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
2018-12-21赵向东
赵向东
摘要:“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及集体的力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将这种集体的力量运用到极致,让学生通过集体去寻求发展与进步。在班级中设立互助小组类型的学习模式,大家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助;合作;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最主要任务,但是在如今数学学科越来越难,学习压力也来愈大的情况下,单单依靠个人努力,很难有大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只有依靠集体或者团队的力量去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所以,在学习数学这们较难科目时,我们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去互助合作学习。只有让群体的力量最大化,才能使学生共同发展进步。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会一个人盲目学习,致使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较差。在教学中运用互助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互助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只会盲学,还懂得了参与其中,积极的去分析去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通过探索去解决的问题,远远要比老师传授的让学生更加记忆深刻。
二、设置有效的互助学习形式
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就是借助集体和大家的智慧,准确的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拥有很强大的自制力。由于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好动。所以,想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候就是需要教师创设精彩的教学活动。老师可以根据情况设定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带领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变的更有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如果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会让他们感觉很困难,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如果老师直接进行教课,可能会有一部分同学不好理解。所以我就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让他们进行分组互助学习。引导学习小组借助图像分析等方法学习。并让他们不断地进行合作、补充、提问、解答。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在进行深度讲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他们掌握了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还对“三角函数”这个内容掌握的更深刻了。
三、小组互助合作的实施
1.引导学生互助合作
互助合作学习虽然能够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有效的去学习,但是也需要掌握良好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要领,才能够使得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更加的有效。很多老师只注重解题答案和过程,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以导致学生在听的时候觉得会做了。但是当面对同一个题型的时候还是会出错。而在互助合作学习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老师的指导。作为中学的数学老师,需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无私的分享和补充给学生、给他们搭建一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去回顾以前的方法和要领、注意多做总结工作、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學习,能够很快的提升自我。
例如,我在教比较难的课程时,永远都会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根据互补,成绩高低、性格差异等方面给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讨论。讨论有结果的同学我会让他给大家讲出来。虽然学生的讲述并没有老师的专业,但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组里得到了互补,还可以使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2. 学生合作探究
互助合作学习的前提一定是人与人能够友好的交流沟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间的关系足够的融洽。老师应当在中间起到调节带领的作用,帮助大集体的融合。从而有效的使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进行探究。
例如,在《二次函数图形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喷泉的造型,引入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在组内讨论描点法是否可以运用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巡视,帮助学生解决沟通的问题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畅通无助的探究。其次,教师再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图像,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更深入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数学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头脑好、学习努力只是学好数学的很小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对方法,方法一旦正确,就会减少走很多弯路。互助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他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成绩还能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性格差异的人也可以进行互补。所以我希望互助合作式教学能够被更多老师运用到课堂,真正的给我们的课堂学习质量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凌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互助合作性学习研究[J].科普童话,2016(22):51.
[2]马正宝.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