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改革历程中的浅谈
2018-12-20胡刚
胡刚
摘要: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落实这一点,便要求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与学生的需求实现完美的对接。本文以怎样落实“对接”作为基础,分析高职的教育改革所做的实践、发展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对接需求;高职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类型中,高职教育远不同与现有的本科教育,它对固有的课本知识、理论知识要求非常低,却着重要求技术以及实践能力。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高职教育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现状进行改革,其中教育理念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现如今的教育情势下,教育理念是能够指导高职教育并为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为适应高职教育现如今的发展,“对接需求”这一教育理念跳入了我们的视野,它是体现高职教育价值的直接方式,能够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对接需求”的完成度的高低能够决定高职院校、甚至整个行业的生存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快速发展的道路中,不管是国家政策的引导还是院校自身的教育理念,都在向“对接需求”靠拢,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对接需求”而完善,用来保证以最突出的方式体现高职教育在当今社会所拥有的职能与效果。
一、"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中的内涵
将两种甚至多种物品的端部固定接合起来是为“对接”,近几年“对接”一词逐渐被用到商务工作、职业教育等方面。而“对接需求”作为在高职院校的应用,便成了学生与社会的对接,知识与岗位的对接。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所,而迅速地发展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争议与困难。人才该如何培养、教育该如何进行、培育完成后市场及社会是否接纳等都成为了高职教育该思考该改善的问题。然而一成不变的是,大家对高职的期望,希望高职教育培育出的是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能够服务于社会一线,对于学生来说,能学到有含量的技术,也能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多年来的改革完善就是希望能做到与社会一线人才需求对接,为院校以及社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理念和政策是高职教育改革中两大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实践中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支持和引导,而教育理念的落实则需要政策层面的充分指导。这两大因素互相关联相互牵扯,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落实高职教育存在的意义,即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社会一线人才的需求对接,并为学生对接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
二、"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
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有三种教学形式,分别是在校生、成人和网络教育。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办学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我国在学习国外优秀的高职教育成果的同时,不断的对自身的条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树立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对于教育理念和政策来说,我国教育部等提出多个相关文件来针对高职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理解,例如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等,都是为了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些文件的解读,高职教育学生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不断地呈现出了具有特色的着力点及发展空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所需要的对接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全面发展、在理论知识熟悉的同时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高职院校以此作为目标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多种活动例如三年行动创新计划等来推动改革进程,优化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解决改革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以期达到社会现状的要求。各种实践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结果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由于许多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加之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使改革有了结构性的矛盾。现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致使高职教育不能完全适应,但是教学理念和政策层面的改革从未停止,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实践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落实中的现状及策略
高职教育以对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技术性人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有提出对应的培养方案,培育出的毕业生应熟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特点,因此“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的落实中需要有目标的进行。首先,培养的人才类型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对接,培养社会稀缺的技术型人才。其次,课程的设置需要和未来进入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方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做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工作。最后,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要与学生基础条件进行对接,以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培育专业人才,帮助学生进行定位自己,优化自身条件。想要实现这几个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深度开展调研,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从自身方面来说,重新对高职教育进行分析定位,清楚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在改革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了解社会目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深入相关企业,对企业相关工作职责的要求进行调研,对其岗位以及技术领域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需求现状及以后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确定其所需要的人才质量和培养规则。调研后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式,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人才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达到对接,保证人才在进入社会能够快速找到“对接”岗位。同时引进行业标准,建立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试比如获得某项专业的资格证书,优化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
(二)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生源基础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以“应用”为中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上进行共同讨论设置,既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的完整又保证学生在以后就业岗位中技能的对接,同时也把保证了企业能够找到对应的人才。开发能够将学习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的项目。不断改革课程,通过对生源的了解以及调查,有目标的对不同的生源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方式与生源基础对接。积极提供项目平台,鼓励学生加入项目实习、定岗培训、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有助于学生将学习付诸于实践的机会。与各大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现如今,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已经进入了第三年 ,这期间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通過两年多的开展与建设,对高职教育的以后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也为高职教育改革中专业课程的建设、教育理念的更新进一步提供了方向,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完成“对接需求”指出了重点及主旨。
(三)不断探索课程改革,保证教学方式与生源基础对接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只有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每一个教学课程、每一次的实际体验中,才能真正的得到提升。理念如何落实任重而道远,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循序渐进、长期渗透、并且不断更新转变,才能获得更有效、更对接社会的教育。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一批既是教师,又是技术型人才的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会随理念的改革持续探索。
全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一般都分为专业课和通识教育类课程,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通识教育类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专业课就是面向社会,通过实践项目与活动等,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下,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为学生传授未来职业生存的方法与技巧。二者课程内容不同,但在改革目的方面,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掌握职业生存技能。这就要求在教學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基础进行分解重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生源基础,不同的课程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都要实现“对接需求”,这就需要老师在专业技能培养活动中切身学习,然后选择更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载体,同时也需要对生源进行充分了解,如才能针对制定出更合适的实施方案。
结语:
“对接需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提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如何体现。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完善,要注重学校与企业所需求的结合、师生与实践过程结合。大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只要高职院校能够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就会有更显著的效果。在政策以及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下,高职教育的价值和前途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张连绪.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与制度问题: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年)》的思考与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4]李守可,从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5]]王应密,张乐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6]方桐清.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程简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5-9.
[7]孟胜兵,南钢.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历程、模式与趋势[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v.38;No.65621:27-29.
[8]张政.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No.58036:78-81