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病机探讨
2018-12-21覃崇宁
覃崇宁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病机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受试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西医治疗、给予试验组受试对象中医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并评价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试验组不良反应中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佳,较西医治疗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中医治疗;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045-01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性的一组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例类型之一[1]。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为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影响疾病的预后情况、在这个方面、中医较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2]。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探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及病机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受试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1.62±3.52)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98±4.05)岁、两组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西医治疗、给予试验组受试对象中医治疗。激素疗法为本研究的西医治疗、包括强的松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中医治疗针对患者的患病类型、采用个性化治疗。给予中药治疗,以补脾益肾,利水消淤,清湿热为法,基本方:人参、黄芪、猪苓、山药、山茱萸、半夏、橘红、桃仁、红花、炙甘草、大枣等。水肿患者:车前子、猪苓、泽泻;蛋白尿患者:乌鞘蛇、龟板、蝉蜕、苏叶、川芎、地龙;湿热患者:土茯苓、蛇舌草以清热利湿治疗;淤血患者:益母草、当归、丹参、赤芍进行活血化瘀。
1.3 观察指标
选取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晕、恶心呕吐、感染。临床治疗有效率采用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指标评价。显效为蛋白尿持续阴性,尿蛋白量<0.2g/d,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有效为蛋白尿阴性比例80%,血清白蛋白有所恢复;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临床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的计数资料在两组的差异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反应中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中并无蛋白尿一词,蛋白尿属精微物质。中医认为,肾藏精,蛋白尿则为肾精下泄,随着蛋白尿日久加重造成肾精亏虚。肾精作为生命体源动力,为人体赖以生存,生活运动的基础,“精者封藏之本”[3]。中医认为,蛋白尿为膜性肾病所致肾精不足,因此失其封藏的结果;膜性肾病患者具有舌质红的临床表现,若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舌质红则加重,或由淡转红[4]。多数膜性肾病患者具有腰酸肢软,五心烦热,口干喜饮的表现,此为肾精不足的外在表现。白蛋白作为重要的精微物质被人体所需。膜性肾病患者大量蛋白尿则会导致白蛋白量降低,从而导致神疲乏力,纳差,腹胀等脾虚临床表现。脾气虚弱致肾精下泄;另一方面,肾精下泄引起精微物质流失,加重脾氣亏虚,不能升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病程长而不愈。肾精亏虚,脾气虚弱共同构成膜性肾病的虚证病机。因此,膜性肾病在病机上存在着本虚标实二大方面。其中,本虚以脾肾气虚为其主要内容,而标实以湿热内蕴和瘀水互结为其重要方面。
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佳。这是由于膜性肾病基底膜增厚之病理变化可归于中医微观辨证之“瘀血”证;而补体活化、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则属微观辨证之湿热之候。故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为辨治本病之重要方法。另一方面,膜性肾病属沉疴痼疾,非一般活血之品所能及。乌鞘蛇可祛风活络,从而减少蛋白尿。龟板则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之功效,蝉蜕则对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从而缓解或消除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同时激素类药物易生热伤阴,湿热的形成与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关。对淤血患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本研究应用的抗凝治疗及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后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治疗较西医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目前广泛采用的激素治疗易加剧膜性肾病的湿热证,在治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对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及病机认识已取得相当进展。中医治疗大量蛋白尿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膜性肾病自发生至发展,虚实病机始终贯穿于其发生过程。中医治疗膜性肾病在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面较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疗效佳,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聂莉芳. 膜性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6, 17(2):95-97.
[2] 唐元瑜, 纪立金. 《内经》脾藏象理论及其构建思维方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12):903-905.
[3] 俞欣, 蔡运重, 高祥福.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相关性研究[J]. 浙江中医杂志, 2017, 52(2):85-87.
[4] 王晓红, 马红珍. “久病入络”理论与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J]. 黑龙江中医药, 2016, 4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