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2018-12-20崔莉芬崔莉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社会新时代

崔莉芬 崔莉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7-389-02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发现的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存在的矛盾。只有认清社会的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关头,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认识。厘清这一判断的根据、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全面解读十九大报告精神,并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 主要矛盾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讲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的关注。

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

(一)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轉变。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毛泽东在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我国除了对外还有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外,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矛盾。”

通过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最紧要的工作是尽快恢复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尽快解决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残余的问题,将精力尽可能多的放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首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化水平极低,生产力水平低,我国正致力于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正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依然不高,人口多,底子薄,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

二、十九大提出的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连年攀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在十九大报告中就过去的五年做了系统陈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增长到八十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一)从社会需求看

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广泛,将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由量转到质的追求,例如买东西不再问有没有,而是看质量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用,健不健康;工作之余不是更多的回家休息,而是追求自己有没有更多的亲近大自然,精神生活是不是愉悦,因此出现了更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等。在这样的生活中,社会矛盾已然发生变化,如果还单纯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多方面的需求。

(二)从社会生产看

“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于世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就会给人们带来质疑,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三)从发展目标看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0二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整整提前了十五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就会使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缺乏底气,不具有强有力的信心。

三、新时代社会矛盾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了解人民的需求。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中,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党看到了人民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提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国家发展还是不平衡的:东部发展好于西部发展,南部发展快于中西部发展。单纯就每一区域来讲,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辽宁省,辽东地区好于辽西北地区,辽南地区快于辽西北地区。发展不充分,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实际。我们的党能够实事求是揭示国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一切从国家发展实际出发,从人民需求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总体布局,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计划。

(二)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在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大力提升,综合国力提升,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活环境、精神需求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软”、“硬”两方面的需求变化,相之对应的是我们党对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变化,这种认识的变化是科学的,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理论界定。

(三)实事求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受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方面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从生活质量方面来看,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势必影响到人生活质量的不平衡,如教育公平性、收入水平,养老保障和居民日常生活品质,对幸福的追求,对安全的追求,获得感等。这说明,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既要从全局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判断,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中国社会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社会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