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的关系
2018-12-20詹子勤
詹子勤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实际当中, 电子信息技术的便利被越来越多人称赞。本文先对高中物理核电子信息进行概述,最后阐述高中物理核电子信息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子信息;关系
随着社会地不断变迁,电子信息逐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都认为电子信息是其科研领域的重中之重。诚然,各国在教育方面也煞费苦心,其中高中物理是将初等物理与高等物理相衔接的重要阶段,高中物理给学生们打开了电子信息的大门——电磁学。电子信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的重点,都对我们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电子信息和高中物理的关系进行浅析。
一、高中物理和电子信息概述
1.高中物理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物理是一个充满着魅力的科目。我们可以将物理书中所学的内容转到生活实际当中去,涵盖的学科很广,如电光声力。内容与现在的高精尖技术有着关联,如电子信息,航天工程。这可以让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我们的物理兴趣,为我们未来的专业做一个铺垫。所以,高中物理可以决定一部分同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2.电子信息
在这个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它以计算机为依托,来实现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其相对与传统的方式来说,有储存量大,损耗少等优点。中国的这项技术开始于20世纪中,伴随着国际化,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获得了质的飞跃,不乏涌出了华为这样的国产巨头。电子信息技术还运用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共享单车的火热,双十一购物的狂欢,扫码支付的流行等等。这项技术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在高中学习电子信息有关的电磁学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是有所帮助的。
二、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的关系
1.电子信息能给艰难的物理学习带来一丝曙光
在面对高难度、高强度的物理学习,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疲惫,导致其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而电子信息这一部分,恰好地补充了学生那一片空白的未知领域,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和求知欲,上课的气氛开始活跃,气氛好也带动了老师,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且电子信息不像力学光学那样抽象,而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这一代是属于电子信息的一代,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对电子的喜爱,更会产生追根求源的想法,好奇心在学生心中不断膨胀,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对电子信息的这一部分的喜爱,部分學生会继续投入到电子信息工程的怀抱,为电子信息事业献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的未来目标变得清晰可见。
2.高中物理为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之所以高中物理的涉及内容很广泛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某一个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在每个专业领域给我们一个粗略地学习的机会,为将来的高精尖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并激发某些学生的兴趣。而高中物理的电磁学能在这些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会更加游刃有余,有关电磁波的学习让学生们对身边的手机的工作原理有了跟进一步的认识,解调,电磁振荡,自感等电子信息名词进入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了新鲜感,揭开了电子信息的神秘面纱,电子信息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为我们学生在大学与电子信息有关的专业深造打下了基础。
3.相关电子信息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概念,一个是实践。而高中的有关电子信息的实验在高中实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我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又会更上一层楼。电子信息技术是许多科研产品的重要理论支撑。要做出一件及格的电子产品,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比如,电信号的传输和电路的连接与串通。我们的实验就可以关于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的串并联,或制造一个简单的广播,通过这些实验,能锻炼我们的协助和实践能力,能让我们从实践中检验出电磁学的魅力,让我们对电磁学的这一知识部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物理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浓厚了。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电子信息这一部分在高中的课本中占据了不少的比例,老师是无法在物理教学中避开它,所以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以紧密结合的姿态向前发展,其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并且为祖国未来的电子信息事业培养了一批批潜在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的物理为电子信息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础知识来源,而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影响着高中课本有关电磁学的内容,这二者互相促进。就连最杰出的电子信息技术科研人员也是从最基础的电磁学部分开始一步步成功的,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子信息的作用,并树立学好物理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云翔 . 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J]. 通讯世界 ,2017,(21):344-345.
杨建强 , 狄莉丽 . 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福建电脑 ,2016,32(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