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抱犊寨
2018-12-21一羽鸿
一羽鸿
沿伏牛山脉一路向西,行至熊耳山脉交汇处,位于洛阳栾川县三川镇境内,有一座神秘的千年古寨,藏身群山峻岭之中,独坐悬崖峭壁之上,风卷云舒间氤氲着独特的人间烟火气,这就是有着中原第一古寨美誉的抱犊寨。
一
作为山的存在,抱犊寨流传着美丽的神话传说。上古时三川街有一个牧童到此地放牛,见山形十分险峻,只好抱着牛犊爬山,不曾想那牛犊在山顶上误食灵芝仙草,顿时迎风见长,一会儿便长成一头大牛,腾空而去。牧童吃了牛犊吃剩下的灵芝仙草,也顿时身轻如燕,飞越“过风洞”飘飘忽忽成了仙。成仙后的小牛犊成了太上老君的坐骑,太上老君请玉帝把牧童封为“抱犊真人”。抱犊山即由此得名。
神话在云霞缭绕间一代一代传下去,于是有了端坐在天然深洞里的“抱犊真人”,后人在抱犊山上建抱犊宫,在望牛岭上建欲仙观,山下十方院建三清观,现抱犊寨尚存三清殿遗址,留有清代同治年间的石碑《重修抱犊宫碑记》,记载了第六次翻修三清殿的过程。石碑内容显示,抱犊寨所在地原为唐玄宗赐封的抱犊宫。
明万历十一年十月初二,卢氏知县黎道美自栾川剿除矿贼后登抱犊山,诗曰:“战罢登山数十重,缘崖攀木上孤峰。参差树隐前朝犊,幽咽泉流古涧松。无数灵涯传往迹,几回仙客寄行踪。”清人王景福也有一首《抱犊山诗》曰:“神牛杳何处,深路人摇铃。石磴龙蜒滑,柴窝虎迹腥。老杉鸣夜雨,残漏落晨星。借问遇仙事,遗碑旧有铭。”
作为寨的存在,抱犊寨弥漫着尘世的兵荒马乱。《辞海》中记载“寨”是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县,是当时地方性质自卫武装力量据山而建的形势险要的防御基地。宋代长期受到辽和西夏侵犯,因此坚持以山寨为据点抵御外敌策略。到元代末期,政治腐败,灾难频繁,民间骚乱不安,因此筑寨现象更为明显。据史书记载,元朝时期,就有人来抱犊寨躲避兵乱。到了明末清初,时局动乱,战火连连,栾川及周边各县的豪绅富户看中此地易守难攻,便携家带丁进驻山中,他们建寨门,筑寨墙,于要害处遍修明碉暗堡。
至清末民初,匪祸愈烈,民变日炽,军阀混战更殃及中原大地。栾川一带“拉杆子”、“绑票”、“刀客”盛极一时,抱犊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各县富户们聚集的“避风港”。有寨便有所需,于是,有了商人,有了集会,有了店铺,有了寨丁。天街两边,米肆,酒店,肉铺,布行,应有尽有。抱犊洞里,孩童书声琅琅。那时的风清凉拂过,拂过山上森森的树,拂过寨上猎猎的旗,拂过飘飞的酒幌,拂过檐前叮当作响的风铃。古寨,在时光之外数百年不变。
二
经友人指点,北寨门可居高俯瞰全寨,且上山路较近,于是从古寨北门驱车而上。车行在百丈悬崖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聆听着高山间飞鸟的婉转吟唱。我临窗而望,岚气擦眼,一只鹞鹰在飞,与我们展翅平行;巅崖幽壑,俱在足下,如梦如幻。
不一会儿来到抱犊寨山脚下,迎面是一条条五六十度坡度的石阶,沿山拾级而上,入得寨来,眼前地形之险令人啧啧称奇,但见四面悬崖万仞如斧削刀劈,陡峭异常。东西北断壕被开辟为入寨通道,称之为东寨门、北寨门和西寨门,而南门则是壁立千仞。环顾三面主峰奇石突兀、苍翠欲滴,山顶上依稀布满了碉楼哨塔,更使天然屏障固若金汤。东面一道寨墙横贯南北、连接山势,宛若长城般傲然挺拔,寨墙外便是万丈深渊,延伸而出的南北山峰侧处,碉楼林立、地堡丛生,抱犊寨的易守难攻绝非浪得虚名。
沿着“三宅一街”(即谢润玉、李长峪、雷文斋三家宅院和抱犊寨天街)一路走下去,清凉的山风吹过耳边传来的那些古寨往事。我惊喜地发现,眼前的抱犊寨也同乌镇、丽江古城一般,在各种钢筋水泥现代化气息的围剿中,依然保持着旧时代的原始痕迹。漫步在狭窄古朴的青石小道,仿佛历史与现实重叠在了一起,那些先人消失的影像在这片古寨街道里汇聚穿梭。鳞次栉比的老街楼房,碎瓷残片贴成的围墙,错落有致的青瓦屋檐,无不处处寻见历史的遗迹,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古色古香,洋溢着浓浓的明清传统文化。而斑驳的墙面则正向世人述说着它所经历的百年沧桑。
