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鉴赏必须准确把握创作背景
2018-12-21陈志远
陈志远
摘要:在文学鉴赏中,必须认识到作品创作背景的重要作用。只有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鉴赏过程获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文学作品鉴赏;把握;创作背景。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都是其所在时代和社会孕育的产儿,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其作品深刻的思想性来成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神圣代言人。《孟子.万章》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看来一篇文学作品的重要职能,还在于她全面反映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的创作目的高度一致。
一、创作背景的重要性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存在着仅重视作品及作者,而不同程度的忽视形成作品创作背景的现象。缺失创作背景的文学鉴赏活动,很难有尽如人意的鉴赏收获。
1.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是形成创作背景的源泉。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就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当时作者身陷安禄山乱军占领的长安。国都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庙堂倾覆。君臣仓皇失措,走投无路;百姓呼天叫地,痛不欲生。一场国破家亡的军阀割据,裹挟着冲天的血腥味震撼着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触景生情,以诗作叙事抒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凶残“丧乱”之后,山河依旧,但国破家亡;昔日富丽堂皇的皇城,而今人迹罕至,草木丛生,阴森荒凉,一派屠戮过后的凄惨景象,连花鸟都为之惊心垂泪!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家人音讯隔绝,要想得到一份“家书”,比得到万两黄金还难!悲怆的思亲之情,折磨得诗人白发欲尽、稀不胜簪。只有真正了解“安史之乱”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方能真正品味出《春望》中诗人杜甫肝肠寸断的家国情怀。
2.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作品深刻内涵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为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诚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夜不歸。
这首乐府就是反映汉代一场惨烈的战事过后,将士横尸疆场,无人掩埋,乌鸦争食——尸首乞求乌鸦为其哀号而尽丧葬之仪的凄绝情景。又向苍天发出质问:人皆丧命于战事,谁来种禾植黍?君王将吃什么?良臣为国之栋梁,早上出攻,殒命沙场而“暮夜不归”,大厦将傾,势在必然。汉末战乱纷争,民不聊生,国运衰绝的残酷现实,使作品内涵深刻丰富,彰显了严肃而又不失真挚的思想感情,主题因此自然升华到一个整聋发聩的高度。
二、措施
1.文学鉴赏要准确的把握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这类形成创作背景的主要因素。才能更好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著名词人,也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他满怀率军抗金的强烈愿望和英雄之气,也满腹军事才能,但在主和派占据统治地位的南宋,他的雄心壮志一筹莫展,只能借词一展英豪胸襟:梦中,词人犒兵点将,英气勃发的部署一场复兴国家的必胜之战,信心满怀,胜券在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征战场面的惊心动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尽显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和英雄气概——何其壮也!然而徒然一转,“可怜白发生!”一收笔,道出南宋王朝羁绊英才,报国无门,空老白头,一事无成的悲怆!梦中理想烈焰般炽热——现实犹如冰雪寒彻骨髓形成强烈的对比,愤郁无奈、英雄失路的思想情感喷涌而出。创作背景突兀展现了一个英雄与他所现实的对峙!
2.文学鉴赏中,要详细了解创作背景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作者生平、人生遭遇、性格特点,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艺术特点和作品精神。
中唐诗人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出身官宦,少有才名大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作官,积极参与王淑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贬永州司马。
中唐诗人韦应物(公元737年——公元792年),汉族,长安人。出身豪门,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礼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自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沈德潜曾评论说:“是不负心语。”
两人为同一时期中唐山水诗人,皆善表现幽独的情思,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情思方面,都抒发了诗人突兀孤傲于世之感,艺术地烘托渲染了一个寂静的诗境,使诗人的孤傲之情与幽寂的诗境完美融合。而仔细体会在许多相同之处上,又因诗人各自的生活际遇的差别,又可看出他们的不同,那就是:柳宗元的除了孤傲还有冷峻;而韦应物则无这种奇绝千古的冷峻。你看柳宗元诗的境界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似乎只有诗人自己还有一点生气,韦应物的诗境虽然孤寂却并不死寂,幽独而并不冷峻。
可见区别和认识并全面了解作者生平,人生际遇和历练,对于在文学鉴赏中见微知著,深刻认识作者内涵是多么重要。
总之,通过分析可知,对文学作品鉴赏这一审美活动而言,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和作品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从创作背景入手去鉴赏,才是合乎法度的审美活动,并能真正取得丰硕的鉴赏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岭.创作背景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z1):50-51.
[2]魏争亮.文学作品赏析应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J].青年时代,2015(10):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