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视角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12-21王振亚
王振亚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后,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后,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国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国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1]。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及结合当下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目前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2003—2015年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的佳绩,由有8 614亿斤增加到了12 429亿斤;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 226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4 222元。与此同时,粮食进口的数量也在年年增加,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12 477万吨,同比增加了24.2%。我国粮食产量为12 428.7亿斤,进口量占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20.1%,稻米、高粱、菜籽油、大豆进口量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中国粮食的“三高”问题[2]。与此相对应的是,2015年粮食出口量为164万吨,同比降低了22.6%,进口量为出口量的70倍。其中大豆的进口量最高,高达8 169万吨,同比增加了14.4%。说明在粮食增产的同时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却日益突出,虽然供需关系发生新改变,我国部分农产品品种供大于需,但有的却供应不足。例如,大豆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但需求量却不断增加;玉米的供给量急剧增长,但需求量却比较少。出现了“增产的不是人们所需的,减产的反而是人们所需满足的”怪现象。
二是,由于我国近些年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持续攀升的原因,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国内价格大部分都高于国际水平,且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差大,普遍高于国际水平。2015年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其中玉米、稻谷和大米、大豆的平均出口价格分别比平均进口价格高了91.06%、110.59%和125.88%,在竞争上完全不具有优势。竞争压力大、竞争能力弱,留不住国内的购买力,致使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
三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众化农产品不缺,但高效优质、生态绿色的农产品短缺[3]。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农业污染问题严重,以至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在当下各类资源生态环境日趋紧张的时候,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上述问题要求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就是要解决农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中美贸易战中农业的作用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4]。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便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外安全环境日益趋于紧张的时期。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贸易保护者希望发动贸易战,借此来振兴其国内经济,同时打击和压制其贸易竞争对手。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17年双方贸易额达5 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顺差达2 758亿美元,同比增加10%。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无疑首当其冲,成为了美国进行经济制裁的受害者。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1—9月份,特朗普政府先后宣布了一系列对华贸易制裁措施,中国为了维护国际贸易公平和降低国内经济损失,被迫做出了相关的反制措施。美国制裁中国的主要对象是代表世界经济未来的高端制造业、机器人、新能源和信息产业等,其打击“中国制造2025”规划,抑制中国崛起的目的昭然若揭。反观中国制裁美国的对象,主要是以大豆、棉花、水果和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
图1 中美贸易制裁主要目录
之所以如此,是由中美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造成的,美国虽然对中国整体上是贸易逆差,但在农产品上却是顺差。
虽然近十年美国的第一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65%,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仅为1.53%,但由于美国农业已经高度现代化,并有广袤的土地、高效的机械,这使得美国的粮食产量极高、成本极低,但是其国内需求并没那么大,于是出口便成为了顺其自然的选择[5]。2016年,美国粮食出口创汇1 490亿美元,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10%。而中国对世界来说,是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且每年的消费额还在快速增长;对美国来说,是其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占美国农产品出口的15%。其中,中国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中约有62%销往中国。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接近40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就值约140亿美元,占其对华农产品出口额的58%[6]。这次中国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加征关税,毫无疑问是使出了“撒手锏”,并将对美国农业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更要命的是,对特朗普而言,中部农业州是他核心的支持者,是共和党的票仓。中国选准这些州的出口的农产品来精准反制,相信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会深刻感受到来自美国国内的压力。因此,可以说农业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图2 2017年美国对华出口主要货物贸易额(亿美元)
三、中美贸易战中暴露出的中国农业问题
在中美贸易战中,一方面,我国应对有策、松张有度,采取被动有效手段来应对美国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进口农产品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我国大豆需求高度依赖进口,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86%,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超过30%。在对美输华大豆进行制裁后,4月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将实施大豆补贴,且大豆补贴标准要高于玉米,鼓励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并扩大国际大豆市场范围,稳步提升巴西和阿根的大豆输华量。另外,2017年美国高粱进口量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3.7%,占总消费量的53.5%。美国高粱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进口来源,高粱在饲料中是玉米的主要替代品,2014—2016年,相对于国内的玉米,进口高粱因其低廉的价格和无进口配额限制的优势大受青睐。因此,商务部2018年4月17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而紧接着5月18日,商务部公告终止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的公告等,便可知在对美输华农产品进行制裁的同时,对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也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其他,如一些高端新鲜水果、干果及制品、牛肉等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新兴消费者的新需求。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农民在种植之前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造成了有的农产品供过于求,而有的需求不足,造成我国农产品供需出现偏差,以至国内农作物种植品种、果蔬种植以及肉畜禽饲养无法满足新兴消费的需求。一方面,我国对外需要大量进口一些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粮食、新鲜果蔬和干果以及高品质牛羊肉等;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农产品出现“价贱伤农”的怪相等,例如2015年由于玉米种植面积过大,远远超出市场需求造成玉米价格大跌,以及2018年广东菠萝价格大跌和广西荔枝价格大跌等,造成种植户损失惨重的现象。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成本高
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美国早在粮食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烟草等品种上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然而,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作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2%,机耕率为80.43%,但机播率和机收率都较低,分别为52.08%和53.40%,远没有达到美国的全机械化水平。另外,我国的农产品成本太高。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2001—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别为256.71%、230.27%、261.57%、172.46%、336.07%,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明显缺乏与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警醒与启示
通过中美贸易战我们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需要排除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开放道路,不断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题,通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经济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并且结合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不断总结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要始终坚持主粮自给自足的主线,不能过分依赖进口,以免在爆发更大的经济危机时受制于人。其次,要建立高效、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农业供给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有效匹配;要时时调整农业结构,丰富农产品的种类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满足新型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最后,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扩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规模,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智慧化,并降低农业土地和人工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