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和平教育路径探析

2018-12-21章维慧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探析大学生

章维慧

【摘要】和平教育是20世纪伴随世界和平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尽管和平教育理念已为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我国高校的和平教育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对和平教育的内涵、和平教育的实施路径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校开展和平教育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从事和平教育的教师队伍,开发课程体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真正地把和平教育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和平理念与和平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和平教育;路径;探析

【项目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SJB826。

和平教育是人们在反思充满战争血腥的20世纪并伴随着世界范围和平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旨在在教育过程中贯彻非暴力、宽容、合作和尊重生命等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和平知识,培养学生的和平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平理念。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的教育由于宣扬暴力,激发有偏见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局部战争、冲突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和平教育理念,和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注重建立在非暴力基础对人的共同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及技能;注重对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注重对跨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团结;注重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和平教育虽然并不否认差异导致的冲突,但要求采用非暴力的解决方案,并提倡将激烈的竞争转变为有共同目标的合作,这既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育在构建和平社会、化解矛盾冲突中担任何种角色,承担何种功能,如何借助教育推动学生永久和平观念的建构,是当今高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和平教育现状

尽管和平教育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平教育在实践层面也有所探索,但总体上而言,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是令人不满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平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尚未普及,即使有高校开展了和平教育,但制约和平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还相当复杂。

首先学校开展和平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和平教育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等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尚未真正搞清楚,必然导致和平教育在高校中的尴尬地位。和平,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是没有战争或者暴力。自二战以后,人们对这种和平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对此进行了一些修正。被称为“和平学之父”的加尔通于1969年提出了“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的概念,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分,指出和平所要触决的问题是间接的、无形的结构性暴力,因为贫穷、疾病或压制性体制和社会歧视而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和平是通过同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暴力——贫困、饥饿、环境破坏、压制人权等做斗争,通过根绝各种暴力而实现的。美国学者斯蒂兹认为和平教育就是“教授非暴力、冲突解决、经济平衡、政治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就是为了和平和社会正义的教育”。而瑞尔顿则认为“和平教育是关于获得和维持和平的需要和可能性的知识的传授,解释知识的技能训练,应用解决、获得可能性的反思和参与能力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全面和平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各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和平教育整体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年级,并渗透到所有学科。对于和平教育内涵的不同解读与界定,对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高校要想开展和平教育,首先应该弄清楚和平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才能将和平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教育活动开展。本文所指称的和平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和平的知识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平的内涵,认清实现和平的途径,有效地化解争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和平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和平理念。

其次是在当今我国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平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有关和平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许多基本问题亟待定论。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起步晚,直到2000年大学开始涉足和平学研究。2004年,以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导、参与编写和翻译了全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和平学教科书,并且翻译了近10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和平学著作,开启了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新征程。但至今为止,关于和平教育的許多问题尚未有定论,如和平教育的内涵、和平教育的实施路径等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和平教育依然是空白。

最后高校实施和平教育的策略尚不明晰。作为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如何开展和平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和平教育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层面的尝试,但从根本上看,和平教育在高校的实施策略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如和平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与现在高校课程相结合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和平教育能否化解基于集体记忆的民族、种族冲突;如何将现有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和平教育之中;如何发展适用于高校的和平策略;如何建构高校和平文化发展的道路等。

二、和平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和平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社会和平、公平正义和人类幸福,而和平理念要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通过教育的培养,社会和平的实现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促进和平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和平之路的艰巨性要求高校承担起和平教育之重任

和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战争与冲突却始终主导着人类发展的历史。20世纪可以说是充满着战争与冲突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局部的武装冲突与战争,可以说战争与冲突是20世纪的主题。进入21世纪,尽管大的世界战争并没有出现,但局部的武装冲突不断,社会上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和平之路并不平坦,人类距离永久和平的愿景还很遥远。尽管教育自身无法解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与冲突等问题,但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情感和价值观,加之学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又相对独立于外部的世界,为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因而学校教育是可以在建构和平社会的过程中有所作为的。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和平教育的主阵地首选之地也必然是高校。

2.大学生和平价值观的缺失要求高校迫切承担起和平教育之重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的传播在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互联网上散播的信息有70%左右涉及暴力,特别是一些电子游戏,基本上充斥着暴力,如果大学生参与其中,可能在心灵深处充斥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再加之互联网信息的不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着负面作用。从实践层面看,大学生现在价值观的缺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和平观上主要是在远离战争年代、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和平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和肤浅,一提和平,他们往往只能认识到战争、军事等范围,而对和平文化、和平内涵等缺少普遍的认知,这一现象也迫切要求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

