪。

(二)大学新生活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自信和自卑并存

民族地区大学生十分渴望在大学期间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己,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但边远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有限,造成大学生在信息量、知识面、兴趣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巨大落差面前产生挫败感,影响认知、思想、行为,容易导致集体生活不适应、交流障碍,进而导致情绪低落,更多的消极体验会随之增加,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影响生活和学习。

(三)综合发展受限,学习就业面临困难

民族地区贫困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加上语言交流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不同,导致进入大学生活自带生存危机感,而经济困难导致接受学习之外的培训和社交活动受到限制,影响自身发展。很多民族贫困大学生在交流沟通、组织协作、创新发展等方面能力较弱,且由于性格等原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有限。很多贫困大学生为了改变现状,忙于兼职,学业成绩不理想。

二、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一)弱者积弱的马太效应明显

国内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在一般高校毕业生都很难得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对偏远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而言,生源特殊、师资不足、教育投入无法切实保障的学校后备力量,直接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判断。

(二)就业恶性循环导致办学质量下降

民族地区贫困生就业难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而这一事实又导致民族地区招生吸引力下降,很多民族地区高校降分录取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使学校吸引资源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和其他学校相比,优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也成为问题,学校陷入生存发展的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源倾斜,生存很难为继。

三、精准就业帮扶存在的现实困难

针对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实施精准就业帮扶的前提是明确精准就业帮扶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是扶贫工作的关键。而建档立卡正是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的基础,为精准就业帮扶提供依据。

(一)内生性扶贫力量薄弱

对于民族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贫困只是物质缺乏的外在表现,能力匮乏才是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根源。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只注重提供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而没有致力于探索建档立卡学生内生动力和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无法突破传统物质帮扶,就业帮扶形式化、短视化。

(二)短期帮扶和长期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相对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根本的原因是贫困学生自我创收能力欠佳。就业帮扶多为提供短期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过渡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这种方式具有时效性强、效率高的优势,但对于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而言,“短、平、快”的就业帮扶无法长效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对缓解劳动力生存刚性需求尚未能满足。

(三)贫困代价遗传是就业帮扶着重解决的问题

从经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受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制约,长期的经济社会建设落后对教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人员素质,形成一定的历史惯性积累。就业帮扶应该提供可以实现学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帮扶路径,并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打破贫困代际遗传问题。

四、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精准就业扶贫忽视学生心理建设

当前就业帮扶政策的制定多是从帮扶主体的角度出发,没有过多关注帮扶客体的主观感受,职业培训跟不上,政策落实力度有限。不同学校地区的学生情况不同,但政策缺乏针对性,较少考虑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差别化对待民族地区贫困生。

(二)忽视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不足

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注意激发贫困毕业生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使学生走上终身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道路,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可以面对各种人生困难,具备适应并接受挑战的信心和能力。

(三)短期和长效机制缺乏配合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建立贫困户家庭学生的就业帮扶应该形成“时点性帮扶”“时段性帮扶”,发挥长效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建立长期有效的高质量就业帮扶政策。

五、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建档立卡学生实现精准就业的对策、路径和方法

(一)关注毕业生的迫切需求,提升精准就业帮扶效益

不同民族地区、不同专业学生对就业帮扶的需求不同,帮扶政策应该注重区域教育发展均衡。就业帮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学生发展的内生能力问题,关注贫困学生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从而走上脱贫致富、自主创收的发展道路。对建档立卡大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也应该同时做好贫困生家长的宣传工作,使家长从政策中受益,并认可精准就业扶贫的效果。

(二)就业帮扶和其他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相契合

当前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形成系列工程的合力,而就业扶贫是教育扶贫的一部分,应该和其他民族地区的扶贫工程相契合,搭建各项扶贫工作的内在关系。将产业扶贫和就业帮扶相对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农民大学生等,提升贫困农村大学生种养殖技能和发家致富的能力。就业帮扶和电商扶贫相结合,对学习电商专业的人才而言,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的优势,并通过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打造网店推广、产品包装、运输等一整套流程。此外,和异地移民搬迁、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扶贫工程寻找结合点,发挥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优势,实现运动式发展,通过就业帮扶确保脱贫后不再返贫,形成系统工程合力。

(三)关注职业教育就业扶贫,摆脱贫困代际遗传

广西民族地区经历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和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建设,职业教育获得跨越式发展,推动教育脱贫,同时为就业帮扶提供实践基础,形成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打破人与社会互动的恶性循环,实现从贫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职业教育可以包容更多的受众,以高水平的就业为中介引导贫困阶层向上流动,打破阶层固化,提供斩断贫困代际遗传的关键力量。

目前,广西已经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和扶贫的政策体系,并将学生就业纳入学校绩效考评,推进生均拨款、专项补助和绩效奖补为一体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带动就业,并以多元协同的就业帮扶机制,通过对口帮扶及集中学校优势,形成协作合力,建立学校帮扶、集团帮扶和跨區域棒帮扶的全方位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黄雄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57-60.

[2]王海生,张强.高校“互联网+就业帮扶”应用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4):57-60.

[3]曹皓.广西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4]欧金昌.我区多举措提升职教扶贫富民能力[J].广西教育,2015(36):17.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