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2018-12-20张北霞
张北霞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也因此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关键字:语文;教学;角色;转换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适时自觉地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一)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之于生活,不再仅仅是一个先行准备的阶段,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
(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三)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这一角色趋于过时,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师的导师地位,教师的导师身份表现为:(1)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顾问,教师的点拨要在点子上,俗话说“四两拨千斤”。如我不止一次教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可每每我说这是中秋词中极品,特别是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已成为千古名句,但从学生的脸上却看出他们的反映很淡漠。的确,他们没有经过离别相思之苦,又哪能体会词中那深刻的内涵呢?因此,今年我在重教这一首词时,我侧重在表现苏轼兄弟情深以及苏轼的遭遇这两点上。在让学生充分谈谈对苏轼、对词的了解认识后,我列出下面这一组数字1036—1107,1057、1061、1070、1071、1074、1076,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精神为之一振,于是我轻声讲解起来。并对照这一组数据一一板书,苏轼的生卒年。兄弟俩同榜中进士,苏轼赴凤翔就任,弟苏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郑州西门外。1070年苏轼在京城因与王安石新党政见不合,又遭王安石同党谢景温的诬告,苏轼不屑自辩,自请外任。1071年,兄弟两人在安徽颖州一别后,至写作本词时,已整整七年没见面了,上述所见,只大弟弟四岁的苏轼,是多么想念弟弟啊,这也可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我年二十无朋俦,四海之内一子由”兄弟情深是多么感人啊,但他却以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来排遣这思念之苦,由此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通道打通之后,以后学生的学习也就轻松多了。(2)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散步》时,激情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纵然是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于是在教師的范读声中,请学生圈出令你心动的语句,思考这一家人如此和美、幸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陶醉在浓浓的亲情之中。(3)疏导。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以使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学习。如当今的独生子女,他们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一学生在周记《求学之路有多远》中写道: “我每次去书店总要带两本书回去,但我每次都要听母亲唠叨一阵,说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各科成绩那么差,你还买这些无用的书,因此,我每一次月休回去,母亲必定会说:你上街不要把课外书带回来。”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努力开导学生,“惟一好的是知识,惟一坏的是无知”“读一本好书,给生活打开一片灿烂天地,而无知是可怕的危险”,“阅读是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能动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
总之,当今信息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未来的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时代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法》
[3].程翔 《中学语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