3.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承担起和平教育之重任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日益增强。但众所周知,中国所面临的周边环境也相当复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然而另一层面上去看待国际关系,只要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存在,那么和平问题就是维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首要问题。而当今社会国与国冲突不断,既有显性的战争冲突,也有隐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给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的大学生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缺少和平价值观,在面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小冲突中,往往暴露出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简单地认识中际关系中的复杂问题,认为武力解决一切国际关系的问题而认识不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需要在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

三、大学生和平教育方法和路径探析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和平素养,建立一支符合高校和平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这样一段话:“对于教师而言,为社会打下和平的基础如同签署和平协议一样重要。他们传授知识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和平技能和行为,使得和平不仅仅是没有冲突,成为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把社会这一概念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是普遍和持久和平的关键。”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师在和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实现和平的主体。但当前,我国高校中缺少从事和平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开展,因而必须大力培养高校和平教育的教师队伍。

一是加大对教师和平教育理论知识和素养的培训力度,将和平教育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尽管当前我国和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还存在不足,但已有一些教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他们对教师开展职前、职中培训,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对教师进行和平教育的专题培训。如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对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等,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和平教育的一些基础理论、实施方式等,从而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和平素养。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平技能训练的力度。和平的实现,不仅需要和平教育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和平技能的传授与实践,因此,对教师进行和平教育培训,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更要重视教师的实践层面。通过培养与和平教育相关的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意识、教育技能,让教师能够将和平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之中,训练学生的和平技能。

2.开发和平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和平教育奠定基础

任何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最离不开的是教材,教材是学科教育最基本的载体。高校开展和平教育,首要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和教材,没有一定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和平教育也就无法开展,因此,在高校开展和平教育必须做好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纵观和平教育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平教育的教材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专门开设独立的和平教育课程,在此基础形成独立的和平教育相关的教材;二是将和平教育融合到相关的学科或课程之中;三是上述两者的结合。根据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可以组织相关高校联合开发和编写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和平教育的专门教材,借鉴国外和平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结合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开发独立的和平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注重将和平教育的内容融合到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以丰富我国高校和平教育的内涵。

3.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引导学生建立相互信任依赖的和谐人际关系

阿尔波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群体间接触”的假设,推动了不同群体间对话和接触活动的开展。从社会相互依赖理论来看,人际间乃至国家间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不同的依赖关系,实现和平首先需要在双主建立起信赖与合作的关系。这一理论对高校实施和平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今我国的高校中,各种学生社团很多,高校可以发挥这些学生社团的作用,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各种各样、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基于某些认识大胆地提出并分析相关的和平问题,引导学生对当前校园中的一些暴力行为(包括国内与国外的)进行有效的反思,思考自己的和平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和平意識;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社团这一群体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认同等,使社团成为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小环境”,从而形成学生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和平理念;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社团(组织)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服务,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合作把实现社团(组织)的目标与实现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合作意识、包容意识、信赖意识的认识,有效地达到提升学生和平理念、和平素养及和平技能的目的。

4.加强与国际间的大学合作与交流,培育和平精神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各民族在其相互关系中的命运和事迹是这些民族精神有限性的辩证发展现象。从这种辩证法产生出普遍精神,即世界精神,它既不受限制,同时又创造出自己。正是这种精神,在作为世界法庭的世界历史中,对这些有限精神行使着它的权利,它的高于一切的权利。”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高校开展和平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趋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全方位的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国际间的合作也日趋加强。因此,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和平教育,应该加强与各国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世界精神,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奠定基础。如可以通过互换教师加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互派学生进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各自的和平教育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各国大学间的教学交流,从而达到共培养学生和平精神的目标,为促进世界和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池田大作,杜维明.对话的文明:谈和平的希望哲学[M] .卞立强,张彩虹,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2.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 .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王正青.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7,179.

[4]阿·叶·别罗波洛多娃,赵小妹.和平教育的认知基础[J] .教育科学,2000(4).

[5]陈晓律.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和平学——兼评安德鲁·瑞格比的 《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 ( 2 ).

[6]熊莹.和平、暴力与正义:和平研究的核心概念[J] .学海,2004(3).

猜你喜欢

探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VR阅读探析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HTTPS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