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书法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状态

2018-12-21张先进

赢未来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

摘要: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硬笔及键盘等工具出现之后,其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书法学专业尽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学科建设却仍有不足,较为滞后,与现代教育要求并不符合。各个学校针对书法学科的内在建制有较大差异,部分学校学科建制不充实,甚至有明显的缺陷存在。本文对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适时性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设发展对策。

关键词:书法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

全球化态势下,书法学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广大国人的关注。书法学学科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担,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本科书法学学科中,不但能为书法硕士生、博士生提供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能将优秀的师资输送给中小学,进一步普及书法的范围。当前,高等书法教育体系较为完善,结构也趋于合理化,然而在学科建设方面却未取得较大突破。国家教育学科目录中缺乏地位,年度本科招生目录中也仅是将其设为特设专业,发展受到很大局限。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完善措施。

一、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适时性

书法学学科建设中,对于学科的认识十分关键。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的是一门科学的分支或是一定科学领域。学术指的是系统、专门的学问。如此一来,书法学科建设就是将该学科的分支及研究领域确定,建立有系统的学问。对于书法的研究,各类文献十分繁多,独立成篇、自成体系老少,有大量零篇散见者存在。而对书法进行专研的名家数量十分稀少,再加上前人在学科分类上,因意识局限性的影响,学科建设难以取得突破。当下,学术分科更加明晰,要想建立专门、系统的书法学科体系,就就必须将其当作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其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

我国学术史上,每门新学科的建立不但具有目的,也有条件存在。对于书法学学法建设条件而言,有着较为成熟的时机:其一,社会生活需求。书法艺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掀起一了场前所未有的热潮,研究、创作、展览等活动频频出现,书法学的研究对象趋于明确,如书法教育、创作、鉴赏、批评、收藏和文献及书法活动的评比、展览等方式;其二,专属于书法学的学科基地、专门人才较为完善[1]。近年来,书法教育、研究及出版机构相继而出,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教育体系形成,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的出现也为书法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其三,书法学学科发展趋势。当前,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均为通人之学转变为专家之学,学科分类更加明细,研究也更深入,书法研究要想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四,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1991年,由陈振濂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通过研究后,《书法学》得以问世。同时,书法学统摄下的史、论、教育、文献及批评等分支学科领域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学者出现,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五,专属于自身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当前,拥有陈振濂主持的《书法学》及其后来提出的各类构建模式,而丛文俊及刘正成等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故而,我们可以认为,当前正处于讨论书法学科建设问题的重要时期。

二、书法学学科的定位与建设

在改革开放之后,书法才被当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进行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带头开展了书法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当前,有大量学校在招收书法本科生,然而设有书法系的高校却十分稀少。最早将书法作为系级进行建设的院校是中国美术学院,该书法系于2001年成立,而在此过后逐渐增多了专设书法系的高校,如临沂大学、聊城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等。2011年,在有关学科的调整中,原属于二级学科的艺术学科目成为了一级学科,原属于美术学下三级学科的书法,原本仅是一个方向,直至后来才成为二级学科,然而却也是一门特设学科。开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中,书法专业的方向通常都包含在历史学、美术学或古典文献学内。从事于高校书法教育教学的教师在长期探讨、研究过程中,通过在报纸、期刊上的有力探索与积极推动以及不同形式的专题讨论、研讨会等,也仅是将书法的地位提升至本科招生中同等于艺术性等学科的二级学科临时地位。

当前,尽管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然而相对于音乐学、美术学及艺术设计学等学科而言,在数量上仍有一定差距存在[2]。现下,能够以院、系为标准独立设置书法的高校十分稀少,不符合书法展览、讨论的热闹场面,也不符合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书法品牌及现下艺术品拍卖、文化推广的活力与生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今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也使就业面临了巨大的考验。高校扩招之后,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数量。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会推动国家的发展,我国国民文化水平有所欠缺,故而必须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若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够迅速,国家的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及和谐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有学科专业都不能避免大学生就业这一个问题,书法学专业的学生同样如此,该专业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就业选择灵活性,不但能像美术学专业那样就业,还能像历史学、文学专业那样就业。教育的根本并非是就业,就业也并非是教育的本质。基于此,针对书法学学科建设发展,不应以就业作为目标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定位。

三、书法学学科建设困境

(一)专业设置方向不明确

当前,本科、碩士甚至于博士生书法教育仍属于隐学科,是寄生于其他学科之下的一个“方向”。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于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指出了艺术学属于国家一级学科,其下拥有书法、美术、艺术心理学等12个学科的设立,而美术及书法等学科属于二级学科。然而,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书法学科并不在内,故而书法专业属于一门无学位的隐学科。而因书法专业仍为隐学科的缘故,以致于学校在设置书法专业时有“因人而设”这一特殊现象存在。部分学校在设置书法专业时,其方向被归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部分将其方向归属于美术专业,还有部分学校将其方向归属于文献学、哲学、历史学及文艺学等专业,导致学科在建设方面缺乏规范性,专业设置方向不明确。此外,培养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等方面也有不规范的问题存在。

