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 教学体会
2018-12-21吕绮华
吕绮华
摘要:教师的教学应从教材向着学生转变,否则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去完成教师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应注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数学知识的价值;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
还清晰记得我在教学上一届学生 “简便计算”复习课布置课后作业的情景,学生们异口同声问道:“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不是要用简便计算?” 我听了马上反问学生“你们今天学了什么?你说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走出教室我就在思索着:为什么学生会这样问呢?
从学生的反问声中我突然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还没有从教材向着学生转变,还是停留在“带着学生学教材”,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思想层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去完成教师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注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价值所在,“简便计算”并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要。有了这一点的反思,在教学这届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认真的对此进行了探究。以下是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连接点的迁移规律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数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丰富的内涵载体,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解题技巧、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
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让学生通过复习25×4=100,并以此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接着出示25×36,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反应出把36分成4×9,先把25与4相乘再乘上9,直接口算得出900。即准确又简便。通过知识的新旧联系,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简便计算”的需要,积极地获取了知识。又例如教学 “乘法分配律”时,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是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的,可以告诉学生以前口算乘法时,就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如38×4,口算时将38分成30和8,把30和8分别乘4,再把两次的积相加。这样让学生自己联系到这一旧知识,了解到以往的学习中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会令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地促进新课学习。通过联系,把旧知识引申为新知识,帮助了学生将新旧知识统一起来,形成知识系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引发学习的需求。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来自于充满诱惑的问题情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实际的生活把学生引入參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差异后,教师要善于分析他们的思路,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引导前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举一个学生身边的例题:我们班有26名女生,24名男生,每人要发2本数学本,一共需要多少本?学生列出算式:26×2+24×2=100(本);(26+24)×2=100(本)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组算式结果相等。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当女生和男生的总人数正好可以凑成整数,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比较简便。这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后得出的,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通过分析比较正确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就是在强烈的求知动机下积极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这些,才是学生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了他们是在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上获取数学知识并逐步抽象出来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生活实例出发,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举行课间操活动,男生有24行,女生有26行,每行有14人,共有多少同学参加?看谁算得最快。
创设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又如在课堂中归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学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会联系加法运算律,根据已有经验写出相应的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xy=yx等,从而推导出用字母a、b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加强新旧知识的训练,又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并从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课堂上我引入了小明爸爸工作的实际生活事例,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口述)小明的爸爸是百佳超市肉菜部门的最佳售货员,让他告诉我们是怎样又快又准确的计算出顾客买肉菜要付的钱。今天王阿姨买了1.8千克的白菜,每千克白菜是2.5元。小明爸爸很快就告诉阿姨要付4.5元钱。同学们猜猜他是怎样又快又准的计算出来的吗?
让大家互相讨论,说出各种好的计算方法,然后汇集在一起得出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快速方法,而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也就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把1.8千克分成1千克和0.8千克,1千克是2.5元,0.8千克是2元,一共是4.5元。以后同学们在买菜的时候可以帮助妈妈算算价钱了。
结合实际,在应用中加深对“简便计算”的内在体验。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用结合,学生才会理所当然的学以致用。只有触动学生内心需要的东西,他们才能去主动探求、灵活应用。在上完有关简便计算这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这次当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想出了不同的简便做法,您帮我看看好吗?”,看着他,我回想起上次的情形,笑着高兴的回应着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