抱犊天街整个街道依山而建,呈半环形,街头有接仙阁,相传玉帝在此接抱犊真人飞天升仙。据说明清以后,上寨人数增多,形成集市贸易,街道初具规模。尤其民国年间,五花八门商号、天南地北杂货充斥市场。现在的山寨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盆碗器具、食品生鲜、客栈镖局一应俱全。比如纺织院、土陶坊、铁匠铺、刺绣院等以真实的操作将豫西传统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蒸豆角、麦糁馍、枣花馍、烧饼、糊涂面条、手擀面等农家美食将乡土文化烹饪得有滋有味,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做豆腐等传统劳作将中原农耕文化演绎得栩栩如生。走在大街之上,看着如今的人来人往,便可遥想当年的繁华景象。
天街往下走,是当年的演武场,有刀山、火海、擂台、戏台,几尊大炮威武地架在山口。瞭望塔、过风崖碉堡、练兵场、射击场一一见证着古山寨神秘的体育文化和军事文化,见证着百年来金戈铁马激烈碰撞中的沧桑历史进程。
穿过绿林道,来到一高大的山洞前,此洞称为绿林洞,也是山寨最早的聚义厅。因洞形似牛鼻,有风自左右灌入,又名过风洞。遗碑记载:山巅有洞曰过风,中列真人像,抱黄犊南面座,山之所以得名也。洞内大厅高大宽畅,后厅有清泉流出,聚而成潭,据传天旱之时,搅动此潭,必降甘霖。人有眼疾,临潭一洗,不日便愈。旧时多有祈雨、医病之人到此。从地质上看,此洞为早期人工开凿而成,相传为李自成义军在此开的矿洞。这部分义军将士得知李自成兵败后在此占山为王再举义旗,最早称绿林洞,后改为抱犊宫,供奉抱犊真人像。据清代碑文记载,此前便有文人学士留恋过风洞,清静幽雅,遂效仿鬼谷子隐山授徒,兴办学业。1945年前后,本地举子李长裕登科未官,闲暇无事,便在此处办私塾,一时学子攘攘。
大山危耸,崎岖连绵。眼前,浓浓的绿意晕染了我的心房,思绪的绿波在心中荡漾;远方,崎岖的山峦上似有云雾在弥漫,静静观之,令人情不自禁感叹大自然变幻万千。尽管每一处都会有一段细水长流的光阴和世事沧桑的故事,但仍然让人们透过那斑驳的石砖流痕,感受当年古寨中的变迁,仿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历经风雨的冲刷磨砺,依然泛着青青的光芒。这些不同的建筑,就像古寨坚实的骨架,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
三
望着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的古寨,那石墙,那木草房,那青砖灰瓦,无不透射着久远时代的特有气味。突然,远处似传来密集的枪炮声,一阵阵烟雾升腾起来。原来,这是抱犊寨景区推出的特别节目,为游客再现当年解放军《三打抱犊寨》之东门激战的战役场景。“三打抱犊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我军艰苦剿匪的一个缩影和典型战例,以其惨烈的战役而名垂史书。
今日的抱犊寨,硝烟虽散去,险关依旧在。石砌的寨墙,沧桑的老树,旧时的弹痕依旧讲述着战斗的惨烈。山脚下的火神庙已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分别建有解放抱犊寨纪念碑、攻寨指挥部、战地医院、誓师台、民俗文化馆等景点。指挥部里,當年解放军使用过的枪械保存完好、作战文稿依稀可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攻寨部队誓死克寨的逼真场面,成为后人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理想之所。
一寸山河一寸血,烈士鲜血肥沃野。转眼抱犊寨解放已经70多年了,当年那种催人奋进、永不言弃的精神,仍如晨钟暮鼓,穿透时空,悠然回响,历久弥新。
青山埋忠骨,抱犊祭英魂,抱犊寨已不仅仅是一个古色古香、风景秀丽、文化深厚的旅游景区,它更像是一个历史标签,一串文化符号,镌刻着历史的峥嵘,心系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