(二)学衔及职衔问题

针对高校教师的学衔来说,有助教至教师四个分类,将文学与美术学作为对比,不难发现其内的差异十分明显。如中文系文学学科教师有着较为严格的分类,如比较文学、古典文学、世界文学及现当代文学等[3]。当然,也有较为笼统的中文教授,而演员、画家及作家等评级也有相同的情形存在。书法家仅能依附于美术学作为某即美术师存在。尽管书法学属于二级学科的一种,然而其实质却并未有变化。国家尽管是以一级学科定位艺术学、以二级学科定位书法,但是当前从事于书法研究的高级人才,如平常所说的博导、硕导及教授等,拥有“书法教授”或“艺术教授”这一职称的人数到底有多少呢?他们虽然所从事的工作为书法,然而在评定职称时却仍在其它系列下,并未产生实质上的现状变化。

(三)学位、就业问题

当前,尽管有部分学校以系为标准独立设置书法学科,然而在对毕业生进行学位授予时仍未以书法专业学位为主。而毕业于这类独立设置书法系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图书馆、博物馆、书画廊及职业拍卖行等非教育类行业并未有较大需求,成为专业书法家的人数更加稀少。而中、小学等教育行业中基本未开设书法这门课程,以致于毕业于书法专业的学生面临了更大的就业困难。有部分就业生选择了在电脑、装潢设计中融入书法,突出该学科的实用性,步入一条新的就业道路。

(四)师资、教材建設不足

当前,书法专业师资队伍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毕业于书法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其二是出身于文、史、哲或艺术等半路转入书法行列的人才,有着较多的人数,故而教师书法艺术实践、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上有部分问题存在,这也是“因人设课”这一不合理现象的引发原因之一,也是本科书法教育、学科建设受到阻碍的重要原因。此外,尽管存在很多书法学学科教材,然而却缺乏精品。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教材在侧重点上也有一定差异存在,因此在建设书法学学科教材时需予以充分考虑。

四、当前书法学学科建设发展对策

(一)书法学学科外部建设

书法学科的外部建设内容主要指的是教学设备、艺术与人文环境及学生素质条件等教学条件。书法学学科的外部建设,能为书法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当前,针对书法学学科外部建设,应落实教学设备、图书资料配备及学生素质条件等。在教学书法的过程中,应加强多媒体教师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而图书资料的配备应与相关图书标准相符合;学生素质条件主要是指所招收的学生高考文化分数应有一定的限制,不应过低,以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受到影响,进而对中小学教育、硕士教育的人才提供造成严重影响。

(二)书法学学科内部建设

书法学学科内部建设内容主要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要想将书法学学科建设充分落实,首先就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只有在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之后,才能为本科书法教育提供足够的生源,否则一切设想都无法实现。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因书法专业仍受限于困境之中,书法教育仅能是某个母学科之下的子学科,也就是一个“专业方向”,其大部分基础课程必须与母学科相符合。而将书法专业放于母学科之下,也会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母学科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现下,具有代表性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书法教育方向,该设立使书法重文化氛围,对文化型、学术型的培养更为注重;其二则是在艺术系美术专业下设立书法教育方向,对艺术创作型的培养更为注重。此外,一旦确定了显学科之后,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可定位于:其一,书法创作类型;其二,书法教育类型,也就是非示范及示范两个方向。由于这两个方向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程时可侧重于文化课、临摹及创作技巧课的比例,非师范文化、创作可比例上可侧重于临摹、创作技巧课的分量,注重创新性教育;而师范类可多一点文化课教学,临摹、创作技巧课以传统教育为大方向。

其次,课程设置。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高等书法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必须予以重视,书法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因此也必须落实文化基础课。在设置课程时,必须以书法教育学科建设需求为根据进行,避免“因人设课”。因此,在对基础文化课程、临摹与创作课程进行确定时应有理性决策、大致规定;基础文化、临摹与创作课程还需合理的量化比例,以免某个内容被闲置。对此,可集中开设有书法课程的各个高校专业教学计划,对主要课程的设置量的比例共同进行探讨。

再次,教材建设。当前,书法学学科教材数量繁多,缺乏精品。对此,可借助评奖的方式选择并使用优秀教材,部分教材可邀请曾有编写过相关教材的人员进行探讨、改革,达成共识,再次编写与专业建设更符合、更优秀的教材。但是教材建设必须服从人才培养目标,若书法成为显学科,又分为师范与非师范两大类型,那么教材也应该配备两套适合这两种类型的学生使用。文化课的某些教材可以通用。

最后,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书法学学科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合理性,针对于此可定期开展高校书法教师教学交流会、学术研讨会或教师培训班等活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同时,也可设置专门的教学探讨、学术讨论等刊物,通过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书法教育的规静,使书法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师资队伍建设是个长期的工作,无论隐学科还是显学科都是需要的。

五、结语

当前,各个学校在成立书法学专业时内在建制都有一定缺陷,大部分相关课程仍需进一步完善,各类术语范畴也需再次明确,如创作是什么,其标准是什么等都有争议存在。然而,这也不会对书法学学科体系的建立造成影响。在书法热的推动下而建立的书法学专业,经过社会对书法的研究积累得到了有效发展,相对于内部动因而言,外部动因更大。目前建立书法学专业、开展书法教育的高校不断增多,书法学学科建设在内外动因的双重推动下,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只有在搭建好书法研究平台之后,才会凝聚更多学者,推动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进而推动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廷位.书法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研究[J].中国书法,2016(10):162-165.

[2]李放.书法学科的定位与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书法,2017(6):61-64.

[3]刘阳,纪铖,温佺.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学理论,2015(21):166-167.

作者简介:

张先进,男,河南虞城县人,1975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通过战略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加强学科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