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路径研究

2018-12-20刘巧玫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刘巧玫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7-387-02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可以乘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东风,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互联网+”给高校传统的课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本文以仰恩大学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高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特征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但目前对“互联网+”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从技术形态看“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从要素关系看,“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是对互联网技术要素中智能要素和工艺要素的重新认识与界定。从思维模式看,“互联网+”思维具有战略性和系统性特点,是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可以概况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九大思维。综上,“互联网+教育”指的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学习变得随机和个性化

“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微课、慕课等网络上大量的在线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机和个性化。当然,这样带来的影响是两面的,一方面使学习更加便捷,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对传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学生不能够专注课堂学习。还有,“互联网+教育”时代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宽度和深度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很可能已经在网络上对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必然会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和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来询问教师,教师必须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才能够进行解答。

(二)知识结构超链接

以书本为知识载体的时代,知识结构是线性的、静态的、层级式的,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结构特点是超链接、网状的、动态的、非层级的,可以任意组织。举个例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探索工作世界这个章节,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网络链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甚至某个公司具体的情况,仅仅靠教师搜索到的信息和课堂上讲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不可能和每个学生的需求匹配。

(三)重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要求教师要在生活实践中教,学生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需要培养能够在“学与做”的能力之间转换自如的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创业”的目标指向

高校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工作服务。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改革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走创新创业的路线,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养,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以仰恩大学为例

(一)将“互联网+”引入课堂

仰恩大学中文系进行了把互联网引入课堂的尝试,例如: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充分利用了当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媒体,班级建立微信群,教师每日给学生推送数篇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文章,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群里各抒己见,同时把自己觉得好的相关文章推送到群里。另外,学生在微博上完成作业,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形成良好的互动,除了科任老师,其他老师、同学、陌生网友都可以在微博上点评他们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一个宣传和推广。

思政部进行了“雨课堂”的尝试,通过上课扫码签到、弹幕答疑、实时答题等方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手机转换成学生的学习工具,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

仰恩大学新闻系长期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与泉州领秀天地、“金马影视”等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队定期把学生送到公司进行观摩和实践,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可与公司签约,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等,这些都是关于校企合作的初步探索。

仰恩大学每年在暑假期间都举办大规模的暑期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大一年级的学生都要参加,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类型,专业实践要求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研究课题、教学项目、实践基地等,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在专业教师的带队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专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业实践调研报告:社会实践主要是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等地点,开展红色教育、走访调研、帮扶援助等活动。旨在通过这个暑期实踐活动的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类比赛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积极在推进创新创业类的比赛,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是一个良好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但是在推动这各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例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内涵不理解、学生的项目质量不高等,为此,课程教学可以与创新创业类比赛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实验班,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邀请了“业界导师”到学校上课,这些“业界导师”来自知名的公司或品牌设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通过真实的案例带给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不一样的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参赛质量,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路径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互联网+”思维里的“用户思维”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的理念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要找到学生的真正需要的,真正想要学习的是什么,要抓住学生的痛点。网络时代,知识和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需要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当前,最契合“互联网+”思维的学习理论是构建主义理论,它强调学生的學习是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提倡情景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当然,在教学形式上,构建主义同样可以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并不等于灌输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大大减少学生自己知识构建的时间。

(二)及时更新教学工具和课程内容

“互联网+”思维里的“迭代思维”告诉我们很多产品是在一个不停代替、重复反馈过程中,教学工具也从简单的粉笔、黑板、白板等到电脑设备、投影仪再到平板电脑、手机等的一个演进的过程,科学技术在进步,高校在教学工具上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可以将互联网引入课堂,课堂上无法完全禁止使用手机,不如利用学生每人都有的智能手机,让学生活跃在网络上。此外,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应用型专业课程。例如: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他们所学的制图、视频等软件如果在市场上已经不受欢迎或者濒临淘汰,那么他们学的用处就不大,毕业以后也用不上。所以,课程内容不能滞后,需要紧密结合市场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变化的及时进行调整。

(三)整合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

“互联网+”思维里“大数据思维”和“跨界思维”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整合多方教学资源,校内外环境、当地产业、网络、学生本身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取我们需要的相关数据,高校可以进行一些科学合理的整合,充分的挖掘这些数据的利用价值,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课程资源。

“知行合一”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这一环节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校企合作是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推进学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更好的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好的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